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 钩沉|硝烟下的医疗器具讲述血与火记忆
  • 钩沉|硝烟下的医疗器具讲述血与火记忆

    时间:2021-08-12 17:43:23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

    止血钳、手术刀柄、野战消毒炉……

    硝烟下的医疗器具讲述血与火记忆

    闪亮的止血钳、铜制的野战便携消毒锅和野战酒精消毒炉、尺寸不一的手术刀柄、保存如新的解放纪念章……在河北省档案馆征集到的红色档案中,一批战争年代使用的医疗器具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医疗器具的主人名叫李力,曾是一名军医,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病员。在建党百年之际,李力的儿子李建军代表兄弟姐妹将老人的遗物捐赠给河北省档案馆,并向我们讲述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的李力。   河北省档案馆供图

    ●14岁参加抗日救国动员会 19岁正式参加革命

    “我的父亲李力是河北省藁城县贾市庄村人,生于1925年。”李建军说,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不甘心做亡国奴的少年李力与本村的几个同学加入藁城县的抗日救国动员会,那年李力14岁。

    “起初我在除奸部当勤务员,不久调到宣传部工作,每天油印宣传品,别人刻蜡版,我负责推油辊子。每天晚上,宣传部部长王赞同志带着我们几十个小孩学唱歌、跳舞,到各村召集老乡,在街头表演节目宣传抗日。”在李力的回忆录中,他写道,“后来形势变化了,来了很多日本鬼子。抗日救国动员会解散了,我也回了家。”

    “1938年,我村来了很多日本鬼子。有一百上下的日寇在村里住下不走了,他们侵占了老百姓很多房屋,除配有武器外,还有汽车、军马、军犬、信鸽、通信兵和电台,在村里地主家一个宽大的院子里建立了医疗所。”

    1944年夏的一天,李力家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藁城县委敌工部干部张庆如,他介绍李力加入了敌工工作。“从这一年的10月10日起,我父亲正式参加了革命工作。”李建军说。

    20世纪五十年代前期的李力。   河北省档案馆供图

    ●抗战关键性一年,策反日伪小队长端掉炮楼

    1944年是抗日战争关键性的一年。

    在藁城县高玉村,有一个日军和敌伪军的据点,这个据点有一个三层楼高的中心炮楼,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形成一个炮楼群,四周围墙又高又厚,墙外还有又深又宽的沟壑,据点异常坚固。而高玉村地处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上,这个炮楼给我方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县委决定拔掉这个钉子。

    “1944年11月,我父亲接到任务,让他去策反驻扎在高玉村的伪军小队长杨守仁。”李建军说,“杨守仁和我父亲是小学同学,又是亲戚。父亲去找杨守仁,跟他拉家常,趁机给他分析形势,提醒他日本鬼子正走下坡路,不要再给他们当炮灰。杨守仁也是穷苦出身,听了父亲的劝告,决定起义,并积极在敌人内部发展起义的骨干力量。”

    当年春节前,伪军中队长带着家眷等到藁城城内过年,县委决定里应外合智取炮楼。

    正月初三夜里十时许,一切准备就绪。只见手电筒亮了三下,八路军部队马上接近炮楼,随着城里的吊桥放下,部队战士猛虎般冲进炮楼院内,这时楼上楼下一起喊:“咱们被包围了,八路军打进来了,赶快投降吧!”或熟睡或正在打麻将的伪军被喊声吓呆了,顿时乱做一团,杨守仁随即命令伪军放下武器投降八路军。

    “几个日本鬼子兵拼死挣扎抵抗,但被这突如其来的奇兵打了个措手不及,立刻溃不成军,全部被歼灭,里应外合的战斗取得了成功。”李力在回忆录中写道,“结束战斗后马车满载缴获的各种武器弹药、粮食等物资出了炮楼,随即我军放火点燃了炮楼,顿时火光冲天,炮楼化为灰烬。”

    ●9天行军1100里,全歼来犯的阎锡山部队

    “因为我父亲年幼时跟随他的祖父学习过骨科,会一些中医治疗技术,还有在日寇医院帮忙的经历,组织便安排他到后方医院工作。”李建军告诉记者。

    李力跟着部队参加过解放赵县、藁城县等地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解放石家庄战役、盂县歼灭战、定兴战役,还曾三次西征绥远,参加解放张家口和攻克太原的战役等。“我父亲曾荣立七次小功和两次三等功,1950年获华北解放纪念章一枚,1956年2月被授予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奖章一枚。”李建军说。

    “山西阎锡山出兵东进,从西边攻打西柏坡,任务万分紧急啊!我们的任务是斩断东进的阎锡山部队,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1948年的一天,李力所在的六纵接到任务,要在9天的时间里,从山西省东北部的长城脚下赶往正太铁路线的盂县,两地相距约1100华里。任务紧急,部队要日行120里,而且多是山路,很多战士脚上都起了泡。

    “行军路上,忙坏了卫生队,不仅需要给战士治泡、治病,还要动员老百姓烧水,给战士泡脚,给患皮肤病的战士烤身抹药,在我们的努力下,部队提前赶到了盂县。”李力在回忆录中写道,部队到达盂县恰好与东进的敌军相遇,经一夜猛烈攻击,天亮全歼敌人并活捉敌军参谋长,粉碎了阎锡山军队东进攻击西柏坡的图谋。

    捐赠给河北省档案馆的医疗器具。  河北省档案馆供图

    ●太原攻坚战,那个挡在前面冲向前方阵地的战友再没回来

    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太原攻坚战给李力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

    1949年4月24日凌晨,解放军1300多门火炮向太原守军指挥所及各阵地进行攻击,双方炮火猛烈,烟雾弥漫。在我军重炮轰击下,城墙被炸开一个大缺口,壕河也被填埋,随后突击部队开始攻城,炮弹遍地开花,双方伤亡很大。

    “这时,前面的卫生员牺牲了,后面的要补充到前面将伤员送到掩体中。原本我带领的十二个卫生员,此时还剩五人。伤员逐渐增多,卫生人员前赴后继,与战士共同抢救伤员。冲锋号急鸣,指战员们立即跃出战壕向纵深处猛插。这时我们只剩下三个人,前方传话,又让卫生员前去救护。”李力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正要冲上前去时,一个卫生员拉住我,他说我要上去就无人领导卫生队了。然而,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在李力的心中,永远也忘不了这个卫生员的名字——郑福群。这个河北晋州的小伙子临走时送给李力一部很小的字典,这本珍贵的字典,多年来李力一直精心珍藏着。李力去世后,2021年3月,他的长子李建军将其捐赠给了太原革命烈士纪念馆。

    河北省档案馆接收征集部副部长李静为李建军(左)颁发收藏证书。   河北省档案馆供图

    ●一生眷恋,子女将其遗物捐赠给燕赵故里

    新中国成立后,李力一直在天津从事医疗工作,病逝前两天仍以91岁高龄坚持出门诊。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这辈子最令我欣慰的,就是能治好病人的病。”

    “医疗事业是父亲毕生所爱,他将战争时期曾经使用过的一些医疗器具和物品一直珍藏在身边,时常拿出来擦拭,并以此教育我们,甚至在我们看来很破旧的东西,也被视作至宝舍不得丢弃。”李建军动情地说,“如今父亲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这些宝贵遗产,使我们仿佛看到父亲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忘我抢救伤员的身影。”

    李力去世后,他珍爱的这些遗物被分成4份,每个子女保存一份留作纪念。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李力的长子李建军看到河北省档案馆和燕赵都市报联合征集红色档案的消息,他立即召集妹妹李建萍、李建东和弟弟李建津商量。“大家一致同意,将父亲遗物集中在一起,捐献给他一生眷恋的燕赵故里。”李建军说。遗物收集起来,总共112件,他们分门别类擦拭干净,打包装箱,寄给河北省档案馆。

    收到这些珍贵档案,河北省档案馆接收征集部副部长李静专程赶到天津,为李建军、李建萍、李建东和李建津颁发了收藏证书。

    “捐赠这些遗物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铭记那段历史,使我们的后代受到教育,也让这些遗物获得它们应有的价值。”李建军说。

    河北省档案馆携手燕赵都市报向全省征集建党100周年档案资料继续进行,征集内容包括档案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燕赵都市报将选取征集到的档案资料,对其党史价值和背后的动人故事进行采访报道。

    河北省档案馆联系电话:0311-87903863,联系人:李静、张倩,电子邮箱:hbdazj2020@163.com。燕赵都市报联系电话:0311-88620000。(燕都融媒体记者卢伟丽)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