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浦东栖山小区有位顶真“耿大爷”
  • 浦东栖山小区有位顶真“耿大爷”

    时间:2019-07-10 18:57:0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在上海浦东洋泾街道的栖山小区,每个下楼扔过垃圾的居民都认识一位“耿大爷”:凌晨3时,他拿着小本子在5座垃圾箱房周围转悠,时不时还掏出笔来记点东西;7时,定时开放的箱房刚一启用,他又来了,一双眼睛紧盯居民的垃圾袋,仿佛能一眼看穿里面是什么垃圾;19时过后,垃圾箱房要关门了,他还不走,仔细翻检每个桶里的分类情况,分得不行还要亲自上手搞一遍。他就是73岁的耿德超。

    当初反对者现在都替他说话

    在小区垃圾分类问题上,耿大爷确实有点“耿”。栖山小区自去年8月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后,同步推行了定时定点投放。7时至9时、17时到19时,分布在小区5个点位的垃圾箱房对外开放,其余时间全部锁起来,促使老百姓逐渐养成习惯。

    栖山居委会主任金帼说,刚开始定时定点扔垃圾那几天,箱房周围垃圾袋堆成山,把门给堵死了,清运车来了竟无法取出垃圾桶;志愿者在现场劝导,刚制止了一个不分类的,就有10个人围上来“打抱不平”。“不分类怎么了?我们一个老小区还瞎折腾什么?”一到这种时候,耿大爷就站出来,以一当十,非要把对方说服了,当场分类整改后才放人走。

    也有说服不了的时候。栖山小区是上世纪建造的工人新村,1200多户居民,三分之二来自过去的纺织、化工、水泥等工厂,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熟人。有些熟人不给耿大爷面子,劝也不听。耿大爷自有办法:男士乱扔的,就上门找他老伴说理;女士不配合的,耿大爷则找她丈夫说理去。经过耿大爷“调教”,垃圾分类观念在小区里算是种下了,当初那些站在耿大爷对立面的人,也反过来替他说话。

    “垃圾分类日记”记录变化

    栖山小区垃圾分类近一年,取得很大的成绩,给后续清运环节省了不少力。但耿大爷仍不满意。在他兜里,揣着一本一厘米厚的小本,上面记得密密麻麻,空白纸不剩几页。“4月12日凌晨3时50分,一号箱4包,二号箱7包……;4月13日4时20分,五号箱2包,四号箱3包……”耿大爷解释,这些是在垃圾箱房关闭时段出现在其周边的垃圾袋,充分说明过了投放时间,还有居民偷倒。耿大爷凌晨3时出动巡逻,就是为了“抓包”。

    正是因为有无数“耿大爷”这样的热心人,上海垃圾分类工作才能从无到有,从最初的不适应到逐渐成为新时尚。

    栖山小区是洋泾街道的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去年年底,洋泾街道以栖山小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启动“1平方公里示范片区”的创建工作,片区覆盖8个居民区30个自然小区、157家企业、170家个体商户、1处菜市场,以及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形成多布点、全方位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格局。洋泾街道还根据示范片区经验,提炼形成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指导手册》。(解放日报记者 杜晨薇 王志彦)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