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致敬40年 拥抱新时代·扶贫】出兰考:带着“贫困记忆”省会创业
  • 【致敬40年 拥抱新时代·扶贫】出兰考:带着“贫困记忆”省会创业

    时间:2018-08-30 19:21:21  来源:大河网  作者:

    当年兰考人民利用黄河水灌溉沙荒、盐碱地。中共兰考县委宣传部新闻科供图

    编者按

    40年波澜壮阔,40年砥砺前行。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来一亿河南儿女所取得的成就,大型微纪录片《出彩河南人》已于今年8月1日正式开机拍摄(详见8月2日大河报AⅠ·03版)。

    用20集光影浓缩河南改革开放40年成就,大河报纪念改革开放40年系列策划报道也正式启动。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陈骏杨书贞

    20集光影,我们从兰考出发。

    在兰考县代庄村,有一名特殊的村党支部书记。他叫代玉建,是一名“80后”的村支书。2014年,他从一名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老板,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专注扶贫的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的媳妇给他算过一笔账,如果他安心在郑州做生意,一年至少能多挣600万,但在代玉建的心里却有另一笔账:2014年回村时,人均年收入4600元,而到了2017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已达11600元。

    返乡后至今,县人大代表、乡党委委员、乡武装部长、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曾肩负过很多的“角色”,但在这些众多的“头衔”中,代玉建说自己最看重的,便是“人大代表”这一身份。“兰考、代庄生我养我,有能力了肯定不能忘记家乡人。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让乡亲们过得更好,就是我这个基层人大代表最大的追求。”代玉建说。

    1982年每当提起当年,胃还会条件反射“泛酸”

    说起1982年,兰考县仪封乡代庄村村民陈胜利的胃便会有“条件反射”一般的不适:“想起那时候嘴里就会冒出来红薯味儿,胃里就想泛酸。”

    红薯,在现代不少都市白领看来是一种健康食品。尤其是它能带来“饱腹感”,更是一些正在减肥的年轻人最为看重的。

    而在30多年前的兰考代庄村,人们同样因为这种“饱腹感”,把红薯选为了“主粮”,但在当时,这种选择却是一种无奈。

    蜿蜒5000多公里的母亲河在我国版图上留下了“黄河九曲十八弯”,这其中的最后一弯,便留在了兰考,但与之同来的,还有风沙、盐碱和内涝。

    “俺村北边是沙地,南边是盐碱地。旱天北边绝收,涝了南边绝收。”陈胜利说,独特的地理地质条件让代庄村人无奈地选择了易成活的红薯作为当时的主要农作物。

    红薯片,是代庄村人30年前最为熟悉的一种口粮。拿起从地里收获的红薯洗净,用类似于木工刨子一样的工具刨成薄片再风干。吃的时候就用白水煮煮,红薯所富含的膳食粗纤维便能让人有种“已经吃了不少东西”的错觉。

    “咱脚底下站的地方原来就是一片大沙丘,那是俺村最主贵的地方。”年纪比陈胜利略小的代庄村9组村民代红,站在如今村委会前已完成硬化的广场上说,这片水泥地在近40年前就是代庄村人的“厨房”,全村老少的重要口粮红薯片,通通在这片沙土地上风干晾晒。

    饿了就吃红薯,这固然能填饱肚皮,但那些用红薯片“堆”出的饱胀感,还带来了烧心、泛酸等不适。即便是这种饱腹感,也不能满足代庄村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吃完了红薯、棉籽、榆树内皮,陈胜利的母亲还曾带着姐姐前往徐州等地要饭,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给家里省出两个人的口粮。

    这一年5月,代玉建出生在代庄村一户普通农家。

    据史料所载,1982年前后,对于兰考县的农业生产来说,并不是什么好年份。是年8月,黄河猛涨,兰考县5个公社36个大队共计一万两千户人受灾,119200亩滩区秋作物全部被淹,远近有名的“要饭县”兰考又一次雪上加霜。

    也正是在这一年,兰考县的农业发展悄然发生了转变。

    据《兰考县志》记载,1982年受灾后,兰考全县系统进行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对农业生产结构和作物布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当年6月,中国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综合治理商丘盐碱涝害项目在美国华盛顿签订“信贷协定”,在这一河南首次引用外资的农业项目中,包括兰考等在内的豫东五地集中进行了大规模的盐碱、沙荒、低产田综合治理。而也就在那年12月24日,河南省全省农业劳动模范评选工作结束,共评出农业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2029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省评选劳动模范数量最多的一年,河南农业即将迎来大发展的信号已充分显现。

    2002年代玉建“下海”,代庄村也有了新变化

    代玉建是家中的“老幺”,家人没让他吃过太多的苦。但有一句话,他却从小就听家人唠叨:“兰考人出去要饭全国有名,咱代庄村又是兰考最穷的地方。”

    1999年,代玉建高中毕业后考入位于省会郑州的中原工学院,成为一名大专生。但或许是打小家长给他灌输的“贫困记忆”已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咋早点赚钱,咋赚更多的钱,便是代玉建当时想得最多的事儿。

    “现在时髦话叫勤工俭学,那时候就是想出去挣个吃饭钱,家里条件毕竟有限。”代玉建回忆说,自打来到郑州之后,自己便再也没有让家人给自己出过生活费。

    代玉建在郑州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餐馆给别人“打下手”。

    回忆起近20年前与代玉建的一次偶遇,代庄村村民贾爱忠也觉得很有“穿越感”:“在郑州一个市场门口碰上了玉建,虽然多少年没见面了,但他跟老乡亲得很,说啥都把我拽到他们店里,给我调了一大碗凉皮,吃撑了都没吃完。”

    在勤工俭学的摸爬滚打中,代玉建渐渐熟悉了商人的角色,能吃苦、有“眼色”的他渐渐在生意场上站稳了脚跟。从最初的刷盘子到逐步有了自己的小店,代玉建稳扎稳打,将自己生意逐步扩展。“毕业前我攒的钱当时都够买一辆桑塔纳了。”回忆起那段奋斗的日子,代玉建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而这些年来,代庄村人的生活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靠红薯充饥”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

    此时的陈胜利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虽然生活谈不上多么富足,但在老二出生时,他还是东拼西凑准备了近1000元,杀了头家养的肥猪,给儿子办了一个“排场”的满月宴。

    而对于代红来说,变化则更为明显,他已摆脱代庄村人世世代代只愿种植小麦、玉米、红薯的习惯,转而开始栽培苹果。而瞄准经济作物发力,也让他在当时获得了4倍于种植传统作物的收获。

    虽然在郑州已成为一名小老板,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有一件事却始终令代玉建耿耿于怀。

    从上学时便开始走南闯北的代玉建,具备一个特殊技能,但凡是河南人,说话透着家乡口音,不出3句话,代玉建基本都能听个“八九不离十”。在一次应酬中,代玉建听出同桌一人说话带着很明显的兰考口音,便向他求证老家是哪里。

    但无论代玉建怎么追问,这人总是岔开话题,在众人面前却始终没说出“兰考”二字。

    饭后分手时,代玉建再一次凑到了这人的旁边,直接问他:“是兰考的吧?为啥不说?”

    这个老乡直言不讳地说:“我也早听出来你也是兰考的,但咱老家要饭的多,名声不好,我是做生意的,说老家是兰考的嫌丢人。”

    这样一句话,深深戳进了代玉建的心里,让他记了近20年。

    同样是2002年,兰考的一片小麦田中,又迸发出了新的希望:是年1月,由育种家沈天民培育,在兰考县生长的“优质、多抗、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研究课题纳入国家“十五”期间“863计划”,这也是农业大省河南首个纳入该计划的研究课题;同年,兰考县还建立起了全省首家县级农产品质量监测站。在满足“吃饱”的基础上,兰考农业已开始向高效、优质的方向大步迈进。

    放眼当时的河南农业,“质”与“量”已成为我省农业发展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一年,我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2170万亩,对比上一年增长43%;同年11月,河南共有19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8家肉类加工企业,成为首批进京“放心食品产品”的供应企业,面粉、方便面、速冻方便食品、味精等粮食加工产品,总量均居全国首位。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