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河南“戏曲进校园”活动综述:生旦净末丑联袂进校园
  • 河南“戏曲进校园”活动综述:生旦净末丑联袂进校园

    时间:2017-05-26 22:11:0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作者:史海山

    河南“戏曲进校园”活动综述:生旦净末丑联袂进校园

    5月17日,孟州市韩愈小学学生跟着戏曲演员学习戏曲表演。⑨6王铮张泽斌摄

    □本报记者温小娟

    一幅幅名角照片,一个个精彩瞬间,一段段感人记录……5月23日,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二小学迎来了“戏曲名家影像展”,校园里随处可见“生旦净末丑”的生动形象。这是该校“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的一部分,也是我省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的一个侧影。

    河南戏曲文化底蕴深厚,推动戏曲进校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戏曲艺术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学生文化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民生工程。自去年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以来,我省实行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突出成效,通过戏曲演出、戏曲教育、戏曲实践等措施,创造出了鲜明的“河南经验”,为全国全面推开提供了有益探索。

    目前,我省已全面推开“戏曲进校园”工作,到今年6月底,10个试点市县将实现全覆盖;到今年年底,基本实现全省全覆盖,让戏曲进入全省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学年能免费欣赏一场戏。

    加强顶层设计,使戏曲精准化进校园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看戏、听戏、唱戏是中国人民的传统,是一种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剧种消亡、戏曲观众老龄化、观众流失等问题十分严重。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分别印发《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要“推进戏曲进校园”。去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河南调研时指出,要落实国家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戏曲进校园进农村,推动戏曲的繁荣发展,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我省把戏曲进校园摆上重要位置,在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落实保障政策上狠下功夫,形成宣传、文化、教育、财政等多部门联动格局。同时,各级政府设立戏曲进校园专项费用,将戏曲进校园演出纳入政府购买项目。

    为推动戏曲精准化进校园,在深入调研摸清学生需求和爱好及基层文艺院团生存状况的基础上,制订《河南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郑州、洛阳、濮阳、许昌、三门峡、南阳、济源、巩义、汝州、长垣等10个市县作为试点先行,重点推动、逐步推开。

    5月18日下午,省实验小学迎来了“戏曲大餐”,少年版经典豫剧《红灯记》《朝阳沟》走进校园,极富感染力的演出,引来小观众们掌声不断。

    而南阳市则通过“菜单式”服务模式,在制定演出剧目单、演出场次分配表、专家讲座场数分配表等方面,让学校自行选择。

    此外,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欣赏特点,突出爱国主义、重大革命等题材,公布了两批125部进校园剧(节)目,既有《焦裕禄》《红旗渠》等现代经典剧目,又有《花木兰》《朝阳沟》等传统剧目;既有京剧、豫剧,也有大弦戏、二夹弦等地方稀有剧种。截至目前,全省戏曲进校园演出1000多场、戏曲电影400多场,受到广大师生追捧。

    创新内容形式,让学生真正懂戏爱戏

    如何通过戏曲教育,让学生真正懂戏、爱戏?

    除了因地制宜送演出外,我省创新探索了讲座、折子戏、角色和行当体验互动形式,通过戏曲教育、组建戏曲社团、编创戏曲广播操等措施,让学生真学、真懂。

    5月19日,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豫剧须生泰斗贾廷聚、戏曲音乐家朱超伦等艺术名家走进河南师范大学,讲述戏曲理论和表演,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增强了学生的代入感、参与度和理解力。

    开展戏曲教育,普及戏曲知识。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为让学生们能看“懂”戏,我省把戏曲艺术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体系和大学生选修课程,编写戏曲知识普及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学段课时计划开展大中小学生戏曲教育。

    组建戏曲社团、编创戏曲广播操等,打破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巩义市10所试点学校先后成立“香玉班”“梨园戏曲社团”等10个戏曲社团,吸纳学生700余名;汝州市创排的“戏曲广播体操”,在京剧背景音乐下,广播体操与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相结合,把戏曲程式化动作融入学生健身理念,让学生更好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弥补短板,推进戏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学是学生真正看懂戏的基础,为此,我省分批、分级对学校音乐教师和有戏曲特长的教师进行培训,编撰《河南省中小学戏曲教学通识教材》,明确“讲什么”“怎么讲”。截至目前,全省组织开展省市级师资培训5000余人次。

    此外,全省各地积极搭建戏曲进校园在线教育推广平台,结合戏曲动漫、戏曲游戏,开辟戏曲进校园活动网络教育模式,营造了浓厚的戏曲氛围。

    挖掘培育人才,为戏曲传承创新积淀基础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2017年央视鸡年春晚节目《薪火相传》中,洛阳市有5名小朋友参与表演豫剧《穆桂英挂帅》选段,彰显了河南戏曲艺术的风采,更展现了戏曲进校园的成果。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实践证明,戏曲在校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令人欣喜的是,自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以来,全省各地搭建成果展示平台,举办中小学生戏曲比赛、脸谱大赛、戏曲服装秀等,发现了一批热爱戏曲、喜欢戏曲的好苗子。

    开展戏曲实践,注重与培育人才、观众相结合,拓展戏曲艺术普及的广度和深度。如金水区文化路二小的戏曲教学模式是大面普及、兴趣培养、专业提升。除了每周一节梨园课是学生必修课,还有两节戏曲课是“戏曲特长”学生的专业课,而以培养兴趣爱好为主的“戏曲雅韵”社团课则在每周五下午进行。如今,戏曲雅韵社团时常走进社区、养老院开展实践慰问演出,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良好互动。

    此外,我省培育戏曲特色学校,为戏曲传承注入持久的生命力。实施“一校一品”计划,建设了“香玉小学”“凤梅学校”等一批特色学校,仅濮阳市就打造戏曲传承特色学校20所。著名编剧陈涌泉认为,推进戏曲进校园可以吸引大批青年学子关注戏曲,进而为戏曲培养年轻的观众。同时,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可以为戏曲培养直接的生力军。

    据了解,今后,我省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双百双千”活动,百名戏曲名家联系百所高校,百所戏曲院团联系百所中小学,千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千所乡村音乐厅开展戏曲活动,促进戏曲教育、戏曲实践与戏曲演出有机衔接、配套实施,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戏曲传承模式。

    戏曲进校园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表示,我省将着力健全长效机制,通过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戏曲传承发展新模式,让国粹精华薪火相传,中原大地雅韵流芳。③3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