•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申城老人比例超三成 麻醉技术发展提升老龄化社会舒适医疗能级
  • 申城老人比例超三成 麻醉技术发展提升老龄化社会舒适医疗能级

    时间:2018-03-30 15:50:32  来源:东方网  作者:彩平、刘轶琳

    东方网通讯员彩平、记者刘轶琳3月30日报道:城市老龄化的深度发展正在使舒适化医疗成为刚需。同时,麻醉学的发展和麻醉技术的临床应用正在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受益。本周是2018年“中国麻醉周”,记者从上海市同济医院获悉,在上海,无痛内镜检查治疗、高龄危重患者连续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连续神经阻滞镇痛等技术的开展使老龄化社会舒适医疗能级获得极大提升。

      全市老人比例已超33%,麻醉面临新情况

    上海作为最先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截至2017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总数已经超过33%,比上一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伴随着城市进入深度老龄化,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对于舒适化医疗的需求逐步在成为‘刚需’。”上海市同济医院麻醉科主任张晓庆教授对记者说。他说,“比如无痛内镜检查,绝大多数医院门诊部接受70岁以上患者进行无痛内镜检查治疗。但无痛内镜检查,对于老年人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又十分必要。”

    来自上海市同济医院2017年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门诊17335例无痛胃肠镜患者中70岁以上的超过2000例,165例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患者70岁以上的约有64例,以及282例无痛气管镜检查患者中70岁以上的约有86例。

    “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同时充分评估临床安全性,严格质量安全与控制,我们根据老年患者的需求,我们取消了门诊无痛内镜检查患者麻醉的年龄上限。其他临床学科也一样,不应因为年龄问题影响到患者的诊疗”张晓庆介绍,伴随着老龄化的发展,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对舒适化医疗的要求凸显。所谓舒适化医疗是指患者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受到无痛苦和无恐惧的一种新的医疗发展模式。其中,麻醉科在舒适化医疗中起主导作用。

    骨科及创伤老年患者逐年增多,三大特点引发治疗瓶颈

    上海市同济医院麻醉科行政副主任余斌介绍,伴随着社会老龄化,骨科关节及创伤的老年患者逐渐增加,这些患者呈现出了三大新特点:一是,术前合并症多且重,患者常合并心脑肺等疾病,有的患者甚至有3-4种合并症;二是术后并发症多,例如肺部感染、心衰等;三是手术为亚急诊,像髋部骨折最好伤后24-48小时手术,否则增加术后的并发症。

    “以上这些特点,如果采用传统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能会增加术后的肺部并发症、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而如果保守治疗不手术,患者长期卧床,则容易褥疮、肺部感染及深静脉血栓,愈后较差。”余斌说,“麻醉技术如果没有进步,对于老年患者的诸多疾病的处置往往就会陷入这样的两难境地。”

    神经阻滞麻醉技术造福老龄患者

    “很多人对麻醉医生的印象就是打一针然后睡觉,但事实上真正的临床麻醉确实一门复杂的学科。我们平时的手术麻醉工作大致包括术前了解病人病情、访视看望病人,制定麻醉方案、安全进行麻醉及术中管理,以及术后观察病人情况、进行镇痛等等;而宽泛意义上的麻醉学还包括这疼痛治疗、危重医学等等。”张晓庆说。

    张晓庆介绍,新型麻醉技术的开展正在造福患者。以同济医院为例,医院开展的神经阻滞麻醉技术使许多老年患者受益。据介绍,这是一种区域麻醉方式,不同于老百姓们挂在口边的全麻或是半麻,它是通过在神经周围注射药物阻滞其感觉使所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这种技术诞生已经有很多年了,但近年来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推广,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因为安全、精准等优势在麻醉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上海市同济医院结合其结合专利产品――可留置神经阻滞针,2017年完成大约千台左右日常手术,其中高龄危重患者占70%以上。“这种麻醉镇痛模式很符合现在医学界大力推进的ERAS(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患者十分有益。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