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新乡贤郭光俊:开给乡亲和乡村的处方
  • 新乡贤郭光俊:开给乡亲和乡村的处方

    时间:2017-08-31 16:54:47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作者:何心悦

      新乡贤郭光俊:开给乡亲和乡村的处方

    郭光俊给患者诊断

    开给乡亲和乡村的处方

    关键词

    最美乡村医生感恩一生医养一体

    □本报记者宋朝何难文/图

    山乡秋来早。

    梅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二楼住院部房间里的灯大多还亮着,微弱的灯光透过窗户,映照着院子里的丛生桂花,桂花林下面种植了麦冬,麦冬紫色小花开着;麦冬的间隙里,有许多马齿苋,厚厚的叶片上挂了一滴两滴的秋露。

    偶尔有一只蟋蟀在麦冬和马齿苋之间跳跃,抖掉了马齿苋叶片上的露珠。

    郭光俊看了一下表,此时已经是8月18日晚上11点30分了,他换上白大褂走出医生办公室来到了住院部。

    郭光俊挨个查看了住院的36个病人,还特别照看了其中的5个重病号,知道没有什么问题后,才蹑手蹑脚离开了:“只要我在家里,睡前我是必须来查房的,不然我一夜都睡不着。”

    登封市大金店镇梅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位于嵩山南麓的丘陵区,距离登封市区有十几公里,尽管位置偏僻,但在周边乡亲们心中名气很大。

    但这个社区服务站的创办者郭光俊的名气更大: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模范乡村医生、全国最美乡村医生。

    1952年出生的郭光俊今年已经65岁了,他从14岁开始跟着老师学医、行医,50年来从没有离开过自己的乡亲和乡村。

    郭光俊说:“不是没有机会,也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压根就没有要离开的念头。”

    一、从大瓦罐到和面的大瓷盆,然后换成老式的保温桶,一直到现在的电热水保温桶,一年365天,郭光俊和他的团队天天给乡亲们熬“清瘟利湿、消炎败毒”的茶,这茶一烧就是40多年

    翻白草、连翘、蒲公英、金银花、栀子、甘草,8月19日一上班,范素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药房取了这个有多味中药的凉茶包,为乡亲们、住院病人及陪护家属熬制当日的第一桶凉茶。

    一个小时后,凉茶熬好了,范素红喊来人,将茶桶抬到了大门口的桌子上,还在桌子上放了两袋一次性纸杯。

    范素红是梅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中药制剂室的员工,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四年,这四年中她每天来到社区服务站的第一件事就是熬凉茶。

    “熬凉茶这个事早得很了,从我记事的时候就这样,几十年了,没断过。”郭光银是郭光俊的胞弟,一直在梅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管后勤。

    从东向西的文颍路是一条县乡公路,梅村以及梅村所属的其他几个自然村都分布在这条公路的两侧。

    “这个诊所最早在公路北侧的土房子里,后来搬到了公路南侧,病人多了以后,俺哥贷款改了25间房子,因为缺钱,其中有5间还是石棉瓦顶的。”郭光银说,现在的楼是当地政府给征地盖的,大楼盖成后,住院病人搬过来了,原来的诊所还开着门,主要是给乡亲们和过路人看个头疼脑热的小病,或者做个简单的外伤处理。

    郭光俊回忆说,熬凉茶这个事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

    “最早熬凉茶用的是劈柴烧大锅,熬好以后倒到大瓦罐里放到诊所门口,在瓦罐边上搁几个碗,乡亲们收工回来了就拿碗喝一通。”郭光俊说,后来用煤烧了,瓦罐换成了那种上釉的大号和面盆,1980年后,就换成了老式的保温桶,已经有水嘴了,可以从底部把水放出来了。

    郭光银说:“光老式的保温桶我们就用坏了五六个,现在还在仓库里扔着呢。前几年,有了电加热一体的不锈钢保温桶,我们就换了这种新产品,一直在用,不过也烧坏了好几个了。”

    夏天来喝凉茶的人多。范素红说:“冬天烧一桶就够了,夏天上午一桶、下午一桶。”

    结果呢?

    “40多年了,梅村没有发现一起流行性传染病,别说乙型肝炎了,连流行性感冒都没有。”郭光俊说。

    二、2014年,郭光俊当选全国最美乡村医生,这个荣誉全国只有10人获得。郭光俊没有想到,在北京颁奖现场给他颁奖的是他的恩师,著名的老中医郝世斋

    “唉,我的恩师郝世斋老人家前年去世了,老中医,有本事,好人啊!”郭光俊说。

    郭光俊对治病救人上心是在很小的时候。1964年,梅村当地暴发流行性脑膜炎。“缺医少药,不少小孩子都抗不过去,没命了。”郭光俊说,“当时有一天,光俺这个村就死了四个小孩儿,其中一个就是我刚两岁的妹妹。”

    郭光俊突然双目有些呆滞:“小妹妹才两岁,我每天上山砍柴回来,她都跟着我,用小奶腔一遍一遍地叫我哥哥,喜欢人!妹妹一咽气,我娘抱着她不丢,都哭晕过去好几回。”

    梅村附近有黄村、书堂沟等多个自然村,当时这些村都是一个大队,书堂沟有一个中医叫郝世斋,是服务这些村的赤脚医生,在当地很有名。

    “我当时老想学医,想去上卫校也弄不到指标。有一天,郝医生来俺村巡诊,到这家还没看完呢,另外一家就站在院子里等着喊他去了,忙得很。”郭光俊说,他当时一直跟着郝世斋挨家跑。郝老师问他:“小孩,你跟着干啥哩?”他说他想学医。到了晚上,郝老师给郭光俊说“回家把你爹喊来”,郭光俊真去把他爹喊来了。一听当爹的愿意让孩子学医生,郝老师说了句“我看这孩子带学医的成色”。听完这句话,郭光俊的爹立马让他跪下给郝老师磕头。

    拜师以后,郭光俊白天跟着老师出诊,晚上在郝老师家看书学习。学到半夜,郝老师就掂着马灯把他送过两村间的一条大沟,郭光俊就沿着那条蚰蜒小路回家。

    “我把郝老师家藏的药书都看完了,慢慢的也能给乡亲们治病了,但老师说还要深造,就把我推荐去了洛阳,跟着涧西的老中医付世杰学习。”郭光俊说。梅村当时有个副业队,在洛阳火车站拉板车,大队让郭光俊加入了这个副业队,想让他利用业余时间去继续深造,结果没几天乡亲们就不让他拉板车了,让他专门学习。

    “每年春节后回洛阳,乡亲们都来我家,让我好好学医,有的给三五块钱,有的给十斤八斤粮票,鼓励我好好学,学成回来了给乡亲们治病。”郭光俊说,他学医全是村里乡亲们供的。

    大约是1972年,大队分成了几个小大队,梅村独立成了一个大队。

    1976年6月4日,梅村大队的干部捎信把郭光俊叫了回来,他成了梅村的第一任赤脚医生。

    郭光俊说:“我这个穷家孩子是乡亲们出钱出粮票让我学医的,给乡亲们服务那是天经地义的。好多人问我为啥不离开梅村,我就说,谁都可以走,唯独我不能走,我要是走了那就是没良心。”

    其实,郭光俊也有多次离开农村转成非农业、当上城里人的机会。“最早,洛阳的付老师就让我留在洛阳,我没留;后来登封的医院也请我去开专科门诊,我还没去。家里人也说,要是进城开个诊所也许早就在城里买几套房子了,我就给他们说,钱不会说话,既然乡亲们需要咱,咱就不能走。”郭光俊说。

    郭光俊从梅村诊所,到后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到后来专治偏瘫的仁济中医院,再到正在筹建的养老中心,他这辈子永远属于乡亲和乡村。

    三、外县的人慕名来找郭光俊看病,他诊断后开出处方,然后就劝他们回当地治疗,因为外县的新农合在这里不能报销;偏瘫病人在这里治疗,加上一个陪护,两个人一天的饭钱不超过15元

    登封市石道乡须韩村73岁的张长有偏瘫已经在这里住了13天了,过两天就要出院了。他的住院一日清单上显示:8月16日花费218.12元,8月17日花费169.57元,预付了500元,结余-2032.62元。

    张长有的儿子说,他爹是第二次来住院了,来这里住院有钱了就交点,没钱也一样住,这里从来不会催费。

    郭光俊介绍说,一般重病人来住院都不会超过15天,平均每天的费用在150元左右。西药新农合报销90%,中医报销95%,最后结算大多都是比政策规定的起付线高那么一点点。如果本年度在其他地方住院产生费用,按政策能享受其他补助,也许结算时还能倒找患者钱。

    服务站里贴着郭光俊整理出来的治疗常见病的各种偏方,他给乡亲们开处方的原则是:能用偏方的不买药,能一毛钱治的病决不开一毛一的处方。

    登封市东华镇52岁的高占卿8月17日把爱人带过来住院了,8月18日早上,两口子在医院吃了早餐,总共只花了3块钱。

    “原来也有人想来医院承包食堂,我哥直接拒绝了,说我们就是个穷家医院,乡亲们是来看病的,不是来吃喝的,空闲地里种的有大路菜,随便弄一点乡亲们就能吃饱了,不让增加乡亲们的经济负担。”郭光银说。

    住院病人搬到新址后,老诊所后面的房子梅村村委会用了。

    8月19日上午,梅村党支部书记梅释修正和郑州蔬菜研究所派驻的扶贫攻坚第一书记商量盖高山蔬菜大棚的事,提及郭光俊,梅释修说:“郭医生是个稳当人,这辈子我都没听他大声说过话。”

    梅释修认为,村里有个这样尽心尽力、手艺好的健康卫士,是全体村民的福气,乡亲们省下的钱多了去了。

    当日在老诊所值班的是36岁的崔焱民医生,他也是当地人,是郭光俊的学生。

    崔焱民说:“俺老师中医治疗偏瘫有绝技,其实也就那么几味中药,但老师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配伍的。另外,老师人品正、德行好,乡亲们有钱没钱只管取药治病,连欠条都不用打,我在这里十几年了,从没登门向乡亲们要过账。”

    说话间,一个老汉进了诊所,他的一个手指甲前几天弄劈了掉了半拉,让崔焱民看看有啥大事没。

    崔焱民拿出酒精消毒清洗后,说没啥事,注意点就是了,不能再遭住另外的半拉了。老汉出门后,崔焱民让他等等,他拿来一个指甲剪,借着门前的光线把老汉的半拉手指甲剪短了。

    当选乡村最美医生后,国家奖励郭光俊20万块钱,按中央的安排,北京的一家三甲医院对口支援了梅村社区卫生服务站50万元。

    郭光俊说:“拿到这个钱我高兴坏了。偏瘫病人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我每次到大医院参观人家的康复室都眼红,我立马用这笔钱订购了全套的康复设备,钱不够我又添了十几万元。”

    现在梅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一楼二楼各有一个高标准的康复室,在这里使用所有的康复器材一分钱不收。

    郭光俊说:这是全省条件最好的村级康复训练室,没有之一。

    四、老龄化社会来了,孩子们进城了,农村养老问题怎么办?郭光俊自己家里没拾掇,也没在县城里买房,他挤了一笔钱,盖了个养老院,他要走乡村“医养一体”的新路

    郭光俊有点“不务正业”。

    梅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有9名共产党员,经上级党委批准,卫生服务站成立了党支部,每个党员都挂牌上岗。

    除了康复室,卫生服务站还有个藏了上万册图书的图书室,是为了让病人或者陪护的家属有空了读点书、学点技术。

    住院楼上还有个面积几百平方米的党史博览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不朽画卷,这是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不忘党恩。

    而梅村的每一个乡亲,都是郭光俊惦记的对象。

    已经在85岁高龄去世的郭生老人和郭光俊家是错对门,这个特殊的家庭一直都在郭光俊的护佑之下。

    “都是姓郭,其实不是近亲,但是这家的事我真不能不管。”郭光俊说。

    郭生的爱人是个残疾人,两口子生个儿子有点傻,傻儿子娶了个傻媳妇,傻媳妇生了个傻闺女,村里人说这一家没过头了。

    郭生生前偏瘫住院四次,都是在郭光俊这里住的,一直到仙逝。

    郭生的爱人有病,去登封看病,是郭光俊派车拉着去的,郭光俊陪着,郭光俊出的钱,找的医生。

    傻儿子、傻媳妇、傻孙女一年四季的衣服都是郭光俊买的:“这一家我基本上管了40年。”

    为啥?

    “听说我要去洛阳学医,郭生老叔找到我家里,给我送去了3块钱和6斤河南省粮票,劝我一人在外,不能忍饥挨饿,学成了,村里人有病就不难了。”郭光俊说,“就为这3块钱6斤粮票,我照顾他家多少都应该。”

    后来,郭生老两口都走了,随后傻儿子和傻媳妇也不在了,傻孙女冬天烤火也烧死了:“不过,我真给他家留下了根,血脉没断。”

    郭家的傻媳妇后来怀孕生下一个男孩,当时大家都说不能让这孩子再吃傻媳妇的奶了,说吃傻媳妇的奶孩子也会吃傻。

    “我不信这个,但当时郭家的俩老人都不在了,养活这个孩子真是个问题,所以孩子一降生,我就把这个孩子抱出去让别人寄养起来了,不过当时我就给寄养的人家打了协议,这个孩子长大结婚生子后,必须让他的后代回来应着这一门,血脉不能断,必须姓郭。”

    郭光俊说,这个孩子现在已经十多岁了,学习很好,他经常去看望、送东西。只是孩子还小,目前还没告诉他的身世,不过郭光俊已经把这事给自己的儿子交代过了,将来一定要办好这件事。

    也许是郭生的事刺激了郭光俊吧,两年前他开始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空闲地上修建养老院。

    郭光俊说:“我给乡亲们开了一辈子处方了,我盖这个养老院一方面是响应政府的号召,走医养一体的路,另一方面也是想给中国乡村开个‘处方’,尝试走出一条乡村卫生改革的新路。”

    养老院一切准备就绪了,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即可开业。

    郭光俊说,这个养老院医护人员就在身边,厨房就在院里,他就是想让村里的老年人在这里干干净净、排排场场、安安全全地过个幸福的晚年。

    每月多少钱?

    “得五六百块钱吧!”

    8月19日下午,登封下了一场小雨。雨后放晴,梅村北边的嵩山清晰可见;半山腰缠着白云,白云慢悠悠地在飘,如诗如画,像是在俯瞰脚下的山村,当然还有像郭光俊这样的山村贤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