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沿岸“慢行”,感受浓浓滨江风情
  • 沿岸“慢行”,感受浓浓滨江风情

    时间:2017-07-07 20:39:38  来源:文汇报  作者:

    袁婧 摄

      有人说,步行、跑步的舒适性,取决于“60%的鞋+40%的路”;骑行舒适性的评价体系稍稍相反,“70%的路+30%的装备”,它属于条件导向型,更仰仗于现实环境。

      随着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程的全力攻坚,滨江骑行环境正在全面升级,越来越受到普通市民和骑行爱好者的关注。

      目前,25.29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已经贯通。借此机会,记者邀请《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简称《导则》)的参编人员、就职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的“骑友”唐凌超,来一次“说骑就骑”的滨江之旅。

      贯通工程怎么做,这份 《导则》 说了算;步行道、跑步道和骑行道的设置指标当然也依据 《导则》。记者一边听唐凌超讲解外行人难以参透的技术含量,一边与他并驾骑行,体验“骑”乐融融的城市滨江风情,寻找“70%的路”的理想版本。

      骑行道加1米“增高垫”

      世博公园是上海世博会后保留下来的永久绿地,也是市民活动的“大客厅”,先天具有公共活动空间的基底。后来,世博公园又化身为慢生活的倡导者―――今年上半年进行过全时段的闭园施工,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三条道的铺设工程成为核心内容,以此实现滨江空间景观、休闲锻炼等多个功能。记者和唐凌超的骑行第一站就选在了这里。

      虽然上海世博会期间记者来过这里多次,但改造后还是头一回来,第一感受是它成了“公园+健身场所”的混合体。黄浦江岸边蜿蜒的三条道,颜色醒目,也有明显的分隔线标识。红色跑步道喜庆动感,慢跑时心情愉悦,神清气爽;灰色骑行道时而与跑步道并行,时而又独立前行;与黄浦江距离最近的步行道,宽阔舒畅,走累了能在石阶石凳上歇一会儿。唐凌超介绍,这种合理布局使人、车得以分流,公园内的游客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游览方式,体现出“路尽其用”。

      总体来看,三条道的“谋篇布局”颇有层次―――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按照由慢到快的活动速度从滨江至腹地次第分布,地面标高也呈阶梯式上升。

      “这里的骑行道是刻意加高的。”唐凌超着重强调“刻意”二字,并在现场找到了“佐证”,他蹲在一座园桥的基座旁指给记者看―――原本同高的基座和地面,如今形成了错层,骑行道加设了至少1米厚的“增高垫”。唐凌超解释说,骑行道加高后,骑行者向江边眺望就如同登临小山,即便穿越层层堆叠的树林,依然能望见江景,景致没有被遮挡,也比较安全。

      细微处体现“待客之道”

      骑上自行车,在世博公园骑一个来回大概5公里,空气中充溢着负氧离子。“几乎没有难爬的坡,上行下行都很舒畅。道路很宽,双人并骑也不会觉得空间局促。衔接处比较少,也鲜有地下电缆盖,保证了连贯性。”在唐凌超看来,骑行舒适感的量化指标其实难以言说,偏向于感性范畴,要听从骑行者的亲身体验和内心独白。

      不过,技术上仍然是有章可循的。“首先要保证尽可能独立的自行车道,如果做不到的话,应绘制详细的标识,从道路指引、公里数标注、设施及安全指引等方面进行全面布局,减少步行道、跑步道和骑行道的相互影响、实现快慢分离。”骑行舒适性与骑行道长度也不无关系,有些滨江段先天腹地高阔,唐凌超建议在这类稍长的区段地面上设置骑行距离提示,给骑行者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前滩示范段友城公园和前滩公园就在路面上给予了明显提示,让骑行者感觉不到明显的“心累”。

      骑行道有适度的弯弧,这增加了骑行的趣味性,但有时骑行道为了避让树木,难免出现大转弯的情况。唐凌超让记者留心拐弯处的绿化―――清一色的颀长乔木,没有常见的低矮灌木,这样做完全是为了避免阻挡视线。同时,骑行道能够这么平坦也不是没有来由,因为根据 《导则》 要求,骑行道的坡度要控制在3%以内。

      世博公园经受过上海世博会大客流的考验,更懂得如何“待客”。骑行道两侧设置着造型别致的座椅,大约每隔500米就有一处卫生间。为了保证安全,每隔15米左右竖起一座路灯,确保夜间照明。

      唐凌超强调,骑行道的吸引力还取决于日后管理―――阻止和自行车同等体格的非机动车混入,破坏路面的寿命。同时,自行车的停放应尽量结合公共绿地、公共建筑和交通枢纽的出入口,避免管理上的不便。

      已塑其“形”,再找其“灵”

      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有很多市民迫不及待地前来滨江体验。骑行爱好者小尤告诉记者:“骑行道是为我们这些骑游者开设的专场,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没有麻烦,也没有干扰。”

      可以想象,随着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三条道”的连续性逐渐增强,像小尤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过去,他们为了寻觅最美骑行道,选择滴水湖、横沙岛、宝山环区生态步道等郊远地区安放悠游之乐,如今在家门口就能“骑”乐融融,匆忙的生活中多了一点随意游荡的空间。

      从骑行道的游乐功能潜入,再从理性的社会思考钻出:它用先行一步的方式引导大众―――骑行应该成为大城市既低碳又节能的出行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从骑行道的专属性潜入,再从城市慢行系统的功能设置中钻出:唐凌超认为,滨江“三条道”在不约而同地突破原有的单一功能,努力发展成为一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实际作用多方面功能融为一体的城市公共服务系统,找到“城市慢行系统”的灵性,惠及更多市民。他说:“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中,无论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都将具备宽敞且专享、考究且洁净、明示且清晰的特征,慢慢构筑起一个安全且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文汇报记者 史博臻)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