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年轻女性小心 冒充公检法诈骗高发
  • 年轻女性小心 冒充公检法诈骗高发

    时间:2017-05-05 23:09:10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原标题:冒充公检法诈骗高发 年轻女性更易上当!这几招注意

    市反诈骗中心梳理今年以来的94起案情发布预警

    台海网5月4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今年以来,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团伙集中“轰炸”泉州地区。据泉州市反诈骗中心统计,截至4月30日,我市共接到冒充公检法诈骗警情94起,受害人共被骗走314万余元。市反诈骗中心梳理这些案件发现,女性受害者占了2/3,相较男性更容易受骗;同时受骗人群趋于年轻化,与以往老年人更容易被骗明显不同。

    针对近期此类警情呈上升趋势,昨日,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再次向广大市民发出预警,谨防被骗。

    案例 女子不顾劝导执意汇款

    “你们凭什么不让我转账,我又没有违法!我的事不用你管,我愿意被骗,你们管得着吗?”今年3月初,一名在酒店当洗碗工的中年妇女,收到诈骗分子发来的“拘捕令”后,跑到银行,想汇款至“安全账户”。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她可能被骗后报警,可是任凭泉秀派出所民警等人怎么劝说,女子就是不愿说出实情,反而大吼大叫,坚持要汇款。好在民警和银行工作人员耐心解释,最终阻止女子向骗子账户转账11万元。

    3月26日早上9点多,市反诈骗中心值班民警发现,鲤城区的廖女士可能正遭遇诈骗。民警立即与廖女士联系,发现她的手机一直处于通话状态。民警一方面给她发送提醒短信,并持续拨打其手机。另一方面联系其亲属帮助查找。根据该诈骗类型的作案特点,受害者一般会被引导到酒店、宾馆接受电话录音审查,因此民警通过系统查询到,廖女士于1小时前在鲤城常泰街道一酒店入住。民警立即与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联络,紧急派遣辖区民警赶往酒店找到廖女士,此时廖女士正和诈骗分子保持通话。经过民警耐心劝解,廖女士这才没有受骗。

    而安溪的陈女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她于3月18日被骗走38万元,是今年遭遇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受害者中,单笔被骗金额最多的。

    分析 遭遇恐吓女性容易受骗

    据了解,今年以来,境外冒充公检法诈骗团伙集中“轰炸”泉州地区。截至4月30日,泉州市共发生此类警情94起,受害人共被骗走314万余元。

    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对这些案件进行梳理发现,被骗的94人中,男性33人,女性61人。从年龄段看,30岁以下有46人,30至40岁之间有30人。被骗人群趋于年轻化,这和以往老年人群体较容易被骗明显不同。

    民警分析,此类犯罪中,诈骗分子一般采取恐吓以及严厉的“审讯”态度,这让女性受害人有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惊慌失措。此外,如今年轻人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而工作生活中的许多事务都会涉及法律问题,这就让他们容易相信。

    应对 梳理异常通话数据

    今年以来,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及全市各级公安机关,拦截了数十起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案件,为群众挽回众多损失。仅上个月就成功阻截十余起,为群众挽回20多万元损失。

    针对近期此类案件高发的态势,泉州市反诈骗中心积极加强与通信公司沟通协调,建立了异常通话数据通报机制,即每日由通信公司定时推送异常通话数据,市反诈骗中心实时梳理甄别,主动发现涉案线索,并与市指挥中心、基层派出所建立实时联络机制,合理运用各种手段,力争将受害者的损失降到最低。

    提醒 提到“转账”就要小心

    “陌生人说到关于转账汇款,第一念头就是要考虑可能是诈骗。”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再次提醒,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不会以电话的形式办案;公检法等司法机关与其他社会单位在电话上并无直接转接线路,不会出现即转即通的情况;任何人指引进入ATM英文操作界面进行任何操作都要及时停止;对于陌生人来电一定要设法确认其身份,不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资料,更不要转账;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如遇到诈骗造成财产损失的,及时报警。

    (泉州网)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