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研讨会发言摘要②:实践完善提升 推广复制生根
  • 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研讨会发言摘要②:实践完善提升 推广复制生根

    时间:2017-11-29 17:34:08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作者:

    嘉宾的精彩发言不时引发现场阵阵掌声。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陈更生摄

    充分认识金融扶贫的全局和战略意义

    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喻新安

    精准脱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实践证明,在所有的精准扶贫举措和办法中,金融扶贫最综合、最有效,也最持久。从更广阔的背景和时代发展需要考量,金融介入扶贫攻坚具有全局和战略的多重意义,能够产生多方面的溢出效应。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金融创新的激活。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使农产品供需关系实现新的平衡,是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卢氏县原始生态好,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资源丰富,如果能有可观的金融资源注入,可以极大促进该县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但金融资源的注入有赖于系统性的金融创新。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亟须金融创新的突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一般按照“水往高处流”的原则在区域和城乡之间配置,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场失灵的结果。卢氏县长期处于发展洼地,只有推动金融创新,促进现代金融资源与本地优势资源的对接,高起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才能逐步改变长期落后的状况。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亟须金融创新的跟进。卢氏县要在2020年完成脱贫任务,并由此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亟须金融创新的跟进。在尊重市场逻辑的同时,金融扶贫需要体现普惠性和关爱特殊群体的情怀。

    破解金融扶贫政策落地难亟须金融创新的探索。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委推出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但这一特惠政策却遭遇多重瓶颈。事实证明,促进金融扶贫政策落地,必须解决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在乡村普遍缺位,信用体系、风险防控以及产业发展弱等问题。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政银合作、多方参与的金融扶贫大集结、大协作。③7(本报记者樊霞整理)

    金融扶贫由“特惠”转向“普惠”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副行长崔晓芙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履行河南省金融扶贫牵头单位职责,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开拓思路、创新举措,为助推河南打赢脱贫攻坚战付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929亿元,今年以来累计发放520亿元,同比增加249亿元,带动约320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发展。

    “卢氏模式”的“四大体系”建设,使小额信贷能够真正落地,收到了贫困地区信贷可得性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成本降低、乡村文明风气重塑的效果,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卢氏模式”在复制推广中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一是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应结合贫困群众致贫原因、产业基础、培育发展空间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小额信贷增长目标,防范过度追求高获贷率带来的金融风险。二是因地制宜使用金融扶贫产品。除了扶贫小额信贷产品,到户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等金融扶贫产品的功能和成效也很显著,要因地制宜使用合适的金融产品,有效发挥金融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三是强化产业支撑。贷款会不会出现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项目是否成功。政府部门要注重产业规划,全面把控产业发展风险,同时搭建好各类服务平台,为金融支持产业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四是与时俱进完善机制。伴随脱贫攻坚阶段性任务的完成,要考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等举措的可持续问题,通过完善机制使这些举措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最后,金融扶贫的方向应该由特惠转向普惠。特惠是特殊时期的超常规措施,普惠金融则更加注重遵循市场规律和可持续发展。(本报记者逯彦萃整理)

    推动“卢氏模式”在全省开花结果

    河南省扶贫办副主任郭奎立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把扶贫小额信贷作为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的重要举措来抓,扶贫小额贷款持续快速增长,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为了落实好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我省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是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扶贫小额信贷是为贫困户量身打造的金融产品,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政策落地难等问题。为有效破解矛盾和问题,我省于今年3月启动了卢氏县金融扶贫试验区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金融扶贫“卢氏模式”。二是部门联动,合力推进。明确省直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责任,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随时研究解决“卢氏模式”推进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合力推进扶贫小额信贷。三是督查核查,夯实责任。组织脱贫攻坚督查巡查组对“卢氏模式”推广复制进行专项督查,并实行月通报制度;各相关责任单位及主办银行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工作成效快速显现。

    通过上述举措,首先,“卢氏模式”得以快速复制。截至目前,全省所有贫困县“四个体系”建设已全部到位,非贫困县正在稳步推进,“卢氏模式”已在全省落地生根。其次,小额信贷快速投放。今年6月份以来,月环比增幅均在100%以上,新增贷款84.14亿元,带动贫困户15.4万户。最后,贫困户内生动力得到增强。今年以来,通过小额信贷的扶持,贫困群众兴办或参与扶贫产业项目达25509个,一大批贫困群众尝到了金融扶贫带来的甜头。此外,“卢氏模式”溢出效应明显。通过信用评价,广大群众以有信用为荣,以无信用为耻,争当“有信户”的意识空前增强,有效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本报记者逯彦萃整理)

    “四大体系”助力扶贫小额贷款落地

    中共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

    卢氏目前的贫困人口还有50628人,贫困发生率15.23%,是河南省确定的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推动下,卢氏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办法,提出了建设“四大体系”。

    一是建设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是解决银行网点少了服务怎么办的问题。全县整合了机关力量、银行力量和驻村帮扶的力量,以及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党员代表的力量,在各个村设立金融服务部。现在贫困群众只跑一次路,等待4个工作日,就可拿到贷款。

    二是建设信用评价体系。过去都是抵押担保,现在是信用贷款,但没有信用评价体系银行不放心,不敢放贷。在这种情况下,由中国人民银行卢氏县支行牵头,卢氏县委组织3000多人历时两个月,给家家户户评定了信用等级,根据等级匹配5万~20万元的信用贷款。全县农户信息采集率达到94.6%,授信率达到82%,信用档案可在各金融机构之间共享。

    三是建设产业支撑体系。贷款必须用到发展生产上面,没有产业支撑,贷款的投放没有效益,风险也很大。我们围绕资源优势和禀赋发展生态旅游和电子商务,以及特色工业,如今卢氏县每个主导产业基本上有2家以上龙头企业。

    四是建设风险防控体系。着眼“三农”信贷风险高的现实,通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风险分担机制、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和激励约束熔断机制,加强贷前信用提示、贷中用途管理和贷后违约追责,织密安全网,设好防火墙,实现了银行不敢贷向快放贷的转变。

    “四大体系”初显成效,截至11月15日,贫困户获贷率达到47.6%,真正让金融服务体系活起来,信用评价体系准起来,风险防控体系硬起来,产业支撑实起来。(本报记者逯彦萃整理)

    卢氏经验创新脱贫路径

    河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程传兴

    卢氏的金融扶贫支持了发展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助推了产业发展,打造了可供贫困户搭乘的发展快车。这蕴含着一个重要的脱贫路径,就是联合与合作带动脱贫之路。这种脱贫路径的特点是政府引导金融扶贫,金融机构利用国家对贫困户的优惠政策,集中资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

    脱贫的根本途径在于产业发展。“卢氏模式”通过金融扶贫推动了农户之间、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与联合,这条路径对于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卢氏模式”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引导。卢氏县在开展金融扶贫工作中,省市县三级联动,按照“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工作思路进行。这中间多级党委和政府是强有力的推动者、组织者,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大力推进,金融等多部门积极跟进,形成了强大合力。“卢氏模式”是金融创新的产物,现在和未来必须要围绕促进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与联合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切实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能力、带动脱贫的能力。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必须要激发农村的发展活力和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要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经营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乡村治理,筑牢脱贫攻坚的坚实基础。(本报记者樊霞整理)

    “卢氏模式”是一个实践完善的过程

    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庞学孟

    作为金融扶贫“卢氏模式”设计的参与者,我认为“卢氏模式”的核心要义有五点。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在设计“卢氏模式”时,各参与方用政治意识来统一思想认识非常关键;二是各参与方都表现出非常高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在“卢氏模式”里,除参与银行外,省农业信贷担保集团、中原农险和地方政府共同扛起了这个模式的“大柱子”;三是“卢氏模式”运用了特惠政策实现特定目标;四是用市场方式平衡利益关系,将政策落实到位;五是用系统思维防范局部风险。

    必须看到,“卢氏模式”是一个实践完善的过程。“卢氏模式”推动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地,贫困户获贷率大幅提升。但关键还要立足产业扶贫,建立长效机制。发展产业要靠龙头企业带动,但也要把握好政策理念,不能以带贫困户的名义,或者直接以贫困户的名义把资金集中在大型的企业规模贷款。一定要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发挥“四个体系”的最大效应,做好风险预防和控制。

    “卢氏模式”在推广运用中需关注一些问题。一要把握方向,用好政策,不断完善。要坚持贫困户自愿和贫困户参与两项基本原则,提高贫困户脱贫内生发展动力。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必须把政策要求和本地产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四大体系”。二是加强监管,防控风险。要加强对扶贫小额信贷项目的全程监管,重点审核带贫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特别是要加大对跨行业、混业经营带贫企业的风险识别力度,合理控制贷款规模。三是要更多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要把支持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政策打通衔接好,支持各地脱贫攻坚。(本报记者樊霞整理)

    探索后扶贫时代农村普惠金融模式

    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毕治军

    中原农险自2#bbd2c2d2-0796-48aa-a43d-73a5482fd357#6年全面启动保险扶贫工作以来,在产业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与社会救助方面全面发力,在金融扶贫方面,更是作出了积极探索。截至目前,我们在全省52个县区开办涉农领域增信服务,联合各合作银行授信超过35亿元。其中,支持银行涉农贷款1.97亿元,带动贫困人口7546人。

    就目前来看,加快“四个体系”建设与考核力度,使其达到预期效果,是“卢氏模式”推广的当务之急。“四个体系”建设复制推广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建设不到位的现象,阻碍“卢氏模式”和中原农险金融扶贫模式的快速复制推广,导致金融扶贫工作的推进落后于预期。

    出台统一的金融扶贫支持政策,是保证“卢氏模式”在全省推广的关键。当前,非贫困县与贫困县贫困户政策支持不统一问题突出。非贫困县无法享受到省级小额扶贫贷款政策,也无法获得省级风险代偿补偿金的保障,部分非贫困县区政府本级资金紧张,无法出台财政贴息、保费补贴等政策,因此融资成本高、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由于没有省级风险代偿补偿金保障,增信投放也不足,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加大后扶贫时代的农村普惠金融模式研究与探索。中原农险在积极参与金融扶贫工作之余,也在提前谋划扶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的农村金融支持服务模式。近期,我们联合中原银行与蚂蚁金服,初步推出了农村金融领域的“大数贷”与“平台贷”模式,并在商丘试运行。我们将充分发挥中原农险和蚂蚁金服、中原银行各方的优势,借助政府正在建设的金融服务体系与信用体系,联合打造农村普惠金融新模式。 (本报记者樊霞整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