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深化改革看淅川: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 深化改革看淅川: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时间:2017-04-10 20:40:58  来源:大河网  作者:张龙
    大河网讯 冬雪悄然而至,淅川宛如江南。

    从丹江鹳河两岸到九(重)厚(坡)香(花)平川,从岵山之巅到渠首大坝,青山葱郁、碧水迢迢、蓝海无边,那是水的蔚蓝,还有天空的无垠。

    这是67万淅川人民共同的美好家园。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是世代永续发展的源泉。这里的人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绿水青山,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绿水青山。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淅川县委、县政府用改革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淅川人民用勤劳和智慧赋予这片绿水青山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丹楚大地生动的实践。

    青山为骨,绿水为态,生命在青山绿水中舞动吟唱。淅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正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上大胆探索实践、积极先行先试,走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水清与民富互促双赢的“淅川路径”,步履铿锵地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绿色•政绩观 转变理念改革为先

    论面积,淅川不是南阳最大的,但山水田园湖俱全,七山二水一分田,生态环境备受全国关注——全县2820平方公里,56.6%被划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内,80.3%被列入生态红线以里,且有9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

    作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淅川最宝贵的资源、最突出的优势、最响亮的品牌是生态,绿色崛起的最大潜力也是生态。如何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淅川的生动实践,淅川历届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探索。

    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2015年,“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宏图将展。在这个承上启下关键时刻,卢捍卫同志到淅川任县委书记。

    带着对淅川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带着对淅川水清民富发展路径的探索,卢捍卫赴乡镇街道调研、走进库区座谈、深入部门企业走访,并在淅川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响亮地提出:“让绿水青山成为淅川的金山银山。”今后五年,全县将以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载体,把“生态立县”列为“四大战略”之首,把“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三大历史任务之一,把“建设国家生态县”作为突出抓好九件大事之一。

    从本世纪初提出的“把政绩融在碧水里,把丰碑刻在青山上”,到如今叫响的“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淅川县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犹如一场接力赛,彰显的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襟,展现的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改革勇气。

    改革,意味着对原有政绩观、价值观的全新洗礼。

    淅川县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探索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结合县情实际,出台了《淅川县生态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淅川县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并在全县绩效考核办法中,加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考核权重,将生态环境、水质保护、造林绿化、湿地建设等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将考核重点向生态领域延伸,把干部焦点向绿色政绩聚光。

    今年10月,淅川在全市率先启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把资源环境纳入领导离任审计的“评价单”,对领导干部拍板决策设下环保“紧箍咒”,对环境污染实行零容忍。凡是人为因素造成自然资源资产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污染比较严重的,离任领导干部将受到问责和追责。

    走“让绿水青山成为淅川的金山银山”发展之路,这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共识,是全县人民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执着追求,更是淅川在“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的历史担当、责任担当。

    绿色•发展路 探索路径创新为本

    路,就在脚下。淅川县新一届领导班子用改革凝聚共识,用创新汇集力量。

    《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设置方案》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排在首位,负责研究全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问题,协调改革措施制定和实施。淅川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自主确定改革的第一项就是,坚持绿色引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持续推进保水质、护运行长效机制,积极探索第三方治理、依法治理等机制,推进依法护水、科技护水。

    《淅川县生态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此项工作的动力是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明年建成省级生态县,2020年创成国家级生态县。

    绿色政绩观,为绿色发展装上“指南针”。淅川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为走“让绿水青山成为淅川的金山银山”发展之路构筑了根本保障。

    淅川县委、县政府在实践中认识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关键在于,找准政府与市场的准确定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政府由主导变为引导,聚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县长杨红忠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必须下决心把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交给市场,运用市场理念,遵循经济规律,推动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升级。

    绿色发展足迹,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下最好注脚。

    水清是淅川的政治担当。引入市场机制,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强生态、保水质、护运行。

    由县政府投资5亿多元建成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曾一度因“买得起马,备不起鞍”陷入难以运转的困境。招商引进的北京首创集团,迅速接管了1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11个乡镇垃圾处理场和两个垃圾中转站,彻底截住了环库居民生活对丹江口水库的污染。这是全市第一家引入第三方治理的成功探索。

    刘玉田成立的绿荫公司,是一家负责县城29条主街道和287条小街巷清扫的民营企业,受到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嘉奖表彰。淅川另一家保洁企业谊鑫公司,则承担着9条河道、5个码头、西城区和工业园区的保洁任务。

    淅川植树难,难在立地条件差、石漠化严重。在社会资本多元融资助力下,先后引进北京昆仑辰、新乡亿隆、南阳泓森等大企业大集团投资生态建设,淅川活跃着48支造林专业队,实现了“两圈”(环库生态圈、环城生态圈)、“三区”(城区、镇区、村区)、“四园”(凤凰山城市森林公园、渠首湿地公园、寺峰山森林公园、猴山森林公园)、“五线”(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国道、省道和县乡道)、“六带”(鹳河、淇河、丹江、刁河、滔河和沿南水北调主干渠绿化带)的绿化全覆盖,所有造林全部采取合同造林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全县造林合格面积连续8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

    富民是淅川的责任担当。淅川县着力规划、支持和服务,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激活产业发展新主体,让企业当主体、唱主角。

    老城镇,地处丹江北岸,扼守丹江入库处。河南豫淅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15年10月入驻老城镇,忽如一夜建成3000亩软籽石榴园。

    除了豫淅红,淅川还支持九重镇仁和康源、盛湾镇丹圣源等公司膨胀规模,奋力推动软籽石榴产业发展。去年,全县发展软籽石榴1.6万亩;今年,全县新增万余亩,累计达到3.5万亩。

    除了软籽石榴产业,淅川吸引源科生物、福森集团、丹江缘等100余家企业直接投资,重点打造茶叶、金银花、湖桑、竹子、核桃等产业,发展生态农业27万亩。同时,还有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公司 基地 农户”等经营模式。福森药业在九重镇建成万亩金银花基地,年产1000吨,产值近两亿元,带动群众月均增收约1600元。

    美丽山水与美丽经济相融,美丽生态与美丽财富共生。当绿水青山渐渐成为金山银山,生态文明便从他律慢慢变成自觉、变成自律。

    绿色•成绩单 生态惠民久久为功

    改革为民,生态惠民。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培迁表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为民营造“最美环境”,为民创造“最美生活”。

    绿色政绩观主导下的绿色发展和绿色成绩,逐渐化作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气和清净的土壤,融进淅川人民日常生活中。

    根据环保部门消息: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各项指标,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指标;前10个月,空气质量优良比上年同期增加14天;生态环境指数持续提升,居全市前列。

    成绩的背后是付出、是汗水、是责任、是担当。“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朝着“绿富美”奔跑的不只是环库乡镇,而是整个淅川。

    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开展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坚持具体问题整改不到位不放过、没有举一反三组织整改不放过、环保长效机制不落实不放过、环境执法不严格不放过、环境质量不改善不放过的“五不放过”原则。

    强力实施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打响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攻坚战,200多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彻底关停,切实加强水源地水污染防治。结合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引导扶持养殖户利用废旧场舍,大力发展香菇、金针菇、茶树菇等食药用菌和天麻、猪苓、茯苓、红参等中药材,变废为宝。2017年12月底前,限养区不符合环保标准一律关停,非禁养区鼓励支持养殖场户开展生态养殖。

    有序推行“五水共治”,吹响了大规模治水行动的新号角。誓言到2020年丹江口水库水质总氮、总磷浓度保持稳定,90%以上河流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丹江、鹳河、淇河、滔河、刁河等重点河流环境生态流量基本得到保障。

    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明确提出,2016年底,县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和全年优良天数达到市定目标要求;2017年底,全县重污染天气大幅减少。

    “让绿水青山成为淅川的金山银山”,不仅在淅川城乡百姓心中生根发芽,也潜移默化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保护生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千人护水行动”,筑起呵护生态的万里长城。淅川境内,丹江口水库水岸线长达2900公里,淇河、滔河、刁河等5大支流贯穿全县15个乡镇。千人护水队建成了网格化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并感染身边人、教育身边人。

    城市管理“百日攻坚”,山城淅川更靓更美。内河治理全部完成,河道再现清水长流。

    乡村开展“清洁家园”活动,丹淅大地人人受益。村村修建垃圾池,村村都有垃圾车,村村都有保洁员,让“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成为历史。

    天蓝地绿,水清民富,“最美淅川”呼之欲出。在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基础上,今年9月,淅川县又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淅川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区位特殊,责任特殊,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向未来,淅川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正如清水汇入丹江口水库不会停止,淅川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永不止步。“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照着这条路走下去,淅川不仅能实现水清民富县强的大目标,还将打开更具想象力的新未来。(生俊东 贾林伟 高帆 苏方 庞晓阳)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