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河南省辟谣联盟正式成立 携手共治食药谣言
  • 河南省辟谣联盟正式成立 携手共治食药谣言

    时间:2018-11-13 18:25:30  来源:大河健康报  作者:

    □记者张畔文王震图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谣言在网络上的大肆泛滥,如何治理网络食品安全谣言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据《2017腾讯公司谣言治理报告》,2017年腾讯共拦截谣言超过5亿次,微信平台累计传播量超过了4500万,其中,食品安全类谣言数量位居前三。网络食品安全谣言不仅给生产者带来巨大损失,还损害社交媒体的公信力,更扰乱公众的日常生活,搭建权威辟谣联盟平台迫在眉睫。11月8日,河南省食药监局召开全省食品药品舆情分析工作座谈会,会上河南省辟谣联盟正式成立,与会专家就辟谣问题开展了交流。

    食品药品辟谣工作任重道远

    大河健康报执行主编王丽娜在2018年全省食品药品辟谣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食品药品与老百姓的生活关系密切,这个行业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引起愤怒和恐慌,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和造成的社会危害成正相关。

    据统计,舌尖上的谣言占45%左右,食品安全谣言成为重灾区,其中水果类谣言最多,占19%,肉类及肉制品类占16%。从谣言传播渠道我们可以发现,谣言主要通过微信传播,占72%,其次是微博,占21%,制作传播小视频成了谣言的助推器,甚至还有剪辑短视频类的谣言特辑。

    王丽娜在提到辟谣工作未来发展方向时指出,辟谣工作离不开食药专家的大力支持,专家释疑解惑才能让谣言降温。据了解,辟谣联盟专家团基本涵盖了河南省内食品领域主流专家。接下来,大河健康报将建立常态的沟通机制,定期举办专家座谈会并策划举办食药安全系列活动。

    充分了解疗效才能击破药品谣言

    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通过自媒体与朋友圈的传递速度是过去无法比拟的。但是这种传递速度对于任何信息都是平等的,这也就意味着虚假信息也可以借助各种自媒体快速传播。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黄现青教授表示,谣言首先影响的是食品产业的稳定性。臂如消费者若听信“红肉致癌”的谣言,就会出现很少或几乎不购买红肉的情况,这就对肉制品企业造成冲击。

    其次,谣言也影响消费者的理性消费。黄现青提到,在2013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中,消费者误信“碘盐能抗核辐射”,导致多地区居民抢购食盐,曾一度导致食用盐市场供不应求,暂时瘫痪。此外,“食品企业,难立易毁”。食品安全议题的热度很高,燃点很低,一点就着,一传就爆。谣言极易引发公众不必要的食安恐慌,导致消费者以讹传讹且购买力度下降,给食品企业带来巨大声誉和经济损失。

    食品谣言的产生可能因为人们缺乏常识,对相关食品信息造成误解;也可能是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博取关注度而恶意炒作。

    对此,黄现青表示,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信任。搭建一个相互了解的平台是不可少的,食药辟谣联盟作为一个平台,它可以成为政府连接消费者的桥梁,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及时终止谣言,从源头上制止谣言传播和减轻谣言的危害,让消费者第一时间获得准确可靠的信息,防止恐慌情绪蔓延。同时它亦是一个媒体,能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安抚恐慌的情绪和引导消费者理性的消费。

    当消费者对企业有了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时,谣言便不攻自破。对于消费者来说,只是看到了食品的成品和包装上的配料表,对食品企业从原材料到食品的加工过程以及每个环节的质量安全如何把控一无所知。

    食药辟谣联盟可以在这个环节里充当一个接口的角色,让消费者通过这个接口了解企业生产和加工方式,培养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郑大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吕全军教授指出,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与科学评估的事实风险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误读、误解和误信。”他认为,加强风险交流,引导消费者理性地看待食品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据吕全军介绍,所谓风险交流,是指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消费者、企业、学术界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就某项风险所涉及的因素和风险认知相互交换信息和意见的过程。“它是一个公开的、双向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其目的是风险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并做出更好的风险管理决定。”换言之,风险交流就是以最科学的证据为依据,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时、准确地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响应,对不确定因素进行科普和解释,并说明为减少风险所采取的措施。

    充分了解疗效才能击破药品谣言

    郑大药学院药物分析系教授徐霞在座谈会上指出,目前我国食品和药品安全的舆论和社会心理环境比较脆弱,社会公众对此比较敏感,药品谣言对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徐霞介绍,药品谣言主要是针对药品的安全性和疗效两个方面。我们通常所指的药品安全是指药品在生产、研制过程中,以及在患者或亚健康人群使用过程中,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的药物,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以及导致使用者病亡或者危及使用者及其后代的隐患。

    有关药品安全性的谣言主要集中于药物中的杂质问题,徐霞表示,我国对基因毒性杂质指标有相应规定,若离开了量的概念谈论毒性,是不科学的。

    涉及药物代谢和药物的相互作用方面的问题:如网上流传的谣言“吃完药如果再吃柚子会很危险,甚至可能猝死”。理论上只有葡萄柚在与部分药物同服时才会引起不良反应;西柚的食用量和药品的服用量达到反应剂量才会引起相应的中毒反应。

    由于人们对药品功能、用途、疗效以及副作用认识不够,某些商家就会利用人们对健康认识的误区,虚假夸大宣传某些药物的作用。比如说某种药有超出批准说明书内容的疗效;含有不科学的展示功效的断言和保证,并以专家或者患者做功效证明;任意扩大适应证范围等。

    徐霞认为,虽然国家药监局对老百姓关心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制作了系列宣传片,通过总局的官方网站、微信等途径进行权威发布和解读,但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他们看不懂或听不到来自官方和权威人士的正面声音。

    对此她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制作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在医疗机构、药品销售机构等群众接触较多的场合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药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药品谣言的识别能力尤为重要。

    其次要发挥专家作用,当出现自媒体报道的未经权威核实、易引发社会争议的药品安全问题时,邀请有关专家及时出面澄清和纠正。“只有对药品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谣言才能被遏制。”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