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让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让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时间:2017-05-19 23:00:49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昨天,市民走近东方乐器博物馆1号展厅内的“曾侯乙编钟”(复制件),近距离聆听用其演 奏的古乐《竹枝词》。   记者 蒋迪雯 摄

      在上海博物馆,来上海出差的旅客趁着工作间隙,顶着正午阳光有序排队入场; 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一群“最安静”的参观者比划着手语,表情充满了好奇;而在开馆半月有余的世博会博物馆,2厅的3D打印模型、7厅的清明上河图与8厅的星空最惹观众喜爱。

      昨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全市125家博物馆成为广大市民文化活动的首选场地,各家博物馆围绕“讲中国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主题,精心组织百余场独具特色的免费文化活动,有展览、讲座,也有互动游戏。此外,全市104家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4家博物馆半价开放,40家博物馆延长开放至晚上9时。

      积极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

      昨天是工作日,上海博物馆仍迎来众多参观者。金发碧眼的观众手拿英文版导览图,对古代雕塑馆里的佛像雕塑赞叹不已。不少上海市民则直奔第三展厅的“青龙镇遗址考古展”,感慨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我对铅贴金阿育王塔印象最深刻,它做工非常精致,四角各立着一只金翅鸟,似乎还是唐宋时期的文物。”市民刘烨说,“今天专门来看青龙镇,了解千年之前上海的繁华。博物馆将历史收藏起来,也让市民有机会懂得如何去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博物馆是快速了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来上海出差的吕跃玮从朋友处得知博物馆日信息,趁着工作间隙来上博参观最喜欢的瓷器。

      “博物馆除了展览、陈列等基本功能外,还应积极拓展社会教育功能。”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除了文物展品,上海博物馆还有更多惊喜。5月17日,上海博物馆与哈哈少儿频道合作研发的“哈有劲――行走上海”正式启动。活动针对8岁至14岁青少年家庭,由志愿者带领他们走遍上海的文化古迹,通过寻访上海角落来挖掘历史文化。5月6日,“行走上海”首条路线聚焦徐家汇,途经土山湾博物馆、气象博物馆等地。闸北实验小学明德校区二年级学生曹宸说:“以前我只会留意场馆和游乐场变化,‘行走上海’让我发现许多爸爸妈妈也不知道的故事。”第二次“行走上海”将于明天整装待发。

      据介绍,上海博物馆东馆建成后,将更重视博物馆教育功能。东馆正酝酿建立专门的探索馆,在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打造与人文、艺术、历史相关的互动体验项目。“比如,从元青花,联系到一带一路的场景,既介绍瓷器的图案、工艺,也介绍外销瓷如何交易、运输及买卖,以及这种物品交流带来哪些变化,对当今人们生活有何影响等。”探索馆的展陈是主题性的,有文物、有场景、有市民参与。“我希望走进博物馆,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世博会博物馆同样关切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下午2时,世博会博物馆“云厅”迎来“WE TALK世博讲坛”首讲,主题为“世博与社会教育”。“从最早参观者要以朝拜的姿态走进的‘历史殿堂’,到居高临下、单向式教育民众的‘课堂’,到现在越来越强调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参与的‘剧场’,博物馆所扮演的角色随着历史推进而不断变化。”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绣华介绍,“世博会博物馆将进一步挖掘博物馆作为公众休闲场所和学习交流中心的功能。”

      要让特殊群体走进博物馆

      昨天上午10时,漕溪北路595号的上海电影博物馆,迎来一群“最安静”的参观者,来自徐家汇街道的23位聋人。在国际博物馆日特设的“无障・爱”特殊群体进博物馆活动中,他们受邀参观上海电影博物馆。展厅里唯一声音来自电影博物馆配备的讲解员。每当讲解结束,患有轻微听力障碍的张言涛便用手语将讲解内容给大家“翻译”。博物馆里的特效道具、摄影棚以及经典动画电影的展陈引起大家浓厚兴趣。

      二楼的动画电影展厅最受青睐。展柜里放置着动画手稿,墙上是《大闹天宫》《葫芦娃》《黑猫警长》的影片海报;投影到地面上的《小蝌蚪找妈妈》,能清楚看到活灵活现游动着的蝌蚪。有位头发花白的听障患者竟像个“老小孩”,跺着脚追着蝌蚪跑。正在参观的徐家汇街道聋协主席徐海英说:“我希望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多关心残疾人的生活。”提到最喜欢的展陈,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三毛流浪记》《大闹天宫》,这唤起了她的童年记忆。“聋人最喜欢简单、开心、有画面的展品,因为大家都能看得懂。”手语翻译张言涛的父母也是聋人,这是他第三次参观电影博物馆,他最喜欢4D电影,“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有空的话,今天哪里能参观就去哪里。”

      电影博物馆发展管理部策展主管王腾飞介绍,从2013年6月博物馆开馆,就很注重特殊群体的参观优惠。“截至今年5月,博物馆共接待了63万人次,其中30%是特殊群体。”王腾飞说,“博物馆属于所有市民,不论是残障者还是听障者,希望他们能走进博物馆,感受博物馆的文化气息。”

      在博物馆之夜,延长开放至晚上9时的上海笔墨博物馆,给市民精心准备了讲座服务。“笔墨博物馆,是一个展示笔和墨的所在。曹素功墨有近400年历史,是‘御墨’,平常观众来参观,都能看到墨。但墨背后的故事却不一定清楚。”笔墨博物馆展示厅主任汪凡说,“博物馆除了展示藏品以外,还要做一些不定期的互动活动,得让观众觉得,时常有新的东西吸引他们。”博物馆奇妙夜精彩纷呈,土山湾博物馆在展演“西安鼓乐”;中医药博物馆在进行“学做艾条”活动;钱学森图书馆组织参观者“夜游交大”,认识百年老建筑;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则邀请游客参与团史问答……

      以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徐家汇“光启博物馆联盟”成立,联盟由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等23家博物馆、纪念馆组成。联盟同时组建讲师团,以各场馆为基础,讲师团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及成人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各馆特色开展互动体验课程,把场馆内的“物”转化为教育活动的辅助设施或用具,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解放日报见习记者 张熠)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