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蝶变——商丘市检察院助西李村脱贫记
  • 蝶变——商丘市检察院助西李村脱贫记

    时间:2018-08-30 19:20:14  来源:大河网  作者:

    暴雨过后,王凤翔(左二)到西李村庄稼地里查看农作物受损情况

    改造前的西李小学

    现在的西李小学

    □河南法制报记者何永刚特约记者尚林杰/文图

    清晨,经过大雨洗涤的商丘市睢阳区郭村镇西李村,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修到群众家门口的一条条水泥路,既干净又整洁;道路两旁的法桐绿意盎然,散发着勃勃生机;新落成的西李小学教室里,不时传来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村文化广场上散步健身的群众,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在阳光的照映下,整个村庄一片静谧祥和,置身于此,仿佛置身于一座江南小镇。

    然而,几年前的西李村,还是一个出了名的贫困村。穷、脏、乱、差是当时西李村的真实写照。

    那时,西李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一到下雨天,全村都是“水泥”路;西李小学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几乎成了危房;全村556户2580人,符合贫困标准的有221户841人……

    相比过去,现在的西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几年,西李村如何摆脱贫困的制约,在落后中获得了新生?

    这一切,要从商丘市检察院扶贫工作队开始说起。

    A

    用行动兑现承诺

    “俺村的路现在修得四通八达,全都是水泥路,别提多方便了。”8月23日下午,河南法制报记者刚到西李村,就被村支部书记张亮拉着参观村里的水泥路。

    商丘市检察院派出的驻村工作队员入驻西李村后,在走访摸底时发现,西李村村民有两大“心病”:

    第一块心病是路:村里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遇到下雨天就成了“水泥”路。虽然距离镇政府仅两公里路程,但西李村就像一座孤岛,外面的人难进来,村里的人出不去,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第二块心病是学校:西李小学的教室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建筑,几乎成了危房。雨天,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孩子们要跑到几公里以外的外村学校上学。

    面对西李村的实际情况,扶贫工作该如何开展?怎样带领乡亲们改变现状?入村伊始,驻村工作队员便开始寻求破局之道。

    “先把群众最关切、令群众最苦恼的问题解决好。”在西李村集体大会上,驻村工作队员向全体村民许下了承诺。

    说干就干,驻村工作队员迅速进入角色,向商丘市检察院党组汇报,争取政策支持;协调相关部门,制订翻修计划;积极筹集资金。

    截至目前,西李村共新修水泥路8.1公里,不仅几乎修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口,还修到了田间地头。

    西李小学原来的破瓦房也变成了一座3层的教学楼。

    2017年以来,商丘市检察院又不断加大对西李村的帮扶力度,驻村第一书记李拥华与工作队员积极奔走,争取扶贫资金,为西李村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协调水利部门,新打农田灌溉机井21眼;5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正在发挥作用;230余盏太阳能路灯安装完毕;清水河大桥正在施工;村里还专门配备了保洁员……

    西李村存在的问题,在帮扶队员的努力下,被一个一个地解决,新的工作计划,也在逐个制订出台。曾经脏乱差的西李村,实现了华丽蝶变,帮扶队员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B

    “脱贫攻坚,我们就来实的”

    除了帮助西李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驻村帮扶队还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扶贫不漏一人,做到“对症下药”“一户一策”,实实在在地让每一户都摆脱贫困。

    71岁的张家良曾是西李村杨洪庄的贫困户,也是五保户。今年5月,李拥华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老人的房子年久失修,成了危房,便为其申请了危房改造资金,帮老人翻修了房子。

    同时,根据“六改一增”政策,帮扶队还为老人硬化了院子,把厕所改成了抽水式的,干净又方便。

    “要不是政府给我新盖了房子,前段时间的大雨就把我家淹了。”提起党的扶贫好政策,张家良激动得直掉泪。

    丧失劳动能力的张家良,现在除了享受低保待遇外,每年还能领取到户增收资金分红1200元,五保金4500元,扶贫车间租金分红1388元,电费补助300元。一年下来,张家良能收入七八千元。

    西李村庙王庄60岁的王建设也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除了享受与张家良一样的扶贫政策外,驻村工作队还为其在商丘市红星牧业养殖场找了份养猪的工作,每月有将近2000元的收入。

    王建设说,他一年下来,能收入3万多元。

    李拥华告诉记者,像张家良和王建设一样的五保户虽然脱了贫困,但是不脱政策,他们每年除了自己的劳动所得,还能有近万元的收入,已经实现了稳定脱贫。

    西李村的扶贫点也牵动着商丘市检察院每个人的心:

    商丘市检察院帮扶人陈靖宇远赴浙江温州看望贫困户郭海东,帮扶人张弛出资为贫困户韩立荣整修院墙,帮扶人唐新联向贫困户韩盼盼捐助200元现金及衣服……

    2017年以来,商丘市检察院在春节、“三夏”、“扶贫日”期间,多次看望慰问特困群众,向西李小学捐赠教学设备和学习用品,帮助西李村低保人口78人、五保人口5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100%,实实在在为群众谋福利。

    王凤翔到商丘市检察院任检察长后,西李村就成了他在扶贫工作中最为挂念的地方,他决心将为该村办实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脱贫攻坚,我们就来实的”“扶贫工作中,我们要切实做好几件事、做成几件事,答应群众的事情,我们就是要认真落实,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我们西李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群众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这些都是王凤翔在走村入户、召开座谈会、倾听百姓心声、了解群众疾苦的过程中,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C

    村民有了精气神

    “大家抓紧时间啊,看今天谁挣的钱最多。”在西李村的扶贫车间,十多名村民正在加工藤编。不一会儿,一个个加工好的藤椅便展现在人们眼前。

    “加工一个5块钱,我一天轻轻松松做20多个。”村民刘运书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外出打工。他和妻子在扶贫车间工作了两年,两人一天能加工30多个藤椅,每天收入近200元,一月能挣五六千元。

    以前,村里没有扶贫车间。农闲时,刘运书和大部分村民一样,没事喝喝酒、打打牌。自从有了扶贫车间,刘运书就很少“闲玩”了,一有空闲时间,他和妻子便往扶贫车间跑。

    “加工藤编活不累,还能挣钱,现在谁还打牌去啊。”刘运书说。不管是不是贫困户,只要愿意到扶贫车间干活,脱贫致富都能成为现实。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西李村的贫困户也从一开始的221户841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11户19人。2017年底,西李村已脱贫摘帽。而随着腰包越来越鼓,西李村的村民们也变得更加有精气神。

    现在喝闲酒、打麻将的人少了,到扶贫车间干活的人多了;邻居间的纠纷少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了;村民收入越来越多,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提高。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志智双扶,拔掉贫困户思想上的“穷根”,培育“内生力”。

    “不仅有了精气神,村民的法治意识也提高了。”商丘市检察院的检察官们还定期到西李村进行法治宣传,为群众和学生上法制课,送去法律书籍,并现场解答群众疑问。目前,西李村基本形成了办事依法,有事找法的氛围。今年以来,西里村没有一名群众上访。

    “西李村的一切都在变美、变好,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王凤翔感慨地说,“当地群众对检察院感情很深。检察官们入户调查时,群众离很远都跟他们打招呼。下乡虽然辛苦,但干警们的心里是暖的。扶贫攻坚,要用真情,靠真做。只要真正俯下身子,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苦干,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满意指数,就能带领乡亲们阔步走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记者手记

    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满意指数

    到西李村采访,已经不是第一次。从最初踩着泥泞的街道采访,到现在站在平坦的水泥路上和村民们交谈;从西李小学低矮的教室,到三层教学楼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从贫困户们最初愁苦的神情,到现在每个人脸上灿烂的微笑……这一切,按照新旧交替的顺序,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就像商丘市检察院检察长王凤翔说的那样: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满意指数。自从检察院扶贫工作队来到西李村,春去秋来,检察官们俯下身子、埋头实干,他们团结群众、创业致富,以村为家、舍小家顾大家,强班子、整队伍、抓党建、促脱贫;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争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调整产业结构,壮大村集体经济;抓思想建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当初驻村的诺言,发扬着扶贫干部的敬业与奉献精神。

    “我们是一家人,一起想办法,争取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这是西李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拥华深入扶贫对象家中帮扶时说的暖心话。正是这一份真诚与质朴,使商丘市检察院和西李村群众的心融在了一起。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