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当年没电扇 阿拉哪能“乘风凉”
  • 当年没电扇 阿拉哪能“乘风凉”

    时间:2017-07-12 20:08:1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胡伟祖

    原标题:当年没电扇,阿拉哪能“乘风凉”

    刚刚熬过湿哒哒、潮叽叽的黄梅天,马上又进入了热烘烘、汗津津的大热天。面对连日的高温酷暑,孵在空调房间里,不禁想起当年没空调、甚至没有电风扇的夏天,我们“乘风凉”的那些场景。

    每天傍晚四、五点钟,太阳西斜。荫头处,人们端出脸盆水桶,将清水泼向门前屋后的柏油路、“水门汀”,把路面浇个透湿,以图降低阳光暴晒一天后的地表温度。

    五六点,太阳落山。家家户户搬出小桌、凳椅,端出米饭、小菜,一家人或坐或站,开始“吃夜饭”。

    大多数人家是粗茶淡饭。奢侈点的,会开瓶啤酒,买包猪头肉、油吞豆瓣或花生米……时常,张家姆妈会到王家伯伯的小桌上捡一筷子菜,楼上阿婆会到楼下爷叔家舀勺汤。马路边、弄堂里,漂浮着饭菜的馨香,荡漾着轻快的闲话。

    七点钟后,天慢慢暗了。穿着短衫的女人撤走碗筷后,真正意义上的“乘风凉”开始了。赤膊或着背心(上面经常有若干破洞)的男人搬出躺椅竹榻,拿出铺板长凳,几乎家家门前搭起一张简易床铺。饭吃饱了、浴汰清爽了,劳累一天的人们,摇着蒲扇,或躺着闭目养神,或坐着吹牛聊天,或逗弄“小小人”,或做做针线活……“嘎山湖”者,上吹国家大事,下聊家长里短,说得有趣引来哈哈大笑,话不投机偶尔也会拌嘴或争吵。

    最闹猛的是公用路灯周围。

    喜欢静的,看书看报;喜欢闹的,嬉戏游戏。借着昏暗的灯光,打牌的三人一伙、四人一帮,“争上游”“抢四十分”“大怪路子”……打得不亦乐乎。下棋分年龄段,小孩子喜欢飞行棋,简单明了;老人喜欢走象棋,半天挪一个子儿;不老不小的喜欢下军棋,人少两军对垒,人多“四国大战”,打得“炸弹”与“军长”“司令”同归于尽,“工兵”可以挖“地雷”,“排长”“连长”会冲进“大本营”摘“军旗”……

    最不怕热的总是小孩。

    离开大人视线后,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逃江山”,躲躲藏藏、打打闹闹,弄得一身臭汗、满身泥泞,引来大人连声吼责……“浴白汰了。”“小鬼,西回去。”不绝于耳。

    谈“朋友”的大男大女,当然不能在家门口“乘风凉”。打扮得“山清水绿”后,“呒腔调”的一对对,只能“荡马路”,“数电线木头”;“有腔势”的么,孵电影院,逛夜公园。最好的去处是外滩,依着江边的围墙,吹着暖熏熏的江风,面对昏暗的江水,伴着心爱的恋人窃窃私语,那算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版本的“鸳鸯蝴蝶梦”了。去的人多了,双双对对绵延外滩数里,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情人墙”,于是,成就了上海“乘风凉”的独特风景线。

    十点钟后,夜渐渐深了。“乘风凉”的人们开始渐渐散去。年岁大、要上班的,往往先行进屋睡了。年壮的、贪凉快的就在家门口的简易床铺上露宿了。当然更有怕热的,干脆拿张草席,寻个清爽风凉点的“屋山头”,天当被、地当床,数着星星一觉睡到大天亮。

    最可恶的是蚊子臭虫,趁着人们熟睡的机会,悄悄飞爬出来,饱餐人类,骚扰好梦。常常害得被咬者奇痒难忍,深更半夜爬起来,搽“万金油”、打“DDT”……

    那时候,三代同堂不稀罕,三层阁里像蒸笼,老虎天窗最难捱,居住条件如此窘迫,人们很难再有太多的奢望;空间格局小了,邻里关系紧密,人际交往简单,直来直去,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隐私。没有空调、没有电扇,蒲扇是唯一手动造风工具,没办法“宅”在家里;很少人家有电视,更没有电脑网络,街谈巷议、老古故事,成就了不少民间“门腔”。抱怨是有的,但日子也是平淡简单地过着……时至今日,还常常会有上了年岁的老人,要在谈到“乘风凉”年景时,不失时机地给年轻人“忆苦思甜”……

    时过境迁,气温再创新高,街上也是静静的。当年“乘风凉”的壮观场面,很难再现了。有时候夏夜梦里,还会闪现小时候母亲半夜推我起身睡到屋里的那一声呼唤,或者是嘴里吧唧着回味井水浸泡过的西瓜和绿豆汤的滋味……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