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上海援藏教师王德伟:走过格桑花开的路途
  • 上海援藏教师王德伟:走过格桑花开的路途

    时间:2021-06-26 06:36:50  来源:文汇报  作者:

    编者按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自2019年7月以来,在沪藏两地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用心用情用力,积极开展产业帮扶、智力帮扶、消费帮扶等,在珠峰脚下书写了一篇篇感人故事。从今天起,本报联合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联络组推出专栏《雪域礼赞》,聚焦奋战在高原的上海援藏干部人才,助力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新的起点续写上海援藏新篇章!

    6月的毕业季,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上海援藏教师、学校团委书记王德伟忙碌之外,更有些不舍。今年,他2018年初入藏时带的初一学生,就要毕业奔赴新的旅程。

    犹记得,2019年6月,临近期末的一堂语文课,王德伟讲到“天下无不散筵席”时,一个学生接道: “是的,就像王老师一样,他这学期结束就回上海了,我们这桌筵席就散了!”

    原本活跃的课堂陷入了静谧,那一瞬间,王德伟自己也愣住了。

    又过了一会儿,学生措南小声说:“老师,您可以继续教我们吗?”

    听到这句话,王德伟也问自己: “要不要留下来?”如果留下,三年后即是而立,青春年华奉献给日喀则,就无法陪伴即将进入花甲之年的父母。但最终,王德伟还是选择留下,因为他想起了自己的初心——教师,是一份良心的事业。

    高原之上“缺氧不缺精神”

    从海拔4米的上海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日喀则,高原反应就给王德伟来了个“下马威”,体重从160多斤锐减至约140斤。

    上海援藏干部“缺氧不缺精神”的意志鼓舞着王德伟。他从点滴做起:从课堂教学到师生交流,从班级管理到德育活动开展,从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

    “藏族孩子很淳朴,老师说的每句话都会记在心里,但课堂上,却羞于主动发言。”王德伟说。本着“语文源自身边”的宗旨,他依照课本内容和学生兴趣准备了许多拓展材料。比如,引入学生喜爱的电视剧让学生讨论李清照的词牌名改编成剧名好不好,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课堂外,他自掏腰包购买书籍。 “很多时候,也不是一定要让学生写出成文的读后感,可以是课前的简单交流或是课余的闲聊,感受孩子们的所思所想。”

    王德伟坦言: “教师总想陪孩子成长,最好从初一带到初三,否则会感觉有所缺憾。”

    他选择了坚守。到了初三模考,每次成绩出来,都有孩子找王德伟帮忙分析哪里需要改进;个别学生甚至会将自己的家庭情况,比如,“感觉妈妈更喜欢妹妹”等小秘密告诉王德伟……在学生们眼中,陪伴成长的王德伟一直是位知心大哥哥。

    让更多“格桑花”向阳而生

    2019年7月再次进藏,王德伟担任学校团委书记,负责12个年级的团组织工作。

    过去两年,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在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教委的帮助下,王德伟先后带领60多名孩子前往上海参观学习。同时,在与其他援藏队友的共同努力下,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成立了第一个优秀学生研学夏令营、日喀则市第一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阿亚村社会实践基地;联合日喀则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首个多元互动的职业体验平台,包括蔬果花卉种植、藏式家具加工、现代化物流分拣等等。

    王德伟说: “明年暑期,我的援藏就结束了。在高原的日子里我真切体会到,创造条件提升素质教育极为重要,拓宽孩子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自信、展示人生更多的可能。”

    格桑,在藏语里有“美好幸福”之意。格桑花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花,在雪域高原,不畏严寒,迎风怒放。王德伟说,援藏四年,放到教育援藏大局中不过沧海一粟。 “真诚希望,我的付出能够帮到学生,即使是熹微的光芒,也能把孩子们的前路照得更亮,让更多‘格桑花’向阳而生、茁壮成长。”

    人物小传

    王德伟,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出生于1993年,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团委书记,上海援藏教师、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团委书记。他主动把援藏时间从1年延长到4年,只因为“想让自己做的事情更有意义一点”。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