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云霄80后公益创业青年发起“好厝边” 土楼办书院
  • 云霄80后公益创业青年发起“好厝边” 土楼办书院

    时间:2017-05-05 23:11:13  来源:台海网  作者:

    ◆书院启动当天,林炉生与孩子们互动

      台海网5月4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张惠玲 文/图)“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每到“五四”,耳边总会响起这动人的旋律。在我们身边,总是不乏这样的青年,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自己深爱的事业。这份事业,或许与金钱无关,或许并不起眼,但他们的努力帮助着也感染着身边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样几位青年的故事!(沈华铃)

      琅琅书声在土楼里响起,还有不少村民在忙活着、交谈着……5月2日,位于漳州云霄县下河乡内龙村的闽南土楼陶淑楼热闹异常。原来,土楼内的陶淑书院正式启动了。

      2015年底,80后公益创业青年林炉生回到家乡云霄县下河乡内龙村,投身乡村建设,不仅修缮了村内圆土楼,如今更在土楼内办起了陶淑书院,昔日“土楼大社区”的热闹光景似乎又重现了……

    从北京返乡把公益梦想投向农村

      一直到9岁以前,林炉生都住土楼里。林炉生住过的陶淑楼,是云霄县内龙村最大的一座环形土楼。在他的印象中,土楼冬暖夏凉,三十多户人家住在一起,人情味十足。楼前有个大池塘,一到夏天,孩子们就成群结队跳进水里洗澡,这样极具社区感的生活一直让他念念不忘。

      抵不过岁月侵蚀,陶淑楼因为年久失修,缺乏保护资金,破败坍塌。

      而林炉生在北京念书期间,一直参与学校公益社团工作,毕业后在北京农民之子和燕山学堂两家NGO工作过,2016年又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攻读公益管理硕士。两年前,他从北京返乡,此时,他将自己的公益梦想投向了农村,故乡内龙村成为他新梦想的起点。

      于是,他有了以圆土楼保护为切入点,推动乡村教育、环保事业发展,探索乡村社区营造的复兴计划。

    发起“好厝边”先修缮土楼

      2015年底,林炉生在家乡发起“好厝边”(闽南语意为“好邻居”)计划,从陶淑楼入手,推进乡村的居住环境改造。他通过线上众筹募集了10万元,请来北京和厦门的建筑团队考察测量、设计方案。“不能仅依靠外来力量,只有村民自发参与,古建修缮、社区营造才真正拥有活力和可持续性。”林炉生通过村委会和村老人协会会长来动员村民。他发现,年轻人对土楼的感情也很深厚,“他们希望保护土楼,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保护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于是,林炉生开始在村里培养不少村民骨干,着手陶淑楼的修缮。

      2016年1月,修缮陶淑楼工作正式开启,修缮工程由当地老工人带队,以几百年延续下来的传统工法修复屋面。同年6月份,陶淑楼完成了第一期修缮工作。

    土楼书院提供接触文化的空间

      土楼修缮只是“好厝边”计划的开始。

      林炉生想在陶淑楼里办书院,让村里的大人和孩子有一个接触文化的空间。

      林炉生说,乡村书院的定位是补充学校教育的某些功能缺失,比如儿童的自然感知、实践和动手能力等。

      目前,陶淑书院每晚都会开放一定的时间,让村里的小朋友在里面阅读、学习,周末还将开设一些音乐课等。

      “我觉得应重视本地化知识技能的认知和学习,比如土楼的建筑与艺术,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民俗历史、手工农艺等,这种本地化知识的建立,有助于孩子们从小建立起对自己和乡村的文化自信,增进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和情感。”林炉生说,希望能通过书院在乡村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小朋友能获得文化熏陶,村里的大人也可以在这里接受成人教育。

      林炉生表示,书院只是“好厝边”计划的一个试点,接下去,还要为乡村建设做更多。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