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19世纪新加坡的“新福建人”
  • 19世纪新加坡的“新福建人”

    时间:2017-09-04 20:54:24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

      台海网9月3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新加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处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故又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19世纪的新加坡社会是建立在私会党所结集的社群体系上的,当时的华人社会按方言群主要分为五大社群:讲闽南语的福建社群、讲潮州话的潮州社群、讲广府方言的广府社群、讲海南话的海南社群和讲客家话的客家社群。福建社群以讲闽南语的漳州、泉州和永春籍移民为代表,是新加坡华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

      近代新加坡的发展和兴起,与福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当时福建社群的主要领导成员,大都是从马六甲移居新加坡的漳州和泉州籍商人。福建社群人数众多,财力雄踞各社群之上,凭借着这两项优势,得以长期领导新加坡华人社会,并在以恒山亭、天福宫为中心的侨团机构领导下,在文教、市政建设、医疗卫生等领域卓有建树,为早期新加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恒山亭:祭祀死者以整合生者

      薛佛记,字文舟,是新加坡福建社群的开山鼻祖,1793年生于马六甲,祖籍漳州漳浦。1819年新加坡开埠后,薛佛记从马六甲到新加坡经商,当时大量华人涌入新加坡,福建籍人口激增,为满足旅新乡侨的丧葬祭奠所需,1828年,薛佛记带头捐款,在石叻路兴建恒山亭,作为新加坡漳、泉籍人士的坟地,后来逐渐成为旅新华人集合和议事的场所,是当时福建社群的总机构,实际上也是当时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最高领导机构。

      恒山亭正厅中央的神龛供奉福德正神,俗称大伯公,左边是城隍爷公,右侧供奉注生娘娘。亭内正殿上有薛佛记1828年题的“福弥春秌”横匾。营建恒山亭共花费宋银5336.2元,薛佛记捐764.2元,加之为人慷慨好义,深得侨民爱戴,被推为恒山亭第一大董事。

      薛佛记对新加坡华人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通过“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把荒冢的管理组织规模化、制度化。他扩建恒山亭,成立恒山亭管理委员会,制定管理条规,开启了华族庙宇管理的先河。

      1836年,薛佛记召集管委会及一些炉主、老板、漳泉籍商人,订立了《恒山亭重议规约五条》,规定“漳泉邑人之船舶,需捐资若干,始允下葬于恒山亭”;凡在新加坡的漳泉人士和来新加坡的漳泉籍船主、商人必须遵守规约,否则不能在祠庙里祈神庇佑,本人和伙计身故后不许葬在坟山等。

      恒山亭的日常运作与管理由值年炉主和恒山亭和尚具体负责。值年炉主在每年清明时通过掷“告茭”产生,负责当年清明节、中元节和中秋节举行的祭祀活动,具体任务包括准备祭品、筵请头家、维持坟山秩序等。此外,还需负责日常葬务,凡系漳泉人身故者,须先在值年炉主处开单证明方可入葬。在值年炉主之下,设有恒山亭和尚一人,协助值年炉主处理日常事务。

      1846年11月30日,恒山亭旧冢已不敷用,于是重开新冢,地名柑子园,扩大管理范围,连同旧冢,构成福建坟山。

      恒山亭是新加坡华人社会互助互济的典范,同时也是新加坡华人精神文化的本源。恒山亭既是福建社群总机构,也是以薛佛记、陈送等为首的恒山亭领导人作为闽帮领袖权威性的重要体现。由少数侨领发起、富商参与而惠及整个社群的恒山亭坟山,在移民社会早期无疑具有凝聚福建社群、形成新的“福建人”认同的作用,通过恒山亭对“死者”的祭祀,实现了对“生者”的整合。当1840年天福宫建立后,恒山亭仍然以其基本的营葬和祭祀的功能继续为社群服务,是福建社群组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