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故宫为捐献文物的河南农民开追思会引热议:何刚有心 故宫有义
  • 故宫为捐献文物的河南农民开追思会引热议:何刚有心 故宫有义

    时间:2017-06-22 20:45:25  来源:大河网  作者:郭同欢

    故宫为河南农民开追思会引热议:何刚有心 故宫有义

    何刚生前工作照

    故宫为河南农民开追思会引热议:何刚有心 故宫有义

    何刚捐献的银镀金錾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

    故宫为河南农民开追思会引热议:何刚有心 故宫有义

    故宫为何刚开追思会一起看看网友咋说

    故宫为河南农民开追思会引热议:何刚有心 故宫有义

    >>大河网特别专题:来自故宫的悼念

    □大河网记者 莫韶华

    32年前,河南农民何刚将从自家院里挖出的19件珍贵文物,悉数捐给故宫博物院。32年后,得知这位农民不幸离世,故宫博物院要在今天为他举行追思会。为一位农民举行追思会,这在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6月19日,河南日报报道了这一新闻后,在网上引发了强烈反响。网友纷纷在网上追思河南农民何刚,钦佩他的无私奉献、保护文物的精神,为他的不幸早逝扼腕叹息。同时,网友也对故宫追思一位农民的举动点赞,认为故宫有情有义。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原处长梁金生称赞何刚说:“这是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民,他为国家文物保护做出了榜样!”

    网友反响

    小人物引发大关注

    故宫博物院以及商水县人民政府确认将为何刚举办追思会的消息核实后,6月19日,河南日报以《一个农民19件国宝一种情怀》《从屈西怀到何刚文物保护需要更多人参与》为题,率先报道了河南农民何刚捐献文物、故宫要为他开追思会一事。大河报以《32年前他挖出元代文物“送”故宫》《如今意外离世故宫要为他开追思会》为题发出报道,此后每天追踪,将“河南好人”何刚的事迹传播出去。大河网在首页重点进行了推送,并制作了专题《来自故宫的悼念》。

    何刚的事迹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人民网、新华社、中新网和环球网等中央媒体和齐鲁网、新疆网等地方网站纷纷转载,今日头条、新浪、腾讯、网易等商业网站也关注置顶。何刚的事迹在朋友圈被刷屏,大家以各种形式为何刚致敬送行。6月21日,记者通过百度搜索“何刚和文物”发现,相关结果97100个,相关新闻592篇。其中,中青网评论超2000条,红星新闻头条号阅读量67万人次,评论4867条,多家媒体官方微信创造了10万+的阅读量。

    网聚观点

    平凡而伟大的河南农民

    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人们,应该不会怀疑何刚的动机和故宫的诚意,那个年代,虽然有了“万元户”,但并不是金钱至上的,那是一个精神和荣誉至上的年代。

    然而时代在变,如果是今天,何刚还会捐赠吗?在有关何刚生前的报道中,他的态度很坚决,因为“文物属于国家”。对此,网友对一位农民的觉悟和高尚情操褒奖不已。

    大河网网友“一米阳光”:周口人,中!这就是我们河南人!这就是我们中国人!

    今日头条网友“你的夜太长”:这种风骨必须宣传,给后人做个好榜样,文物是留给子孙后代引以为傲的东西,放在故宫属于全国人民。将来有一天希望能把丢失的文物都找回来。

    新华网网友“豊月与不月”:要留高洁在人间。这位中国最朴实的农民懂得文物的价值,这样的善举应该永远被记住,他的行动可以打败无数拜金主义的浮躁世风。这事我做不到,必须表达一下我的敬佩!敬重您,走好!

    何刚有心“故宫”有义

    梁金生和捐献者与捐献文物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说农民捐献这么多文物的,何刚还是第一人,“每次电话联系,何刚总是道不完的感谢,但能感觉到他心里很苦。”

    命运多舛,这么多年,何刚在生活上遇到了很多不如意,但是每一次面对难关,故宫都及时伸出援手,从未忘记过这位朴实的农民兄弟。

    中新网网友“张小印”:请大家去找完整的故事读一下。故宫做的也算可以,只是命运多舛。故宫博物院有情有义,好人好报,这样的正能量应该多一些。

    大众网网友“矫情的兔子”:故宫的做法很仁义,始终记得他,记得他的贡献。故宫这三十多年一直没忘记他,他家有人生病了之后都有给钱的!

    今日头条网友“新建结案”:那个年代真的不容易,个人真穷啊……国家也够意思了,中国也挺穷。

    大河网网友“浅岸石”:故宫博物院不愧是文化部门,是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一抹清泉,其做法让我们看到了温情,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捐者有爱有心,受者有情有义。对捐献者不漠然处之,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国宝归还给国家。何刚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故宫为文物单位做出了榜样。

      一种朴素的文物保护精神

    何刚的儿子何俊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父亲说过,人要活得有志气!如果现在再挖出来东西,我们仍然会像父亲那样交给国家。”6月20日,何刚的另一位亲属说:“他从小都教育我们心里要有国家和政府。那会儿不理解,现在越发体会到他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伟大。”

    大河网网友“没毛病的牛栏山”:文物是先贤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和考证历史的重要资料,何刚的行为是一种朴素的文物保护精神,如果都能像他一样,哪还有那么多的文物流失海外呢?

    新华网网友“红河”:我觉得何刚的行为并不能简单的用钱去衡量,文物保护,人人有责。奉献精神在这一刻越发熠熠生辉,中华民族文明血脉的延续就得靠无数个老何。

    环球网网友“山菊依晚秋”:奉献,是所有人的事!那年月人傻,却都是有灵魂的人;现在人都能了,可惜都是精明的利己主义者。

    专家观点

    公私义利面前不忘人间正义

    王运涛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

    登上故宫博物院“景仁榜”的何刚,身上既有一股子“贫贱不能移”的侠义豪情,又有一种“位卑不敢忘家国”的志士情怀。榜样的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何刚朴素无私的捐赠行为犹如功利世界里的一股清流,让人感动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会让人在义利的选择面前多了些许坚定。

    人总是在选择中生活,不同的选择彰显不同的人性品格。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22岁的何刚选择了无私捐献,有的人可能会选择铤而走险,前者坚守了高贵的品格,后者抛弃了做人的尊严。这就提醒我们,在公私义利面前,决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忘了人间正义。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如何做个好人就是每个人此生要完成的大事,也是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无私天地宽,光辉同日月。何刚身上那种毫不自私的精神,就是照亮人生之路的明灯。“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应建立文物捐献补偿机制

    康国义河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

    故宫建立文物捐献者名录“景仁榜”和举办追思会的做法值得其他博物馆学习和借鉴。对于文物捐献者或是对文物保护做出贡献的人,无论是社会名流还是社会底层的百姓,都应该尊重,这样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对文物保护者的人文关怀和对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敬畏。

    形成文物捐献和保护的自觉行为是民族素养的表现。目前,文物捐献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对捐献者和捐献的文物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尊重,社会上文物节目的娱乐化造成的文物经济价值的严重背离;捐献文物的来源合法性问题,文物的价值评估,以及建立文物捐献规范流程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保护我们民族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观念,形成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其次是建立一套规范的文物捐献制度和文物捐献程序,确立捐献文物的法律地位。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文物捐献的补偿机制。故宫博物院的做法之所以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就是我们缺乏对文物捐献者的同等尊重和人文关怀。只有对他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才能形成一种捐献文物的社会风尚。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