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贵州新闻 > 校农结合集中采访走进贵州“校农结合”发源地
  • 校农结合集中采访走进贵州“校农结合”发源地

    时间:2018-09-30 12:33:05  来源:贵阳网  作者:

      9月26日,“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贵州大型主题调研采访校农结合集中采访先后走进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探访全省校农结合的发源地。

      “请大家排好队,按顺序过秤。”9月26日中午,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校农结合农产品配送中心热闹非凡,尽管下着大雨,村民们依然或开三轮车、或骑摩托车,络绎不绝地把自家种的大米、白萝卜、生姜、白菜等运到配送中心。当天,正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到乡里集中收购农产品的日子。

      “莫荣平,生姜207斤,每斤3块,一共621元。”随着工作人员叫号,中午12点半,新关村村民莫荣平领到了自己卖生姜的钱。“以前都是种苞谷,挣不了多少钱,今年先试着种了几分地的生姜,明年我还要继续种。”莫荣平开心地说。

      2016年底,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负责对口定点帮扶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摆卡两个一类贫困村。2017年,为解决群众农产品销售问题,该校与新关村合作,开始“校农结合”之路。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治松说,“校农结合”初始阶段是学校“食堂直购”。2017年3月22日,该校组织泰华、新城市食堂公司,带着20多万元现金来到新关、摆卡以及场河等村,第一次进行现场集中收购农产品活动。他们与农村合作社签约开展合作,走村串户直购贫困户的农产品,对所有农产品“全收”。

      “这家一头猪,那家两只鸡,有的贫困农户连一斤辣椒也送来了,最后‘收干打尽’仅用出2.3万元经费。收购过程中困难重重,运输过程也一波三折,还因未办理检疫证在高速路上被拦了下来。”第一次合作情形,让陈治松记忆犹新。

      为此,学校成立了“校农结合”专班,对问题一个一个的研究,对困难一个一个的攻破,逐步发展成“学院定量下单、村级规模生产、产品安全检测、中心统一配送、学院食堂收购”的“校农结合”新模式,助推贫困农户共同脱贫奔小康。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成为全省“校农结合”脱贫攻坚模式发源地。

      “校农结合,不是简单收购了事。”陈治松说,学校在贫困村配套教育培训、科技服务、课题研究、成果转化、实习实践等基地建设,先后建成7个规模养殖示范点、2个规模商品蔬菜基地、3个产学研基地、3个配送站,以及农残检测、测土配方、冷储库、实用技术培训中心、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一批配套设施,引导贫困村进行产业调整,增强贫困户战胜贫困的能力和信心。为扩大扶贫战果,学校还将定点帮扶对象扩大到卡蒲毛南族乡全部6个村,之后又扩大到者密等19个毛南族聚居村。

      卡蒲毛南族乡乡长石通佾介绍,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辣椒、白菜、莴笋等作物逐渐取代原来的玉米、黄豆等,全乡逐步形成“一长两短”产业布局,即:结合退耕还林种植果药等中长期经济林的“一长”,以及发展蔬菜、林下生态畜禽的“两短”,以长补短、以短养长,产业不断向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全乡产业结构实现优化调整。

      如今,卡蒲毛南族乡“校农结合”取得突破性发展。2017年,全乡萝卜产量同比增长4.11倍、莴笋增长3.54倍、土豆增长2.9倍、生猪增长1.15倍、肉鸡增长1.07倍,一批“生猪村”“萝卜组”“莴笋寨”悄然形成。当地生产的农产品除了供应省内高校、机关等,还源源不断地发往广州、深圳、江苏等发达地区。2017年,卡蒲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05.5元,贫困户减少398户143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68%,下降11.22个百分点。记者 罗海兰

    编辑:何莹莹

    统筹:彭钥嘉

    编审:干江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