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精准康复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 齐心协力牵手残疾人同奔小康
  • 精准康复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 齐心协力牵手残疾人同奔小康

    时间:2017-05-19 23:13:56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作者:高博文

     原标题:精准康复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 齐心协力牵手残疾人同奔小康

    精准康复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 齐心协力牵手残疾人同奔小康

    植入耳蜗恢复听力的儿童在表演节目

    精准康复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 齐心协力牵手残疾人同奔小康

    残疾人学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精准康复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 齐心协力牵手残疾人同奔小康

    残奥冠军许庆

    精准康复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 齐心协力牵手残疾人同奔小康

    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向残疾人捐赠轮椅

    精准康复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 齐心协力牵手残疾人同奔小康

    盲人按摩师参加职称考试

    精准康复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 齐心协力牵手残疾人同奔小康

    慈善组织帮助残疾女孩做肢体矫治

    精准康复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 齐心协力牵手残疾人同奔小康

    社工向群众讲解残疾人帮扶政策

    精准康复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 齐心协力牵手残疾人同奔小康

    志愿者与残疾儿童做游戏

    核心提示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省委、省政府对残疾人事业高度重视,把残疾人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解决残疾人基本需求问题纳入重点民生工程,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残疾人组织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显著改善,有效推动了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目前全省还有700多万残疾人,“十三五”时期实施好精准康复工作,和残疾人一道奔小康,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在5月21日第二十七次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本报梳理了相关部门在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方面出台的政策、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和未来的打算,一方面是为了让全省残疾人对我省出台的各项“暖政”有更好地了解,能争取和享受到更多政府送来的温暖;另一方面希望凝聚起全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为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形成强大的合力,注入持久的活力,努力推动全省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

    省残联

    实施精准康复 助力脱贫攻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政府残工委有关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残疾人康复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残疾人康复服务状况明显改善:

    一是加强了政策体系建设。将残疾人作为重点人群纳入《“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等核心政策,将残疾人健康保障服务列为重要内容。《河南省“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将残疾人康复列入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河南省“十三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河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对加强基层医疗康复服务能力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我省首个残疾预防专项计划《河南省残疾预防四年行动计划(2017-2020年)》,对加强残疾预防,有效减少、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做出部署,积极推进焦作市山阳区、鹤壁市山城区、滑县开展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试点创建工作,探索残疾预防有效模式。有关部门将29项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二是持续改善残疾人康复服务。各级财政加大对残疾人康复事业的投入,初步建立了以社区康复为基础、康复机构为骨干、家庭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组织实施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基本辅助器具适配等重点康复工程,推动各地开展多样化康复救助行动。“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有112.6万残疾人得到各类康复服务,5.4万名残疾儿童得到免费抢救性康复救助。我省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建立起“新发生一例,抢救一例”的长效机制,成为继白内障复明手术长效机制后的又一次政策突破。普遍开展社区康复,全省“十二五”期间108个县(市)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建立了159个示范性社区康复站。

    三是着力推进残疾预防,形成生命全周期的防控体系。积极与卫生计生、妇幼保健部门加强合作,落实《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通过实施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着力防控疾病致残、努力减少伤害致残、显著改善康复服务,形成了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防控体系,有效减少、控制残疾的发生、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省残疾人康复工作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一块“短板”。2016年河南省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显示,我省189万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中,近60%有康复服务需求,但在过去一年中得到过康复服务的人只有44.1%。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是残疾人最迫切的民生需求,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帮助残疾人和全国人民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发展康复事业,不仅能够改善残疾人状况、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开展精准康复服务是新形势下加快改善残疾人服务状况的重要举措,是残疾人脱贫攻坚的重要行动,是“十三五”期间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大任务。

    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明确规定:“提供残疾人康复服务,应当针对残疾人的健康、日常活动、社会参与等需求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制订个性化康复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对康复方案进行调整优化。”《河南省“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明确提出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2016年12月,省残联、卫生计生委、扶贫办、人社厅、民政厅、教育厅联合下发了《河南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组织开展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做出具体部署,要求到2020年年底,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80%以上。

    精准康复服务行动重在服务,贵在精准。通过实施“精确化识别、个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全面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精确化识别”方面,由村(社区)医生、康复协调员共同组建精准康复服务小组,依据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调查,对有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初步的康复需求评估;根据初步评估结果,将残疾人转介至相应专业机构进行专业评估和服务,或邀请专业人员提供上门评估和服务。“个性化服务”方面,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开展技术培训、指导、评估,有关人员依据《河南省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为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开展评估制订个性化康复服务方案,提供康复服务,保障康复服务质量和效果。“精细化管理”方面,每一名服务对象必须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手册、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卡到定点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并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并将相关信息录入精准康复服务管理系统。

    为推动全省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健全法规政策,不断完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保障。要以贯彻落实《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条例》为契机,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制定完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相关技术规范、标准。落实好将康复综合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推动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和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

    二是加强机构规范化建设,夯实残疾人康复工作基础。不断完善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落实康复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在全省形成以省级康复机构为龙头,市、县级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的康复服务网络,不断提高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水平。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康复事业健康发展。服务有保障,人才是支撑,人才质量决定着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水平。实施残疾人康复专业人才实名制培训,重点做好基础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科骨干培养。健全社区康复协调员队伍,社区(村)普遍配备1名经过培训的社区康复协调员,辅助调查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开展康复政策和知识宣传,将有需求的残疾人转介至相关服务机构。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康复专业人才教育改革试点,依托社会康复教育研究机构,探索构建康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促进职业院校对接我省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试点单位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残疾人康复职业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人才专业化水平。

    四是着力持续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引领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充分运用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调查动态更新成果,以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为重点,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不断提高残疾人的获得感。实施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等重点康复工程,着力保障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和残疾儿童的基本康复需求,强化康复质量和效果,引领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

    五是深化社区康复,解决残疾人康复服务最后“一公里”。社区康复是解决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根本手段,是大多数残疾人,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就近就便享有康复服务的主要途径,是康复保障制度落实的网底,也是康复服务网络的网底。不断加强社区康复站(室)建设,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与社区卫生、社区建设工作紧密结合,把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结合当地实际和农村特点,推广受益面广、简便易行、经济适用的康复技术,健全社区康复协调员队伍,不断完善基层康复服务网络,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

    六是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见效。各级政府残工委有关成员单位要加强对精准康复服务督导检查指导,探索采取第三方评估方式,对精准康复服务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鼓励基层创新实践和先行先试,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发挥好典型引路作用。要明确任务,分解责任,既要抓不落实的事,又要抓不落实的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省发展改革委

    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状况,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要求,发展改革部门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使残疾人同全省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一是做好统筹规划。省发改委在牵头编制《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时,高度重视残疾人服务保障工作,提出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的要求,确保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省政府印发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十三五”时期政府提供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清单。

    二是支持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印发的《“十三五”社会服务兜底工程实施方案》,省发改委会同省民政厅、省残联制订了《河南省“十三五”社会服务兜底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十三五”实现每个县级残疾人康复设施、托养设施、综合服务设施三者有其一的目标,加大残疾人基层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增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兜底能力。2016年、2017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3个,其中残疾人康复设施16个,残疾人托养设施7个,总投资29999万元,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

    三是做好政策研究。在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省发改委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认真梳理残疾人发展领域相关问题,配合省残联等部门制定了《河南省“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残疾人预防行动计划》《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保障残疾人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下一步,省发改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积极履行省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职责,推动“十三五”规划《纲要》等相关任务落实,积极支持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协助省残联等相关部门组织好调查研究、政策制定和督促落实等工作,支持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

    省扶贫办

    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残疾群众生活得好不好,既与“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紧密相连,更能折射出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残疾人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全省又有112万贫困群众摘掉贫困帽,一大批残疾人实现脱贫。全省扶贫部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参与工作安排部署。根据《“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与省残联等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部署推进“十三五”时期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

    二是完善精准识别。扎实推进残疾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共有31万人,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做到应纳尽纳。

    三是推进精准帮扶。组织实施贫困残疾人家庭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工程,着力解决残疾人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和住房安全“三保障”中的突出问题。发展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新产业新业态,增收脱贫。

    全面小康的短板是脱贫,我们工作的重点是脱贫。我们将把实现残疾人脱贫目标具体化、项目化,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紧抓实抓好,力争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完善贫困残疾人精准识别和退出。加大精准识别和数据比对工作的力度,把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努力实现贫困残疾人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标准衔接、对象衔接、政策衔接、管理衔接。严格退出标准和程序,确保每个贫困残疾人家庭真实退出。对脱贫的残疾人家庭,继续给予扶持,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稳定脱贫。

    二是进一步落实精准帮扶措施。将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帮扶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通过劳动光荣脱贫。组织扶贫系统加大对残疾人及其家庭“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力度,指导、引导和推动贫困村电商扶贫、手工编织扶贫等扶贫项目,优先安排贫困残疾人。在做好贫困残疾人帮扶工作的同时,对残疾人家庭也要确保各项扶贫政策给予倾斜。

    三是进一步深化专项救治行动。在因病致残、因残致贫贫困人口中选择一批通过短期治疗可以恢复劳动力的疾病,进行专项救治。

    省卫生计生委

    防治出生缺陷 护佑生命健康

    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重大民生工程,事关家庭幸福、民族兴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人口出生缺陷的预防和控制,今年更是把预防出生缺陷免费筛查列为十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重点推进。

    根据安排,今年由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牵头,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省残联等部门配合,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免费对早中期孕妇开展一次血清学筛查(生化免疫指标检测)和一次四维彩色超声筛查,对新生儿开展苯丙酮尿症(PKU)、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听力筛查,从生命起点开始保障每个孩子的健康,持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省范围内所有符合条件的孕产妇和新生儿都可以享受免费筛查,相关费用将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担。

    近年来,省卫生计生委积极构建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大力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推进婚前保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水平,使得千万个家庭的幸福生活重新启航。具体来讲:

    一是监测水平不断提高。我省开展的医院出生缺陷监测、人群缺陷监测及淮河流域监测3个监测项目,目前分布在15个省辖市,合计每年覆盖30万左右的围产儿。二是防治体系日趋完善。我省初步建立了包括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科研院所等在内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三是关键环节逐步控制。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保健、孕期保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几个重要环节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四是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持续下降,特别是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大幅下降。五是“三级预防”措施不断加强。除了搞好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和构建二级预防屏障、减少缺陷儿出生外,我省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运行高效、覆盖全省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模式,三级预防得到加强。目前,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覆盖全省1600多家助产机构。2011年以来,我省共筛查新生儿643万例。

    从今年开始,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联合开展的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在我省启动实施。主要针对发病率相对较高、有成熟干预技术、治疗效果良好的先天性结构畸形疾病,为患儿提供医疗费用补助。与此同时,国家卫生计生委与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联合,在我省实施出生缺陷救助试点项目,主要为符合救助条件的遗传代谢病患儿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求助。随着这两个项目的实施,将会让更多生育家庭从中受益,持续提升全省人口素质。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残疾人生活更方便

    无障碍设施建设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方便全体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的公益性福利设施。“十二五”期间,我省积极按照国务院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总体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更多出行便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能够和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经住建部专家组验收,郑州市、荥阳市、新郑市、鲁山县四个市、县基获得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县。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联合民政、残联、老龄等部门,共同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无障碍环境市县工作培训的通知》和《关于创建无障碍环境市县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重点抓好相关政策规定的有效落实。同时,将全省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纳入文明城市创建之中,促进全省无障碍环境市县创建工作顺利开展。二是依照相关发展规划和无障碍建设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工程建设部门的职能作用,严格执行无障碍相关规范,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及管理等各个环节中严格把关。三是接受民政、残联等相关部门对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使用、管理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对无障碍设施建设进行完善。四是郑州、荥阳、新郑、鲁山等四个市、县认真组织,加强管理,对照相关创建标准,在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特殊设施、居住小区、居住建筑、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强建设和改造力度,当地无障碍环境明显改善。

    残疾人融入社会,和健全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依赖于城市的无障碍设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着力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满足残疾人基本生活需求。一是积极协调,继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工作。今年《河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已正式列入立法计划,目前征求意见工作已完成。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和各县(市)、区的统筹协调作用,争取将专项资金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有效推进工作落实。组织专家开展无障碍建设标准普及培训,推进无障碍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三是加强无障碍设施维护管理。积极探索无障碍设施后续管理维护的有效措施和办法,保持设施完好,确保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安全、方便地使用无障碍设施。

    此外,在农村危房改造方面,我省将给予贫困残疾人家庭重点帮扶,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住房需求。今年3月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省财政厅、省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将贫困残疾人家庭列入4类(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重点帮扶对象之中,放在危房改造的优先位置,确保2020年以前完成危房改造。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促进残疾人就业 改善残疾人民生

    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促进他们就业和增收,既是保障基本民生、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要求,也是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高度重视残疾人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多措并举,使残疾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发挥。

    一是积极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都能享受到就业创业政策扶持。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及有关文件规定,做好今年残疾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的申领发放工作。同时,不断加强就业援助,积极组织开展2017年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的同时,指导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的日常服务。

    二是加强残疾人技能培训和人才评价工作。持续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配合,认真做好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组织实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初中级资格考试和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等相关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给予认定并颁发相应资格证书,推动残疾人通过职业培训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三是积极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根据《河南省关于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规定,对重度残疾人和长期贫困残疾人由政府为其代缴最低保费。

    四是努力做好残疾人考录招聘工作。在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工作中维护残疾人平等报考权利,努力为残疾人考生创造良好便利考试环境,加强对体检和面试过程的监督,保障残疾考生权益。

    五是做好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规范用工管理,积极预防和严厉查处拖欠工资等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强人文关怀,依法维护劳动者特别是残疾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部门职能,落实和完善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大力促进残疾人就业;推进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不断加强残疾人技能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保经办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继续做好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用残疾人有关工作,维护残疾考生权益;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进一步保障残疾劳动者权益,努力促进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省体育局

    竞技健身并重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

    近年来,我省以加强残疾人康复、健身、竞技体育服务能力建设,活跃基层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为重点,选拔、培训优秀残疾人运动员苗子为出发点,加快残疾人体育人才培养;认真组织残疾人健身周、全国特奥日等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活跃了基层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推动了残疾人体育的持续发展。

    一是残疾人运动员水平不断提高。举办全省六届残疾人运动会、乒乓球和田径单项锦标赛等,选拔和培训了一大批优秀残疾人运动员苗子。他们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奋勇拼搏,获得212枚奖牌,打破11项全国纪录、5项世界纪录、4项残奥会纪录,为我省残疾人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发展较快。我省认真组织全民健身日、全国特奥日等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活跃了基层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依托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社区等基层组织,组织开展了5届“残疾人健身周”活动。举办了推广健身方法、残疾人科学健身宣传、智残人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调动了广大残疾人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三是实施“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体育部门在群众体育场所配置适合残疾人的健身器材,方便残疾人就近、就便参加体育运动活动。目前,我省共建设“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89个。

    四是推进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培训。依托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逐步建立基层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服务队伍,目前共培训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2387名。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健全完善残疾人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残疾人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完善国家、省、县(市、区)、村(社区)四级联动分层保障落实机制,予以专项经费保障,逐步增加投入。二是推动将残疾人健身体育、康复体育设施建设列入各地民生建设工程,更好地发挥“全民健身助残工程”的社会效益,为广大残疾人提供更加切实的体育服务。三是完善以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和“康复体育关爱工程”为内容的残疾人体育服务体系,推进重度残疾人居家康复体育服务和基层残疾人社区(村)健身体育服务。四是创编普及适合残疾人的各类康复体育、健身体育运动项目和知识方法;研发推广适合不同类别和等级残疾人使用的康复体育、健身体育器材。五是组织开展受基层残疾人欢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打造残疾人群众体育公益品牌活动。推动残疾人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升残疾人体育人口比例。六是设立10家省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打造成为残疾人竞赛、训练、培训、活动中心,在残疾人自强健身活动和体育训练方面发挥示范指导作用。

    省民政厅

    发挥兜底保障作用推进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

    对全省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来说,特殊救助就是“及时雨”和“雪中炭”。近年来,省民政厅牵头制定,我省先后出台多项对贫困残疾人兜底保障的法规政策,使全省残疾人得到更多救助,残疾人福利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60多万名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全省有64万多人次困难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有71万多人次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各类社会福利机构中集中供养孤残儿童近5000名,其他成年残疾人2900多名。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切实履行部门职责,牵头制定和认真落实各项残疾人福利救助政策。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做好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的通知》《河南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施办法》和《河南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等救助政策,推动残疾人基本生活救助制度进一步健全,残疾人基本福利制度进一步拓展,全省困难残疾人逐步实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同时,我省进一步丰富残疾人分类保障制度。取消全省福利企业资格认定事项,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有效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提高残疾军人残疾抚恤金标准。持续实施“明天计划”,实现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治疗、康复全覆盖。在全省推动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和生活困难老人服务补贴制度,将残疾、失能老年人作为养老服务优先保障对象。

    二是残疾人福利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省不断加强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残疾人福利机构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比如,投入各类资金7亿多元,在全省每个县(市)都建有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福利中心;新建、改建7所民政精神康复机构;全省具备安置精神病人的福利机构数量达到16个,床位4000余张;利用1000万元中央福彩公益金,在部分市县开展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试点工作。

    “十三五”时期是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决胜阶段,省民政厅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履职尽责,推进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一是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着力做好残疾人兜底保障、应救尽救。指导各地落实分类施保政策,合理提高重度残疾人、老年人和重病患者的救助水平。二是健全基本福利制度,促进残疾人全面小康、成果共享。实现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全覆盖。全面推进精神卫生社区康复。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建立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补贴制度。落实低收入家庭重残儿童等困境儿童保障政策。三是加快助残行业发展,推进残疾人服务供给改革、保障多元。推动出台我省关于加快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使其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新兴产业。推动形成家庭照顾、社区照料、机构照护协调发展的残疾人长期照护服务业。加强残疾人服务标准化工作,不断完善残疾人福利服务管理制度。四是创新慈善公益机制,推动残疾人事业大众参与、社会融合。贯彻落实慈善法,鼓励各类慈善公益力量通过捐赠、服务、信托等方式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完善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制度,培育助残社会组织,构建专业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开展残疾人服务的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省教育厅

    促进教育公平 保障残疾儿童教育权益

    孤残贫困儿童是教育救助的重点对象,帮助困境儿童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是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以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为推动,按照“特教特办”原则出台了比普通学校、学生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启动实施了学前融合教育试点项目和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项目,全面推进全纳教育,特殊教育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截至2016年,全省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146所,比2012年增加14所;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共招收残疾儿童0.5万人,比2012年增加0.3万人;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0%,比2012年增加10个百分点。

    我们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落实“一人一案”,优先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多种途径安排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下发了《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的意见》,有力保障了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到合适的教育。二是开展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增加特殊儿童入园机会。成立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中心,先后安排750多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范围内遴选73所普通幼儿园开展学前融合教育试点,近300名特殊儿童获得和正常儿童一样的入园机会。三是健全特殊教育经费保障体系。省财政每年安排特殊教育专项经费500万元,支持各地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到6000元。高中阶段在校残疾学生全部纳入家庭困难学生助学金发放范围,补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2000元。四是建立特殊教育骨干体系。开展特殊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逐步建立了以示范校为引领的特殊教育骨干体系,首批认定郑州市盲聋哑学校等13所学校为“河南省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

    下一步,我省将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制定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普及和保障水平。一是稳步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按照“一人一案”、精准施策的要求,进一步摸清底数,采取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儿童福利机构(含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特教班就读、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做好教育安置,实施销号管理,为每一个残疾孩子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同时,通过深入实施学前融合教育试点项目。扩充特殊教育高中资源项目、依托郑州市盲聋哑学校办好河南省盲校等措施,不断提高残疾人群体接受非义务教育的比例。二是持续增强特殊教育保障能力。拟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6000元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预算,同时适当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为家庭困难的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包括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三是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内涵发展。加强对特殊教育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积极探索,不断深化特殊教育教学和评价改革,大力加强特殊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