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红25军:血与火的洗礼
  • 红25军:血与火的洗礼

    时间:2017-08-31 16:52:56  来源:大河网-河南法制报  作者:何心悦

    红25军:血与火的洗礼

    红25军司令部旧址

    □记者马国福/文通讯员王玉新/图

    雄踞于鄂豫皖三省边界的大别山是红25军的诞生之地。从红25军这个红色摇篮里,走出了近百名刚强铁汉、军旅战将,第38集团军、第39集团军都流淌着红25军的血脉……红25军从重建到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一支与党、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的英雄部队,经过一场场血与火的考验,部队番号虽几经变换,但一路拼杀,一路辉煌。

    重建之后路漫漫

    为了寻找红25军的战斗足迹,记者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副馆长章贵文的带领下来到新县箭厂河乡方湾村,这里是红25军军部旧址所在地。旧址原是闵氏宗祠,于1986年11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1931年10月,红25军军部及其所辖红73师成立于六安麻埠(现属金寨境内),全军3个师1.2万人,不久即归红四方面军。”章贵文说,“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时,红25军大部西征,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部队有红25军特务营、红75师的2个团、红27军的4个团、红9军27师的2个团等。1932年11月底,为适应根据地残酷的斗争形势,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红25军(上述部队被统一编入重建的红25军),辖2个师5个团,7000余人。后来,以皖西地方革命武装为主体两次组建的红28军,也先后于1933年4月和1934年4月并入红25军。我们通常说的红25军,指的是重建的红25军。”

    1933年5月,国民党军集结10万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红25军损失惨重,根据地日益缩小,形势越来越严峻。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省光山县花山寨召开第十四次常委会议。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立即实行战略转移,为发展红军和创建新革命根据地而斗争。会议决定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吴焕先任政委。11月16日,在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下,红25军2980余人,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进,开始了长征。

    1935年9月,红25军到达陕北延川永坪,与红26军、红27军会师并组成红15军团,成为4支长征红军中最先抵达陕北的部队。同年11月,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1937年8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中央军委发布改编命令,正式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甘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到职时改为旅政治委员),参谋长陈漫远(后为韩振纪)。下辖第687团(团长张绍东)、第688团(团长陈锦绣)。

    此后,344旅奔赴抗日一线,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亮剑平型关

    据章贵文介绍,344旅的首批旅团干部中,曾为红25军军长的徐海东当时37岁,早年曾参加过北伐,打过汀泗桥、贺胜桥战斗,因作战奋勇,常被人称作“徐老虎”,在部队威望极高。其他将领也都是久经沙场、久经考验的老红军,因此,344旅一组成就冲向抗日一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随着华北战局危急,1937年8月下旬,344旅即从陕西三原驻地誓师出发,在韩城芝川东渡黄河,向晋东北恒山地区挺进。“当时,日军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和察哈尔派遣兵团于9月中旬分由宣化和大同南下,企图突破平型关和雁门关防线,进而合击太原。”章贵文说,“为阻止日军进入山西腹地,八路军总部急令115师、120师速向平型关和雁门关开进。”

    9月24日午夜,按照115师的部署,344旅向预定地域进发,25日拂晓,到达指定位置隐蔽待敌。25日晨,出乎八路军的意料,日军两支部队东西相向而行几乎同时钻进了埋伏圈,即第21联队辎重队(大行李队)由灵丘向西开往平型关和第6兵站汽车队由关沟向东开往灵丘(从平型关前线沿来路返回灵丘转运伤兵和接运援兵)。由于山谷狭窄,道路泥泞,敌军进展缓慢。

    当日10时,115师抓住有利战机,突然发起攻击。344旅687团2营5连冲下峡谷隘口附近公路,仅20分钟就炸毁敌汽车20余辆,将隘口堵塞。左翼的343旅部队也冲下公路,将敌汽车队拦腰截断。日军突遭打击,一时混乱不堪。687团2营各连乘机对敌人实施分割穿插,3营则与敌大行李队展开激战。在各团勇猛突击下,日军被截成数段。

    凭借优势兵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115师参战部队终于在下午将被围之敌歼灭,同时打退了敌数次增援。平型关战斗共歼灭日军千余人,日军两路辎重队在战斗中被全歼,两名中佐被击毙。在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不利的形势下,八路军毫不畏惧,敢于亮剑,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蒋介石也亲自致电嘉勉。

    转战华北

    “平型关大捷后,344旅在晋东北不断出击,大力开展敌后游击战,有力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省军区军事志办公室主任李强这样评价。

    1937年12月,344旅奉命开赴冀西平山地区,相继打击正太、平汉铁路沿线之敌,牵制日军继续南进,并发动群众,壮大队伍。当时,因687团2营在平型关战斗中表现英勇,给115师师长林彪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发扬和传承陕北红军(该营的前身是陕北红26军改编的红15军团78师一部)的光荣传统,林彪亲自建议将687团2营和688团2营调出合编为344旅第689团。该团成立时,原红25军猛将韩先楚任团长,崔田民任政委;同时将旅警卫营补入687团为新2营,688团也重组第2营。此时,全旅实力过万,暂归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

    4月,344旅配合129师粉碎敌军9路围攻。689团参加了著名的长乐村战斗,与日军反复争夺戴家垴高地,1营伤亡过半仍冲锋不止,全团伤亡500余人,此等英勇顽强和一往无前的献身精神令观战的129师师长刘伯承和副师长徐向前深为感动,战后颁令予以嘉奖。

    后来,344旅主力留长治附近整训,689团随129师主力从太行山区向冀南、豫北平原展开。此后4个月,689团在冀南平原上纵横驰骋,辗转血战,驱除敌伪,声威日盛。8月底,该团返回344旅。

    在689团大展身手的同时,344旅在长治也抓紧时间扩充兵员和进行军事训练。6月底,日军第108师团主力沿晋城至曲沃公路西进,驰援同蒲铁路南犯之敌,344旅(欠689团)奉命由长子地区南下至晋城以西地区截击。7月6日,日军108师团一部乘汽车50余辆,和骑兵一部西犯。10时许,其先头骑兵200余人到达上、下黄岩,主力进至阳城以北之町店附近停下休息,接近344旅预伏阵地。12时,徐海东一声令下,八路军战士向敌军杀去。此战344旅以伤亡509人的代价共毙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20余辆,沉重打击和迟滞了日军西援的行动,有力地支援了国民党军卫立煌部组织的侯马之战。

    “从1937年8月改编至1938年7月,344旅驰骋在以山西为中心的华北战场上,累计歼灭日军近3000人,自身伤亡3000余人,基本以1∶1的战损消灭了日军一个联队,显示出该旅的强悍战力。当时,日军和国民党是1∶5的战损,八路军在装备极差的情况下,能打出这样的战果,是非常不简单的。”说这话时,李强赞不绝口。

    挺进华中

    1938年8月,徐海东病重离职,回延安休养。343旅685团团长杨得志任344旅副旅长、代理旅长。

    “1939年秋,日军相继占领广州、武汉,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将大部分的兵力从正面战场转向八路军、新四军坚持的敌后战场。”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张守四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共中央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据此,八路军115师主力逐次挺进山东。同年底,344旅先后组建了独立团和特务团,该旅已下辖有5个团。”

    张守四介绍,按照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指示,杨得志、黄克诚先后来到以豫北沙区内黄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开展斗争,因此,那里是采访重点。随后,记者在张守四的安排下,来到内黄。

    内黄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张怀恩告诉记者,1939年2月,八路军344旅代旅长杨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率部百余人从山西高平出发,东进直南、豫北沙区。3月9日,杨得志、崔田民率部在井店与早已活动在这一带的该部独立团、特务团和直南游击第二支队会合,统一整编为冀鲁豫支队,杨得志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冀鲁豫支队的成立使直南、豫北、鲁西南地区的武装力量有了统一领导,开始创建冀鲁豫边区平原抗日根据地。

    12月20日,冀鲁豫支队第一大队派敌工干部刘迪,率一个营的兵力,协助当地党组织进驻内黄县城,成立了内黄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0年1月下旬,国民党第39集团军石友三部接连与八路军制造摩擦,并与日军秘密勾结,企图夺取冀南抗日根据地,遭到八路军沉重打击,其余大部南撤。至此,冀鲁豫边区的内黄、濮阳、滑县等10余县为八路军所控制。

    4月11日至26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晋东南黎城召开了太行、太岳、冀南地区高级干部会议,明确指出了建党、建军、建政三大任务。4月17日,冀鲁豫抗日救国总会经筹备,在清丰县安庄召开军政民代表会议,成立了冀南六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4月18日,中共冀鲁豫区委会在清丰县王什村成立,下设四个地委,内黄属三地委。”张怀恩告诉记者,“随后,黄克诚率部来到这里,在这里成立了冀鲁豫军区。”

    那么,冀鲁豫军区是怎么成立的?成立之后是怎样发展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关注下期报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