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时间:2017-06-09 21:06:32  来源:文汇报  作者:

    李守白“海派剪纸”最小的学员年仅4岁,一招一式已然颇为老练,非遗传承后继有人。记者 叶辰亮 摄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的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昨天,两个主会场活动:“红色摇篮的记忆”―――上海革命史迹摄影大展和“文化薪传承 非遗嘉年华”分别举行,拉开“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活动的序幕。未来几天,200余项文化遗产展演、展览和体验活动将遍布申城,让市民走近文化和自然遗产。

      在长宁区图书馆举行的“红色摇篮的记忆”―――上海革命史迹摄影大展,用镜头呈现上海市民身边的重要史迹,展出的100幅摄影作品展示了上海英雄城市的风采。据市文物局介绍,今后,沪上将陆续腾迁一批目前为居住和办公场所的革命史迹,将其辟为纪念馆常年向公众开放。

      另一个主场活动,“文化薪传承非遗嘉年华”―――百年大世界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昨天上午在大世界开幕。海派旗袍秀、非遗串烧表演、昆曲 《牡丹亭・惊梦》 等各类主题展览、表演、大赛,将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期间轮番上场。此次非遗嘉年华特别针对青年、白领与亲子人群推出一系列竞技项目和民俗游戏,比如推铁圈、掷沙包、蹴鞠、踩高跷等。在活动现场,刚刚拿下花式蹴鞠全国比赛冠军的姚晨敏和他的团队,向人们展示了古人蹴鞠的情景。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便是最早有史料记载的足球活动。蹴鞠所用到的“鞠”,也就是球,表面上与现代足球相差无几,都为皮质,但打法却不一样―――与现代足球相比,蹴鞠由头、手、肩控制球,更多地讲究的是个人技巧。姚晨敏演绎了“双肩背月”“平地插花”等动作,古雅的名称之下,展示的是身体之美。大世界二楼举行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优秀实践案例展,向人们展示了申城非遗旺盛的生命力:传统绒绣织就的女包,成为时尚单品,远销海外;有着300余年历史的周虎臣毛笔,如今走“定制路线”,开发出的300多种新款年销量超过200万支;上海民族乐器制作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基础上,改善乐器的声学品质、创新乐器的外观设计,让民族乐器不再“听着单一,看着呆板”……在海派剪纸的展台前,6岁的金幽琦熟练地拿起剪刀,只见纸旋刀转,不到两分钟,一只蝴蝶便跃然纸上。坐在一旁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别看她小,已经是“老法师”,剪纸学了有两年。四岁那年,金幽琦跟着爸妈去田子坊的海派手工技艺传习所参观,正巧遇见海派剪纸艺术家李守白在教授市民剪纸,她从此便迷上了这门变戏法般的技艺。两年来,每个月,她都会去上剪纸公益课,跟她一起上课的既有小哥哥小姐姐,也有白发老人。据介绍,这样的非遗传习所大多设在商圈、中小学校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便于市民就近学习,让非遗更好地活在当下。据悉,连续三天,案例展现场每天都会有四到五场各半小时的展演,江南丝竹、青浦田山歌等表演类非遗陆续上场,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文汇报记者 李婷)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