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河南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 优秀记者分享背后故事
  • 河南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 优秀记者分享背后故事

    时间:2017-11-20 15:32:19  来源:  作者:

    编者按

    笔力可扛鼎,无悔写春秋。在第18个记者节来临前夕,我省一年一度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再次拉开帷幕,来自全省新闻战线的10位优秀记者,从幕后走到台前,分享了他们从业生涯中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好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担当,为他们加油、喝彩!

     王少钏(舞钢市广播电视台

    p88_b

    大国工匠

    提起鸟巢,大家不陌生。但鲜有人知,撑起鸟巢3万多吨顶棚的24根钢柱,来自舞钢——中国首家特宽特厚钢板生产基地。

    庞辉勇,舞钢核岛级核电用钢课题组负责人。他说:“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

    第一炉40吨的大钢锭试制出来,各项指标完全符合要求。但是钢板的冲击功不合。数月时间,反复改进工艺,23次试验,均告失败。

    三个月瘦了十几斤,庞辉勇的头发也开始往下掉。

    终于,在第24次改进工艺后,试验成功!一举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使三代核电项目用钢首次实现“中国制造”。

    大厚度20MnNiMo,是国产大飞机配套项目中的核心设备——世界最大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用钢板,要求表面不平度不能超过每米6毫米。

    为了这项任务,47岁的舞钢公司首批轧钢高级作业师任亚强,每天要和功勋轧机“并肩作战”8个小时,每5秒就要手脚并用操作一次。

    是什么让舞钢在国际化竞争中一次次获胜?

    是他们——中国工匠。他们是国家钢铁一样的脊梁,是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弥足珍贵的力量。③6

    曹爱文 (河南广播电视台

    p92_b

    记录真情一路执着

    2006年7月10日,我接到一个突发事件的报道任务。在郑州花园口黄河游览区,有一个小女孩不慎落水。我赶到现场时,女孩已被打捞上来。看到村民们不懂急救常识,我本能地放弃了采访,马上拨打120并给孩子做人工呼吸。最终,孩子还是走了,采访的片子也没有完成。后来,有人把我救人的照片放到网上,我被称为“中国最美女记者”。

    可是,我配得上这样的称呼吗?在此后的日子里,小女孩那冰冷的嘴唇时时刺痛着我的心,我当上了儿童防溺水宣传员,也逐渐明白好记者要有血有肉有温度、讲好新闻故事。

    2015年4月,我跟随省红十字会来到新疆伊吾县,对贫困先心病患儿进行救助。在戈壁滩,医生筛查出10个急需救助的孩子,我们带着孩子们立即赶回郑州。随后的日子里,我和他们朝夕相处,在火车上开生日会、在手术室外安抚亲人等等,用心呵护他们。

    只有和采访对象心贴心,才能倾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我会牢记自己是一名记者,永远饱含对党和人民的真情,不断学习和成长。③6

    孙晓奇 (河南广播电视台

    p89_b

    为百姓发声为爱心助力

    向观众讲述好故事,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职责。

    认识张闯,源于去年9月举办的一次精准扶贫对接会。他是南阳市社旗县姚营村的一名小学生,也是帮扶对象之一。张闯有个特别得意的玩具——用废弃材料拼接成的缠满胶带和线路的遥控器。没有学过物理的11岁孩子,怎么会重组电池板?张闯把“秘籍”拿出来,这是一本大学教材《电工学》。他靠自学不仅读懂了电路图,还立志要当一名电工,回报帮助过他的人。

    2014年,我去太行山深处一所小学支教,认识了“月亮女孩”马雪林,她患有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弯,当时体重只有13公斤,脊柱严重挤压内脏,再耽误治疗就会瘫痪。经过我们多方联系,省会一家医院为她进行了治疗。手术成功后,雪林回到了山间小学,继续学习。

    教育和医疗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在精准扶贫路上,还会遇到很多个“张闯”“马雪林”。作为媒体人,我们可以通过呼吁汇聚爱心,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还要给他们带去信心和力量,让他们真正从精神上脱贫。③6

    王成龙(郑州人民广播电台

    p87_b

    我的故事里有你

    今年4月26日,我拿到了单位的体检报告。看着“疑似肝脏内血管瘤”这一行字,年轻的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助与脆弱。就在这时,郑州新闻广播总监谢红亮发来一条鼓励我战胜病魔的微信:“血管瘤是比较常见的,良性居多,治疗难度不大,别老想着这件事。”

    发微信那天,老谢刚刚经历第二次大手术不久。我到医院探望老谢时,骨瘦如柴的他却担心我整天熬夜伤身体,建议我多运动。

    于是,我每天坚持跑10公里,身体越来越健康,我还和跑友们组建了“夜跑团”。

    细数我的每次成长,发现故事里都有他。他时常鼓励我:“你年轻,有想法就去做,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建了微信公众号“大龙”。截至目前,收听我微信公众号音频的人次已超过5000万。

    8月1日,因病医治无效,老谢永远离开了我们。

    今天,我想对老谢说:“我的故事里有你,有你的精神,我要把你的故事讲给更多人,我们的故事没有结束,精神的力量将继续传承。”③5

    孟慧娜 (濮阳市广播电视台

    p97_b

    一个镇长的信仰与坚守

    我采访过这样一个镇长:他没有自己的住房,结婚17年一直住在妻子舅舅的家里,一件百元的风衣穿了多年还舍不得扔——他就是清丰县仙庄镇原镇长宋国选。

    2010年10月,宋国选当选为仙庄镇镇长,上任不到一个月,他就跑遍了全镇的67个自然村,要是问起哪条路该怎么走,他比有些村民还清楚。

    认识宋国选十余年,我一直觉得他不像个官儿,朴实得就像邻家的大哥。正是宋国选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生活的爱,才成就了他对百姓的大爱。

    5年来,仙庄变得越来越美好,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足,可他们的镇长却倒下了。2015年12月14日,因积劳成疾,宋国选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时年仅43岁。

    宋国选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影响了我的价值观。我要像宋国选一样,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一个踏实的人、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③3

    尚杰 (河南日报

    p94_b

    两棵泡桐背后的新闻故事

    这一棵泡桐,是54年前,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为了防风固沙“除三害”亲手种下的,后来群众唤作“焦桐”。

    而这一棵泡桐,是2009年春天,习近平同志在兰考县培土、浇水栽下的,他希望焦裕禄精神在神州大地永放光芒。如今,人们称为“习桐”。

    让“焦桐”和“习桐”同时公开亮相的,是今年8月29日河南日报一版的大型述评《春天的嘱托》。第三方统计数字显示,河南日报刊发的“牢记嘱托出彩中原”10篇述评阅读量超过3.1亿人次。

    为了写好这组述评,河南日报从7月份开始精心谋划,明确提出要突破历史、突破自我,抽调50多名精兵强将,组成了统筹组、写作组。

    作为一名年轻记者,我见证了这组新闻精品的诞生过程,真切感受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更增强了做好新闻工作的定力和信心。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媒体形态如何变化,只要牢记使命,将责任扛在肩上,拿出骨子里的“拼劲”“韧劲”,就一定能够写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精品力作。③5

    陈骏 (大河报

    p90_b

    不负春光

    闫春光,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一位养鸡专业户,曾经的贫困户。

    今年3月,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原创制作,以闫春光的脱贫故事为主线的微纪录片《春光的春光》横空出世,累计超过300万人次观看,30多万观众转发和点赞,获得了中宣部《新闻阅评》的表扬。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考察时曾到春光家做客。当时因为禽流感,春光养鸡几乎把家底赔干净。

    2016年,河南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今年年初,我们又来到春光家,看到的是焕然一新的房子、家电,养鸡规模扩大到了1万多只,“俺想托大河报给总书记带个话,俺家已经脱贫了!”

    春光说,总书记到访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也是在那一年,兰考作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郑重承诺。越来越多的“春光”在兰考大地出现。

    为了让“春光”们的故事为更多人知晓,我们四赴兰考,无人机、话筒、摄像机,拍摄、剪辑……原本拿笔的大河报人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

    不负春光,脱贫攻坚路上,有新闻人那份责任与担当。讲好河南故事,我们永远在路上。③5

    付俊鹏 (河南广播电视台

    p86_b

    追梦路上初心不改

    2015年12月中旬,我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娱乐976早高峰节目中跟听众开玩笑:你们给我寄苹果吧,10天内我要是能收到超过976个苹果,我就做个大事情。7天后,我打开办公室的门一看,苹果堆得跟小山似的。感谢听众朋友的支持,我决定做公益,给环卫工送温暖。

    我联系到爱心人士,募集了1000件羽绒服、1000副手套还有围巾等,凑成了1000个暖冬大礼包。12月25日,我和听众、志愿者们一起,跑步5公里,给沿路的环卫工、协警送上了这份礼物。活动结束时,我意识到,永远不要忽视自己的能量,因为我们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平台,叫媒体。

    2016年,我接触了一群白血病患儿。当我走近他们的生活时,发现他们脸上更多的是笑容。我帮他们作巡回演讲、建立公益爱心教室、启动临终关怀计划,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我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作为广播人,我喜欢听,能听到这个城市的声音,还能听到无数优秀前辈砥砺前行的脚步声。也许,我离优秀媒体人还有距离,但我会不忘初心,与爱同行。③4

    李奥迪 (汤阴县广播电视台

    p85_b

    家的故事

    郝梅英是“河南省乡村好媳妇”,我打心眼里敬佩她。

    30多年前,郝梅英嫁到了汤阴县任固镇岳南村,公公和丈夫在外打工,家里的活儿全压在了她肩上。婆婆因病接连做手术,花费很大,很多人都劝郝梅英放弃,但她说:“就算把家卖了也得给俺娘治病!”这么多年里,她就像对待亲娘一样照顾着婆婆,直到老人离世。

    郝梅英的孝心带动了全家,连6岁多的小孙子也知道有好吃的先让太爷爷吃,孝老爱亲的家风在她家一代代传承着。

    说到孝老爱亲,还要讲讲李聪。2015年,李聪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回家照顾成了“植物人”的母亲。每天,为母亲洗脸、刷牙、喂饭、按摩,每隔一小时往胃管里打次水,两小时换次尿布。李聪从不喊一声累,他说:“有妈,才有家!”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传统家庭美德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采访带来的感动和思考让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让好家风、好民风传遍中原大地。③4

    郑凤玲 (洛阳晚报

    p91_b

    当记者,真好!

    18年前,我辞去公职,通过考试,成为洛阳晚报的一名记者。有人问我:“当记者这么辛苦,你不后悔吗?”我的回答坚定而自豪:“不后悔,当记者,真好!”

    这份自豪来自我的工作体验。2016年2月26日,我和同事到新安县铁门镇中心小学,探访学校的留守儿童。男孩小雷在8个月时,爸爸去世,妈妈离家出走。听完介绍后,我将小雷揽在怀里,轻轻抚摸着他的后背。我当时感到非常意外,一个简单的拥抱竟然让小雷泪流满面。就是这个拥抱,让我下定决心,要做好对留守儿童的爱心帮扶。去年儿童节前,我们和40多名市民一起将孩子们接到洛阳市区,参观海洋馆和博物馆,逛公园。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我的心里是甜蜜的。

    2016年7月22日,报社成立爱心帮扶中心,一年多来,共发放助学善款82.8万元,资助2000多名寒门学子。现在经常有一些市民来到爱心帮扶中心捐款。

    这份信任是爱的传递,是善的汇聚。正是有了这份信任,我们的社会才有了精神温度和道德高度。③5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李凤虎刘一宁周青莎整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