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一带一路·河南故事】一条古桥穿古道 张骞曾入此间来
  • 【一带一路·河南故事】一条古桥穿古道 张骞曾入此间来

    时间:2017-05-10 23:14:57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作者:张黎光

    【写在前面】

    2000多年前,张骞凿空,东西贯通,从此后使者频繁往复,万里风沙吹响商队驼铃。张骞封侯南阳博望,世代受人敬仰。

    东汉时,班超投笔从戎,打通万里丝路,一头是洛阳,一头是罗马。

    1870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考察洛阳南关的丝绸、棉花市场,参观了山陕会馆和关帝庙后,首次提出从洛阳到撒马尔罕有一条古老的商路,并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本月14日到15日,“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今日开始,大河报推出《一带一路·河南故事》系列报道。打开“月光宝盒”,与张骞、班超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一起“奇幻漂流”,看看河南有哪些新时代“骆驼客”正在丝路上打拼,在“一带一路”上共同奏出交响乐。

    【一带一路·河南故事】一条古桥穿古道 张骞曾入此间来

    图①:方城县博望镇境内的博望坡。

    【一带一路·河南故事】一条古桥穿古道 张骞曾入此间来

    图②:方城县独树镇境内的扳倒井驿站

    □记者 刘瑞朝 文 王亚鸽 赵龙翱 摄影

    核心提示|提起丝绸之路,必须先说张骞。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封侯博望的张骞对南阳方城留下了诸多影响。方城,曾是古代夏路的重要通道,曾是楚入中原的南北要塞,也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这里连南贯北,是古代国道的必经之地。这里南船北马,是两种交通方式的主要换乘地。走在方城土地上,关于张骞的传说仍在流传,有关胡人的遗迹也有不少,这里曾因丝绸之路,而拥有不少激情燃烧的岁月。

    【人物】张骞把名字留在历史,把遗迹留在博望

    方城县境内,有一个因张骞而驰名的乡镇——博望镇。

    在张骞封侯此处之前,这里还被称作宜乐镇。公元前123年,张骞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大败匈奴,随后因军功被封为“博望侯”。之所以将他分封在方城,一是取“广博瞻望”之意;二是两汉时这里的经济贸易十分发达;三是出于战略考虑,博望东南即是江淮平原,博望恰在宛东边沿,丝绸之路在此绵延,而后直达西域,东西横亘数千里。

    博望镇内有一座老桥,名为博望桥。身为张骞第86代孙女的张德玲,在博望镇长大,曾无数次从博望桥上走过。站在桥头,可以看到两侧的桥栏杆上,雕刻着不少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画面。

    博望镇内,张骞当年所居住的博望古城,几乎湮灭无存,唯有西侧的一道夯土城墙,经历2000多年的时光,依然草色青青、树木蓊郁。城墙内侧,便是张骞曾经的衙署,即办公区域。

    在张德玲看来,博望镇共有五大名胜,分别是张骞祠、张骞桥、三国古柘树、一步三眼井和白马寺。每一处名胜,都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中国丝绸之路万里行组委会牵头人之一的她,一直想在博望打造一个中国张骞文化博览园,发扬张骞文化。

    【关系】文物和植物做证据,这里曾有大量胡人存在

    关于方城与丝绸之路关系的研究,他们从2009年就开始了。在文博战线工作30多年的文物专家、方城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李迎年说,南阳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源头之一,而方城县又是南阳的重要节点,这里几乎包含了丝绸之路所有元素。

    李迎年说,这里有大量胡人生活踪迹,也曾是全国重要冶铁中心和丝绸生产地。丝绸之路是双向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西行,西方的商品和胡人东进。胡人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如今在方城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就有不少胡人的形象,包括胡奴门吏、胡人武士、胡人阉牛图、胡人驯象图等。

    如今方城还生长着一种名为胡柳的柳树,已被证明是旱柳的变种,在河西走廊一带广泛种植,在中原其他地区则未曾发现。方城境内经常能看到一种多年野生植物苜蓿草。据记载,此物为张骞通西域后从西方引进。

    【位置】连南贯北因天险这里是丝绸之路的大通道

    李迎年说,方城之所以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如此密切,要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说起。

    沿着博望桥南北延伸的,便是古代著名国道——夏路。它是楚国通往华夏(黄河流域华夏族居住的中原地区)的主要道路。对此,《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载:“楚适诸夏,路出方城”。

    伏牛山自西侧,桐柏山自东侧,共同向南阳盆地北边延伸,两山在盆地东北部方城境内交接,所构成的地堑便形成了罕见的平原垭口——方城垭口,并在地表留下了一个东西长约15公里的喇叭形缺口。这个缺口,是南阳盆地北往中原唯一的天然陆路通道,方城也成为了华夏九大古塞之一。

    大禹治水通九州所修筑的夏路,横贯南阳盆地,方城便成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这条最早的商路成就了方城和南阳的富庶繁荣。夏代中期,少康中兴,传位于长子豫,封次子曲烈于方城之地,看重的,就是这里的重要战略地位。曲烈分封在缯国,坐镇国家的南方边陲,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曾经方城境内,有两大驿站,分别是扳倒井驿站和博望驿站。博望驿站距离县城六十里,扳倒井驿站距离县城三十里。扳倒井驿站在县城东北方向,距离关口仅有二十里,出了关口就等于走出了南阳盆地,进入华北平原。而南下的官员和商贾,进了关口,遇见的第一个大的驿站便是扳倒井驿站。

    李迎年说,扳倒井驿站是方城境内比较重要的、保存较为完整的驿站。明清时期,方城古路不仅是南阳和中原间的交通要道,亦是京师与湖广及云贵间的往来通道。

    【交通】南船北马,方城曾是交通“换乘”地

    方城位于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五条自然分界线上,东北部是全国九大隘口之一的方城隘口,因此素有“五界一口”之称。这样的区位,决定了方城自古就是南北分界线和东西联结点。

    方城县文物局副局长王海林说,方城县“北引河洛,东挟江淮”,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界线。发源于境内的潘河经唐白河注入汉水,古时方城舟楫商贾往来频繁,航运十分发达。南方船舶抵达南阳,沿白河经唐白河重要支流潘河北上直达方城,潘河便成为南方水路的终点。方城既是北往中原的必经之地,又是南方水路的终点,南来船舶和北往马队在此聚集交换,方城因而成为南船北马的“中转站”。

    1957年安徽出土的5个青铜“鄂君启金节”,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现存最早的、唯一的免税通关凭证。它们是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铭文上规定了鄂君经商的范围,水路可至今汉水、长江、湘江、资水、沅水、澧水等,陆路可至今河南南部和安徽、湖北等地,并有经阳丘过方城的记录。这也是方城南船北马的一个物证。

    到了明清时期,南阳盆地逐渐形成了以白河、唐河等河流为主干的水路网和以“方城路”“三鸦路”“商洛路”等古道为主干的陆路网,扳倒井驿即位于方城路之上。南船北马中转,使得南阳、方城成为货物、人流的集散地,达官贵人、各地商人往来不绝,使得南阳成为繁华之地。不管是官员还是商人,无不在扳倒井驿站稍作停留,然后再向北向南前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