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漳州龙海:破解人才瓶颈 “数字建筑”重构产业新生态
  • 漳州龙海:破解人才瓶颈 “数字建筑”重构产业新生态

    时间:2018-09-04 18:36:58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在装配式建筑工厂,工人在吊载已经浇灌好的水泥板。

    工人在查看钢筋自动焊接流水线。

    台海网9月3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制造业、消费领域都在发生数字“蝶变”。作为龙海市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BIM+装配式建筑的数字建筑体系,并形成“技术输出”的新格局。

      数字技术推动建筑产业升级

      “信息时代,建筑业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8月30日,在泷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伟向记者演示了BIM技术。BIM技术通过建模,可以让房子立体可视化,设计人员可通过VR“进入”房屋内部漫游,全方位查看。

      “过去常说‘建筑是遗憾的艺术’,建成后往往不如当初设计得那般美好。而数字建筑时代,通过BIM等虚拟数字样品,可以提前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避免建成后留下遗憾。”陈明伟说,BIM提前介入,还可以“有的放矢”地生产装配式建筑,令盖房子犹如“搭积木”般神速,不仅减少碳排放、废渣和噪声污染,更节约能源和劳动力。

      作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BIM+装配式建筑近年来获得来自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动。从中央到地方,有关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密集出台。

      “这是一场建筑产业的大变革。而我们早在三年前就跟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合作,研究BIM+装配式建筑。我们还从全国各地寻找BIM+装配式建筑的系列人才,包括工厂生产、流水线、现场安装等环节的人才。”泷澄总工程师兰允定告诉记者,BIM+装配式工作经验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因此,他们用自己的办公大楼来试验。“大楼设计为异形建筑,结构、受力都比较特别,很有实践意义。我们边设计边试验,一旦建筑构建有较大误差,立即销毁重做。原本5个月该做完的工程,我们整整花了一年时间,得到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然而,BIM+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外的推广进程仍然很慢。究竟难在哪里?“先期的软硬件投入费用太高,一般企业做不了。此外,公路、路桥、市政工程的工作方法都不一样。”兰允定认为,BIM的推进,主要难点在技术研发。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是一个非常长的产业链,包括项目管理、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产业链上的环节需要同时发展,专业人才尤其缺乏。

      破解“数字建筑”的人才瓶颈

      “传统建筑工人多为45~50岁以上的中年人,体力和脑力都跟不上,劳动力出现了严重断层。”兰允定坦言,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性,BIM+装配式建筑这个数字建筑体系正面临较大的人才缺口。以劳动力升级为例,从前熟练抹灰和砌墙的农民工不一定会装配,产业链上的人才需求量很大。

      针对人才短缺的现象,泷澄联合漳州大学,开展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培训。龙海市最早一批研究BIM+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人员,成为培训业界的中坚力量。“漳州大学提供2000平方米场地,我们提供BIM实验研究、装配式实训等环节。学生从大二开始上专业课程,学习从生产和安装的全部过程,大三则进入生产基地、工地现场实践。”陈明伟告诉记者,培养数字时代的建筑人才,需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同时,要通过专业培训的模式,使传统人才具备从事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研究开发及管理的能力。

      在建筑企业大力培养人才的同时,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体系制度也在变化。龙海市在《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今年6月,又出台《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建筑业企业发展“总部经济”,促进建筑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对企业晋级创优、依法纳税的奖励标准。同时,在新开工的保障性住房、人才安置房、教育、医疗、办公综合楼等项目上推广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对符合认定标准的装配式建造项目给予政策支持、财政奖励,切实加快龙海建筑业转型升级。

      “数字建筑是开放、共享的生态系统,打造数字建筑产业平台需要社会、行业形成共识。”隆晟建筑集团总经理吴志铭认为,数字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行业落地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最重要的是让大家认识到数字建筑对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价值和重要性。因此,龙海市建筑企业通过协会,抱团学习BIM+装配式建筑知识,快速借鉴经验,转变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向以‘BIM+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工业化、精细化方向转型。”

      技术沉淀为“输出”创造条件

      “技术沉淀好,我们就有了核心竞争力。人才储备好,就为我们走出去积累了条件。”禹澄建设公司董事长洪文聪认为,BIM+装配式建筑虽然成本较高,但是建设周期短、回款速度快,综合效益还挺高。这种全新理念更适合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因此,除了安徽、河南、云南等已有市场以外,一线城市成为他们抱团布局的首选。

      陈明伟也坦言,除国内市场以外,企业还得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当前,东南亚等区域的建筑业都在不断发展,但他们对数字建筑的体系、模式、技术都不熟悉,BIM+装配式建筑很有前景。

      在多次赴实地考察后,泷澄公司“走出去”的东南亚第一站选择马来西亚,因为这里经济发展潜力大,华人较多,交流方便,气候宜人。眼下,公司已着手在马六甲注册公司,从基础矿产资源投入开始,建立搅拌场、扩桩厂。

      “走出去战略要以核心技术为支撑。最保险可控的是,‘BIM+装配式建筑’整套制度体系搬出去,人才也走出去,运作流程和工作方式都按照我们的标准来。建设的进程和数据,我们都可以在平台里看到,还可以用无人机航拍最新工程进展。”兰允定表示,这几年,龙海市相关部门给予企业“走出去”不少减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筑企业“走出去”不断升温。“然而,企业谨记的是,技术输出比资本输出更稳当。技术就像游泳圈,带上它到哪个海上都可以漂起来。如果仅以资金走出去,流程和风险都不可控,就算给再好的红利,企业家也不敢投。”

      与技术输出相对应,财富也被请回来。仅今年1—7月,龙海市建筑业产值达到136.19亿元,同比增长9%,建筑业创税2.8738亿元,同比增长32.4%。

      同时,它更是一个富民产业。

      “目前,一个高端BIM工程师的年薪在200万元左右。一位装配式建筑工厂的安装主管月薪2.5万元左右。而一般的建筑工人月薪则在3000元至10000元之间。”陈明伟告诉记者,分布各地的建筑工人,通过技术提升,明显改善了收入水平。

      作为一名装配式建筑的安装工人,龙海人林阳强也十分自豪:“在外地,人家问是哪儿人,我回答是龙海的。”

      “龙海人房子盖得好!”对方竖起大拇指。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