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一家街道图书馆为何获评“全国最美”
  • 一家街道图书馆为何获评“全国最美”

    时间:2017-04-10 21:50:4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春节刚过,长宁区天山路街道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安排起新一年的读书会,街道18个社区的居民都在翘首期待开年第一个读书主题。这座街道图书馆有超过30年的历史,有逾6万册藏书,去年10月,它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选为“2016年度中国最美基层图书馆”,成为上海唯一获此殊荣的社区图书馆。这座规模不大却用户“粘性”极高的图书馆,究竟美在何处?

      朴素图书馆“劣势”变优势

      从娄山关路、天山路路口向北走两分钟,天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就在天山四村一条小弄堂的尽头。地处繁华的天山商圈,文化中心却非常朴素,四层楼高的红色建筑更像一所小学校。天山路街道图书馆就在这幢“红楼”的一、二层。

      今年53岁的馆长任美娟从事图书馆事业已超过30年,但天山路街道这所社区图书馆的历史却比她的职业生涯更长。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住在天山地区的老百姓就已经拥有了这座家门口的图书馆。经过30多年的积累,图书馆藏书量已经超过5.5万册,自1994年开展至今的“知识服务大篷车”送书活动也早已成为图书馆的特色品牌。

      去年9月,图书馆展开了一次大规模调整,经过近两个月的翻新装修,完善为一家集借阅服务、特色服务、网络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化、多元化社区图书馆,藏书量增加到6万余册。目前,图书馆总面积为887.47平方米,藏书中少儿图书达1.1万余册,报刊杂志也有200余种。

      记者在图书馆内看到,除一处较大的集中藏书点外,图书馆分为多间20余平方米的小藏书室。任美娟介绍,图书馆方面针对空间局限,思考如何将“劣势”变优势。于是,馆内空间在翻新后分为报刊阅览区、图书借阅区、少儿亲子区、少儿借阅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播放点、社区创新屋等,并开辟了六个特藏区,包括动漫视听、多媒体阅览、商业和服饰、旅游和地图、工具书和收藏。此外图书馆还专门开设社区名人图书专架,提供与社区有关的文化名家如儿童作家陆梅、电影剧作家和评论家唐明生的著作。

      老百姓想看什么书随时“点单”

      任美娟告诉记者,图书馆的人气在过去十年中一直保持在高位。“工作日白天老年人多,晚上白领多,双休日是父母带着孩子来的多。”小说、旅游书籍和儿童绘本是最受欢迎的借阅书籍。

      果然,工作日下午2时,记者在图书馆一层的阅览室看到,一张宽敞的长桌周围已经围坐满了正在阅读报纸、杂志的居民,多是老人,还有人自带放大镜,细致地阅读每一行文字。

      “雨天和晴天人一样多,很多居民都是熟面孔,风雨无阻天天来,有些读者已经80多岁了。”任美娟说,不少居民的借书要求还不低,经常要求图书馆多提供经济、文史、政治、科技类图书。为此,图书馆同步设立了纸质和微信端的“点书单”功能,老百姓想看什么书就能随时点单,人气特别高的图书不久后就会出现在书架上。

      今年72岁的姚苹苹退休前是位中学校长,在阅览室,记者看到她正在阅读经济学家王福重的《人人都爱经济学》。姚老师目前独居在古北路附近,双休日才去子女家小住,平日每天下午3时都会准时来图书馆“报到”,看两三个小时书再回家。“这里的书种类丰富,我还在这里找到过书店里都没有的二战地图研究丛书,非常惊喜。”

      根据街道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12月,天山路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占社区居民总数已达29.5%,约2.3万人,其中独居老人1656人,纯老家庭1886户。街道服务办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老年人文化水平较高,不少居民退休前都是教师、技术人员,对阅读有“刚需”,因此图书馆一直有大批拥趸。此外,天山路街道辖区内商场、居民区和中小学交错密布,寸土寸金的市区商圈没有多余空间开发大型社区活动,小而美的图书馆成为满足居民休闲文化需求的热门去处。

      18个居民区都有社区读书会

      不仅老年人喜欢,图书馆在白领中的人气也颇高。任美娟说,工作日中午时常遇到附近尚嘉中心、金虹桥国际中心的白领们来读书,还有市民专程搭地铁来图书馆借阅。此外,毗邻图书馆的白领中心在去年专门配置了扫码机,白领们办好借书证,只要用手机一扫二维码,就能免费在线获取2000本电子书,书目每月都会更新,借书证则与上海图书馆及全市各区、街镇的公共图书馆通用。

      相比市中心其他大型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还承担了相当程度的亲子功能。以天山路街道图书馆为例,翻新后的最大变化,是原本位于一楼的儿童阅览区迁移至二楼,该区域新开放的四个阅览区全部供少年儿童看书使用,不仅儿童阅览区较之前更宽敞舒适,图书馆整体阅读氛围也更加安静。

      2009年,天山路街道图书馆成为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在常规的阅览、借阅之余,图书馆开始思考能否为社区里的忠实粉丝们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凌云”读书会由此而来。如今,天山路街道18个居民区都有自己的社区读书会,读书会会长每月16日都会集中在街道图书馆开例会,商讨下月读书主题。街道则常年收集社区居民撰写的优秀读后感,每年出版2期《悦读》专刊在各个社区发放。“大家为了文章能上《悦读》,有些书还反复阅读。”

      早在2012年,上海就已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如何在硬件的“面子”完善后进一步做好文化服务的“里子”,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这座社区图书馆可以给我们启示。(解放日报记者 舒抒 通讯员 李媛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