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以愚公移山精神铸造新济源
  • 以愚公移山精神铸造新济源

    时间:2017-06-12 21:47:03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作者:祝萍

    本报记者 王小萍 成利军

    经过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公示以及层层推荐和市民投票,6月10日,济源市选举出的“十大当代愚公”正式公布。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会议上以《愚公移山》为题作闭幕词,愚公移山精神逐步成为激荡中华民族奋发前行的伟大精神。为纪念毛泽东《愚公移山》发表72周年,济源市举行了多项纪念活动。

    作为愚公移山精神原发地,济源人民多年来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尤其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调研时提出希望河南打好“四张牌”以来,济源不断传承愚公移山精神,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四张牌”的“河南嘱托”。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换新天

    凭“小炼铁”等“五小工业”起家的济源市,直至今日,传统产业仍然是其“当家吃饭”的“家伙什儿”。

    如何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济源探索的路径是——开发“城市矿山”,发展循环经济,延链转型求生存,更求发展。

    近年来,济源市致力于企业之间的“小循环”、行业之间的“中循环”和区域之间的“大循环”,将“工业三废”变身“吉祥三宝”。记者在走访中看到,豫光金铅投资20亿元的冶炼渣处理技改项目已经建成,同时正在建设覆盖范围更广、体系运行更规范的全国性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体系;万洋集团联袂中国建材等行业龙头,借力打力,形成了“蒸汽—硫酸—化肥—石膏板”等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步发展成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投资20亿元正在建设的新天地静脉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废弃资源回收—精细化拆解—深加工—无害化处置”回收基地。

    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坚信:“传统产业是财富不是包袱。”正是在这种理念引导下,传统产业的“老桩”不断开出“新花”。在2016年河南企业100强中,济源市有6家企业上榜,而这6家企业均来自传统产业。

    自主创新:苦练内功破瓶颈

    当今国内水处理剂行业龙头之一的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年前还是个年销售收入只有几十万元的作坊式街头小厂。是什么让清水源一路发展壮大,成长为美国通用、英国碧化等老牌跨国公司的长期固定供应商?该公司董事长王志清的答案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正是凭借着开拓创新的愚公移山精神,济源市一大批工业企业把创新驱动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成功破解发展瓶颈,实现转型升级。中原特钢目前已具备年产1000支兆瓦级风电机组主轴生产能力,填补了我省风电产业链上的空白。豫光金铅从构建“一院八所”研发平台切入,已有两项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拥有21项专利技术的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专业水处理剂生产企业。截至目前,济源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1.1%。

    济源市市长张宇松表示:“济源将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培育提升科技创新主体,着力推动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

    基础建设:锻造发展硬实力

    培育新优势,必须重视基础能力建设。济源市不断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持续强化发展载体支撑、交通基础支撑、能源基础支撑、信息基础支撑,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大峪镇东沟村、邵原镇双房村、承留镇卫福安村等,这几个位于济源市山岭区的村庄,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因过去交通不便,经济总也搞不上去。

    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彻底改变。自从路修通、水走通、电架通、网联通之后,郑州、洛阳等地周末来村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田园景、体验农业劳动的游客呈几何倍数增长,村民们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的要求,济源市在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步前行。记者了解到,济源市已实现了农村公路组组通、高速公路镇镇通,争取呼南高铁规划线路走西线过境济源工作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济源至阳城、济源至洛阳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南太行旅游高速正在规划,济源市绕城高速呼之欲出。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河口村水库、蟒河口水库等相继投用,济水源综合治理、盘溪河水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正加快实施。路、水、电、热、气等基础管网建设,覆盖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山区群众成为科学发展的受益者。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开新局

    “过去天黑数星星,现在处处亮明灯;过去吃水比油贵,现在好多福利都免费。”6月10日,跟记者拉家常的,是济源市承留镇滨湖社区居民王天明。

    王天明家原来住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自从济源市这些年探索实施新型城镇化以来,他们家也搬到了滨湖社区。住楼房,买汽车,通上了自来水、天然气,社区里能看戏、看电影,幼儿园、小学、初中、超市、卫生院啥都有。“过去出一趟山都难,更甭提打工了。这儿紧靠产业集聚区,只要你想干,就业机会多的是,俺家几口没闲人,都上班哩。”

    为了吸引农民向城镇集中,济源市率先在全省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放开进城务工农民等“四类人群”的落户限制,城镇人口也由25万人增加到了40万人。农民进城了,家里的土地咋办?济源市积极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目前全市85%的耕地已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农业现代化程度也提高至69.31%。土地的规模经营极大程度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该市11个镇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高达13万人,城镇里廉租房、公租房、保障房、安置房等形式多样的新型社区,又为人口向城镇集聚创造了便利条件。

    传统城镇化侧重“土地的城镇化”,而济源市的新型城镇化更重视“人的城镇化”。省内一位经济学专家评价:“济源市新型城镇化实现从‘化地’到‘化人’的转变,也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

    济源将持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凝心聚力打好“四张牌”,早日建成又富又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原出彩添上浓重的“济源靓色”。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