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浦东美术馆成为热门打卡地,设计师揭秘其建筑魅力
  • 浦东美术馆成为热门打卡地,设计师揭秘其建筑魅力

    时间:2021-07-10 05:58:07  来源:周到  作者:

    图片/主办方提供  制图/潘文健

    7月8日刚刚开馆迎客的浦东美术馆,已经收获了无数好评,“黄浦江畔的大玻璃屋”“诗歌级地标建筑”“魔都文艺新地标”……人们为之沉醉的原因,除了几个国际级的大展同时推出之外,也饱含着对于浦东美术馆这座建筑的喜爱。

    从外观上看,浦东美术馆并无奇特之处,一个方方的“白盒子”,在高楼林立的陆家嘴,浦东美术馆高度仅有30米左右。但是,这样一件外形上并无象征意义,高度上又毫无优势可言的建筑作品,却让人们不吝赞美之词,刷爆朋友圈,它的神奇魅力到底在哪里?

    体量设计

    采用“领地”概念

    担纲浦东美术馆建筑设计的,是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让·努维尔。据称,让·努维尔在听说了这个项目后,只用了5秒钟就决定参加设计竞赛。在他看来,浦东美术馆所在的位置,是“诗歌般的地理位置”。

    此话不虚,因为在1990年代,让·努维尔就参加过浦东陆家嘴的蓝图规划,当时他作为国际专家,看过整个陆家嘴场地,知道陆家嘴对于黄浦江、对于整个上海意味着什么,也知道陆家嘴将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一道当代天际线。

    因此,他在浦东美术馆体量设计上首先提出了“领地”的概念。浦东美术馆位处小陆家嘴滨江核心区,北面毗邻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向西延伸至黄浦江畔,向东经由花园广场连接东方明珠,地理位置卓绝。在让·努维尔眼里,建筑应该是时代的缩影,他在设计中采用了“领地”概念,希望观众的参观之旅始于踏入建筑物周边场景的那一刻开始。

    他说:“我希望浦东美术馆像是沉静融合在广袤大地上的一方雕塑,人们看过去的时候不要认为这是个独立的建筑,而是和地、景及空间小品搭配延续,自然而然连贯在一起。这种模糊性是我刻意想要营造的,我是在和黄浦江及周边空间玩一场互动游戏。”

    的确,从各个角度远观,浦东美术馆都有着“领地”一般神奇的存在感。站在陆家嘴环形天桥上,浦东美术馆的标识在蓝天映衬下分外醒目;站在美术馆外打量,其建筑立面为浅白色,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外墙玻璃,与周边景观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而从浦西远眺,浦东美术馆又像是一块厚重而尊贵的白色岩石,与水岸融合,成为陆家嘴建筑风景线里一颗耀眼明珠,与东方明珠塔相映生辉。在美术馆西面,53米长的廊桥从美术馆二层侧门延伸而出,与沿江景观规划衔接,直达为追求“领地”统一感而特别设计的陆家嘴滨江步道亲水平台。

    参观体验度

    用诗意的维度表达美术馆

    许多参观者感到,浦东美术馆的建筑空间与艺术展品之间非常和谐,参观的体验度极为舒适,但也说不出是为什么——其实,这就是设计师的匠心所在。

    让·努维尔认为,诗意的维度在浦东美术馆的表达中尤为重要,建筑与艺术在对话中永存,艺术与诗性在建筑中不断打磨彼此的意义。因此,他的设计理念贯穿在建筑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处空间、每一个细节中。比如,外立面和地面主要使用山东白麻大理石材质,通过不同的打磨工艺,构建出不同的质感,让建筑与周边地景和谐统一。

    细看外墙石材,间或会有些看似随机的斜线条,让·努维尔解释,它们隐喻着中国汉字里的“雨”,“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有孕育、繁衍、富足的引申意义,可以将它理解为生命的延续。

    成为不同视角的取景框

    浦东美术馆的窗,也是别具特色。在建筑外立面的开窗设计上,设计师选点精到而准确,让建筑外立面呈现出节奏感。

    在建筑内部,观众可借由不多的开窗从不同视角看见室外景致,比如美术馆内某些狭长型的开窗,由于能将东方明珠完美框入其中,便成为绝佳的打卡点。而在窗户的某些角度,观众还常能获得“窥视”建筑内部空间人与景的乐趣。这些开窗设计都采用了让·努维尔标志性的“框景”手法。

    光源

    营造三种自然光线模式

    让·努维尔十分擅长光在建筑物内的使用,在浦东美术馆的设计中,这一强项继续得到发挥。室内光设计采用了自然光与人工光相结合的方式,人工光源的布置以几何抽象画派艺术家马列维奇的经典几何线条为灵感主题,同时满足了建筑内部照明和几何阵列美感的体现。

    让·努维尔希望为观展体验营造三种自然光线的模式:全暗息、全天光和部分遮挡滤光。光线可根据展览的不同要求而设定,为策展人和艺术家们的创作和展示提供各种可能。

    中央展厅

    是向艺术家发出的“邀请函”

    此次开馆,浦东美术馆最特殊的中央展厅里,蔡国强的定制作品《与未知的相遇》获得人们一致喝彩,但大家不要忘记,中央展厅本身的空间设计,是激发艺术家大胆想象、超常发挥的一封“邀请函”。

    中央展厅位于浦东美术馆馆体中央区域,贯通地下一层至地上四层。基底为17米×17米的正方形,高达34.4米,在底面一角还设置了升降台,最高可以升至地上一层高度。这样一个堪称“巨型”的展厅,对于任何一位将在其中展示作品的艺术家来说,都是莫大挑战,让·努维尔将之称为向艺术家发出的一封“邀请函”。

    蔡国强在其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类文明中对于宇宙的观念尽情植入,通过控制光源和电源,创作出绚丽迷幻的大型装置作品《与未知的相遇》

    镜厅

    是一台看外滩的双重全景机

    浦东美术馆最具话题性的展厅——镜厅,则是让·努维尔在设计之初就重点创意打造的。

    镜厅是建筑物朝向外滩的两个空间的合称。位于美术馆二层的镜厅,基底长53米,宽度为5.2米,高度为6米;而打通了三、四两层的镜厅基底与前者相同,高约为11米。

    两处空间内都安置了整面高反光的LED屏幕,让·努维尔的设计理念取自艺术家杜尚在其作品《大玻璃》中所提出的“第四维度”。杜尚喜欢别出心裁地用现成品当做艺术品,他当年用两片玻璃做了两个景框,合成一件“作品”,其实就是在夹胶玻璃里面放了他的一些艺术创作。杜尚的这块大玻璃,对于现代艺术的挑战之处就是引入了时间概念,因为随着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大玻璃会演绎出周围环境的变化。

    让·努维尔认为,时间也是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元素,镜厅本身构成了两方狭长的展示空间,可以安放装置艺术或多媒体艺术作品,而镜厅高透的镜面也能完美倒映外滩的景象。让·努维尔说,镜厅是一面镜子,变幻莫测,也是一幅图景、一种映像,是一座两层通高的镜面画廊。它是一台看外滩的双重全景机,根据光线强度不同,反射出双重全景,也把对美术馆艺术品的反射片段叠印到外滩的映像上。对图像和装置艺术家,尤其是喜欢大尺幅创作的艺术家来说,它是件不可思议的工具。

    让·努维尔,他是“光”的大师

    让·努维尔设计的作品中,包括中国国家美术馆、巴黎交响音乐厅、巴黎希拉克总统博物馆、阿布扎比卢浮宫分馆、纽约MOMA新馆、青岛西海艺术湾等等,此次为浦东美术馆的设计,是让·努维尔与他团队所创造的精彩作品,堪称一份21世纪的艺术证言。

    让·努维尔1945年出生在法国,曾获得一系列权威奖赏,包括阿卡汗奖、2005年沃尔夫艺术奖和2008年普利兹克奖。他认为,建筑设计的过程更多的是适用外部自然、城市和社会条件的结果,让建筑成为城市记忆最好的方法,就是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这一点,在浦东美术馆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完美体现。

    对于让·努维尔来说,光是实体,是一种基本材料,因为光随时改变着建筑的形态,而努力使用光的感染力,是让·努维尔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东西。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