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四平路街道“睦邻楼道”建设:自治金一比一配比改造楼道
  • 四平路街道“睦邻楼道”建设:自治金一比一配比改造楼道

    时间:2017-04-10 21:42:0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居民围坐在公共客厅开茶话会。 黄尖尖 摄

      近日,鞍山路218弄5号楼出名了。历时3个月,12户居民自筹4.8万元,把脏乱老旧的楼道改造一新,解了居民20年心头之痛。“居民自筹资金改造楼道,街道一比一配比自治金,我们楼组是第一个尝试的,将来我们还会成为第一个使用电梯工程导则加装电梯的老楼。”居民们兴高采烈,说以后五号楼应改叫为“五好楼”。

      居民每户自筹4000元改造公共楼道,这在上海现有的小区居民自筹自治金的案例中算得上是一笔“巨款”。究竟是怎样的方式促成了这场改造?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推开了这座“五好楼”的大门,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温暖的阳光客厅,居民们呼朋引伴地端来了自家的茶水、瓜果和点心,围坐在一张大长桌周边。他们说,要好好地谈一谈3个月来这个“家”的变化。

      “黑暗楼道”变“别人家客厅”

      扛着一大盘刚出炉的鲜肉月饼,扯着中气十足的嗓门,招呼大伙儿趁热尝鲜的是老周。他是2000年搬进5号楼来的。

      鞍山路218弄5号楼始建于1997年。由于当初房屋结构设计不甚合理,全楼只在一楼入口处有一个宽60厘米的小门进出。一楼楼道空间虽大,但阳光晒不到,积水流不走,长期阴暗潮湿,除了用来停放自行车,还堆着废报纸、床板等杂物,住着野猫和老鼠,雨天发霉发臭。20年来,“黑暗楼道”成了萦绕在居民心头的痛。以前每次家里来客人,总会说:“上面挺好的,下面怎么这样?”这让老周面子挂不住。

      而今年过年,亲戚来拜年,都以为走错了门洞,站在门外给老周打电话:“你们楼的入口改道了吗?我进来一看,是别人家客厅啊。”

      老周自豪地告诉亲戚:“没错没错,进来就是了!”

      这个“别人家的客厅”就是改造后的公共客厅。进门是浅色的瓷砖地面,一张长木椅上铺着软垫子,两边花架上的盆栽和墙上的油画都是居民从自己家中搬来的。这家搬来几盆多肉植物,那家贡献一幅挂历、几盆时令水果,40多平方米的公共空间真的就有了自家客厅的模样。

      搁浅的热情被街道创新重燃

      聊得正热烈时,不知谁喊了句:“我们‘总导演’来了!”回头一看,一位身材瘦小的老太笑嘻嘻地走过来。她是王恩珠,5号楼的楼组长。

      “其实早在两年前,我们就已经尝试过启动改造项目了,但没成功。”当时,王恩珠牵头找工程队来商讨改造项目,工程队的报价是9.6万元,如果平摊到每家是8000元,这对居民来说太高了,于是项目就搁浅了。

      后来,四平路街道推动“睦邻楼道”建设,首次提出用街道和居民楼一比一的自治资金配比方式来改造楼道,使5号楼的“小心愿”有了实现的可能。“这就意味着,我们出多少钱,街道就出多少钱,这样算下来每家只要出一半的钱就够了。”这个创新的尝试重新燃起了12户居民的热情。然而王恩珠心里明白,即便有了街道兜底,每户出的钱依然是个不小的数目。于是,她找来了楼里的杨教授,一起商讨众筹成功的可能性。

      “5号楼是个流动性较小的楼组,没有外来租户,12户居民都是生活了多年的老邻居,平时虽交往不多,但相处融洽,居住情况也比较稳定。”杨如增是同济大学的教授,平日里大家都称他“杨教授”。

      对于5号楼的情况,杨教授曾做过一次人员统计。“居民中60岁以上占41%,中小学生占20%,而就业年轻人只占39%,且老年人的数量还会逐年增加。”杨教授认为,老年人比例高,普遍有居家养老的需求,这就产生了改善居住环境的动力。同时,“抱团养老”的趋势也让大家在主观上希望增进邻里间的关系。

      每户出4000元,一天内集齐

      考虑好众筹的可行性以后,王恩珠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包括杨教授、老周,以及退休前当会计的潘玉华等6人。工作小组先后找了4个工程队来估价,经过精打细算,决定让工程队只负责出人工,居民自己买材料,这样可以省下一些中间差价。

      下一步就是集资。“12户居民我都认识,大家对众筹改造楼道都比较支持,但唯有一户条件较差的老太太家让我比较担心。”在挨家挨户动员以后,王恩珠试探性地敲开了老太太的家门。老太太说:“小王啊,出钱可以,不过不要超过4000元啊。”王恩珠当即说:“好,听您的。”

      王恩珠马上召集小组成员商讨和估算,最终敲定了每户筹集4000元的数额。当天,5号楼召开了一次全员动员会议,第二天,每户的4000元筹款便悉数送到了王恩珠家里。

      随后,王恩珠和负责管账的潘玉华开始采购建材,两人先后跑了4个建材市场货比三家,发现一种防滑地砖比较适合老人行走,便带回样本,晚上又同大家开会商讨。施工期间,就职于一家设计公司的年轻人傅佳勇经常来当“顾问”,提供专业意见。居民周玉初阅历丰富,王恩珠就请他当“工程监理”,为各种细枝末节严格把关。

      改造一个楼道,拉近一段邻里情

      就这样经过前后3个月的群策群力,改造工程终于在今年春节前竣工,居民们在新年里迎来了梦寐以求的阳光楼道。对于亲身参与建设的楼道,大家都分外爱惜,各家各户主动承担楼道扶手、楼梯的日常清洁工作,家住6楼的居民经常从自家门口一路清扫到底楼。

      改造工程更大的收获是邻里感情的升温,12户居民从过去的点头之交,到现在见面嘘寒问暖,相谈甚欢。“以前见到杨教授总是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都不敢跟他搭话,哪会像现在这样随便闲聊呢?”老周和教授一直相互打趣。“三八”妇女节时,楼里组织了茶话会,男同志给女同志们包饺子,杨教授把聚会照发到朋友圈,有朋友留言:“难道现在还有这样的小区吗?”

      如今,对面4号楼的居民也过来“取经”,准备效仿5号楼的模式自筹资金改造楼道。据说在已有经验下,他们能用更少的自筹自治金完成改造。

      而5号楼的下一个目标是给这栋6层老楼装上电梯。老楼加装新电梯,这对于老居民来说又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涉及推选项目负责人、合理分摊楼层费用以及后续日常运行维护等诸多问题。不过大家对此都颇有信心:“邻里和睦是新电梯成功安装的最大保障。”

      5号楼的改造只是一个起点。据悉,今年四平路街道将会扩大5号楼的辐射效应,从改造身边的睦邻楼道,到建设一个睦邻街区,到最后打造成一整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睦邻社区。(解放日报记者 黄尖尖)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