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重大理论文献片《诞生地》6月28日播出 展现上海在党史上重要地位
  • 重大理论文献片《诞生地》6月28日播出 展现上海在党史上重要地位

    时间:2021-06-25 21:52:22  来源:东方网  作者: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6月25日报道: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为什么在这里开启了历史的篇章?为什么跨越时空依然会回望征程开始的地方?纪录片《诞生地》将回答这些问题。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推出大型理论文献片《诞生地》。纪录片用五集、每集50分钟的体量,依托散布在上海的众多红色纪念地,串联起中共党史上具有开创性、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的重大问题;在建党百年之际,这部纪录片回望征程的起点,具有时代意义。

    纪录片《诞生地》五集分别是《就叫共产党》《勃勃有生气的青年》《到工人中间去》《为着解放的新文化》《不能忘却的记念》。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项伟大事业,其始也简,其毕也炬;讲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青春风华,有理想、有担当,重情义、甘奉献;讲述了这样一座城市:红色基因在城市的血脉里奔流……

    还原历史现场,铺开上海“红色地图”

    上海现存612处红色旧址、遗址及纪念设施,是最好的历史见证。整部纪录片如一张徐徐展开的“红色地图”,在地点、人物、事件的勾连中还原历史现场。

    纪录片《诞生地》从具体的历史人物进入,搭建起历史的舞台,注重“空间”的衔接。众多的红色场馆、遗址就是天然的舞台,地点空间的转换成为本片叙事的一大推力。纪录片深入上海历史深处,移步换景,与这座城市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度结合。

    主创团队从老渔阳里2号出发,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及《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所在地。1920年8月,这里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定名就是“中国共产党”。以此为起点,《诞生地》走进了中共一大纪念馆、新老渔阳里、毛泽东旧居(甲秀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中央特科旧址、中央军委旧址、中央秘书处旧址等包含“一馆五址”在内的三十余处红色遗址、旧址及纪念设施,为其“画像”,讲述这些红色地标背后的故事,展示历史的环境,关注现实的联系,呈现了一段历时百年的上海红色之旅。

    此外,《诞生地》首次以电视的方式,梳理、展现了自建党前后到大革命失败这段时间上海工人运动的概貌。纪录片《诞生地》总导演朱宏表示,“从电视的角度来说,上海工人运动此前没有梳理过,比较有价值。”以纺织工业集中的沪西为例,纪录片第一次在电视上展示了“北有长辛店、南有小沙渡”的上海小沙渡半日学校,勾勒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到工人中间去的努力。

    以小见大,记录有温度的故事

    如何把有深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把有精神的故事讲得更精彩?主创团队充分挖掘红色资源里的故事、故事里的细节和细节里的精神,追求细节的真实与精彩。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诞生地》节目团队走遍上海的众多红色遗址、旧址及纪念设施,拍摄了中共一大纪念馆收藏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和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向导》等珍贵藏品;前往北京、湖南、广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拍摄早期革命者的故居、纪念馆,拜访相关研究者和亲属;采访了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罗亦农、杨殷、彭湃、欧阳立安等在上海活动过的早期革命者或革命先烈的亲属及后人。其中,牺牲在上海的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杨殷,工人运动领袖孙良惠、刘华、陶静轩,以及“龙华二十四烈士”中年龄最小的欧阳立安等先烈的故事,都是第一次在电视上呈现。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诞生地》更为注重现代化与年轻化。节目组邀请沙画师高洁,以彩色沙画的形式展现党的一大召开、党如何开展青年运动、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等场景;同时“虚实结合”,将棚内LED屏幕与实景道具相结合,将纪念馆中全息影像与现实陈设相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

    据悉,《诞生地》的创作团队集结了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最强的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制作班底,《大上海》《浦东传奇》《彩色新中国》《上海解放一年间》等重大时间节点的纪录片均出自团队成员之手。“如果说《大上海》是一部全景式回顾上海176年发展历程的‘城市传记’,《诞生地》则聚焦于上海的红色文化,集中展现了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诞生地》总导演朱宏说。

    6月28日起,《诞生地》将在东方卫视、新闻综合频道、纪实人文频道同步播出,并在百视TV APP同步上线。该片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立项的重点项目,已入选国家“十四五”(2021-2025)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