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南新闻 > 我是中国人④丨稻香海外:让全世界吃饱饭的人
  • 我是中国人④丨稻香海外:让全世界吃饱饭的人

    时间:2019-06-11 16:14:57  来源:红网  作者:汪郡

    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以经济领域为例,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温,针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日益严密。面对压力和考验,中国人的底气和实力来自哪里?面向未来,中国人又将有何作为?即日起,湖南交通频道推出系列报道《我是中国人》。这些普通的中国人,将让你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也正是有了这些中国人,让我们更增添了继续前行的勇气和自信。

    红网时刻通讯员 汪郡 报道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带领下,科研人员突破难关,提高水稻产量。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就已经被解决。

    而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粮食安全没有保障,人民温饱无法满足。作为袁隆平院士学生的李新奇,是“杂交海水稻项目”负责人,他致力于海水稻研究,期盼着在盐碱地上也能获得丰收,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1_??.jpg

    李新奇接受记者采访。

    5月上旬,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选育培植的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在山东青岛等6个试验基地开始春播育秧,预计今年的种植规模将超过一万亩。而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位于湖南长沙春华镇的试验田里,也一片忙碌。

    5月是水稻播种的关键期,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李新奇每天都会到这里来,他要赶在立夏前将这批从海南带回来的海水稻种下去。

    2_??.jpg

    李新奇在水田劳作。

    1983年,20岁的李新奇考上了湖南农科院袁隆平先生的硕士研究生,也正是从那时候起,他开始和水稻研究结缘。2015年,袁隆平团队成功研发第三代杂交水稻,而杂交水稻技术也被输出到东南亚、北美洲、南美洲等地。作为袁隆平团队中一员的李新奇,也有了更大的勇气,挑战更难的科研课题。

    我国水稻生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以上的稻田不适合机械化种植,在将来都会退出水稻种植,水稻产量就会减少。但是我国有9913万公顷盐碱地,这些土地面积大、很平整,很好利用,也很适合机械化操作。“如果能在盐碱地种上水稻,对于稳固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不言而喻。”李新奇兴奋地说。

    业界将这种能在盐碱地上生长的水稻形象地称为“海水稻”。在李新奇的办公室,一直张贴着两张特殊的地图,中国盐碱地分布图和世界盐碱地分布图。东南亚地区受台风的影响比较大,很多国家比较贫穷,他们每年的粮食产量都不够,如果种水稻的农民颗粒无收的话,生存就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培育耐盐碱水稻在国外已有70多年的历史,印度、菲律宾等国育成了一批常规品种。李新奇和同事在对这些品种进行筛选时发现,这些品种耐盐能力差,产量低,无法产生效益。因此李新奇在心里打定主意:就算再难,也要把良种海水稻培育出来!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李克强总理带着东盟首脑到海南三亚参观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水稻示范田,当时越南副总理阮春福就提出了一个殷切请求。

    越南每年都会遭遇台风导致海水倒灌,使农民种植的水稻失收。阮春福就请求袁隆平院士帮助他们解决海水倒灌的问题,培育海水稻品种。因此研究出海水稻在国际上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7年4月份,李新奇通过基因聚合,试种了几批海水稻品种。绝大部分的稻苗都枯萎了,可还有几株苗表现良好,这让李新奇非常兴奋。但是没想到,到了成熟期却怎么也不结实了。

    5_??.jpg

    枯萎的水稻。

    当时李新奇的心情一下就很沉重了,但是李新奇心里很清楚,搞科研99%都是失败的。于是李新奇迅速调整状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对品种进行改良。

    6_??.jpg

    认真工作。

    为了时刻掌握水稻生长动态,李新奇的办公室一直放着几顶草帽,方便随时下地,水稻就像是他的孩子。“杂交海水稻项目”助理研究员盛夏冰告诉记者,有时在盛夏时节,年轻人都会中暑,但是李新奇还是会坚持下田观察。“水稻育种是田间学问,脚上踩泥,心中才有数。”这是李新奇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盛夏冰一直牢记在心里。

    7_??.jpg

    李新奇下地劳作。

    8_??.jpg

    桌上放着的草帽。

    经过反复试种,海水稻品种的试种亩产达到600公斤。也就是说,李新奇和同事们,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海水稻品种耐盐碱和高产的统一。

    5月14日上午,李新奇拨通了广西北海基地负责人张主任的电话,电话中,李新奇了解到北海基地已经插完秧了,进展很顺利。为了及时掌握基地进展情况,李新奇每隔几天就会通过电话了解情况,并且也会经常出差到基地实地查看。

    今年,李新奇团队计划在全国6大基地试验种植500亩海水稻。明年,将试验范围扩大至5000亩。如果情况良好,就可以推广种植了。这一进展,也让袁隆平院士兴奋不已。如果能够推广1亿亩,按最低的产量标准300公斤计算,就可以为一个国家增产300亿公斤粮食,300亿公斤就相当于湖南省一年的产量了。

    9_??.jpg

    成熟的海水稻。

    李新奇和团队的研究进展也引起世界关注。去年,越南研究团队两次赶赴湖南,了解研究进度。他们殷切地希望,海水稻能够早日实现推广种植。

    10_??.jpg

    海水稻秧苗。

    对于李新奇来说,小时候盼望丰收是希望全家能够吃饱肚子,现在盼望丰收是希望海水稻科研更进一步,世界上更多人能吃饱饭,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5月下旬,记者再次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试验田边。放眼望去,秧苗已经拔节生长,一阵风吹来,稻田掀起层层绿浪。李新奇不禁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些秧苗长得很浓绿、很有生气,在十月份的时候收割就会有收获,那个时候就是一片金灿灿的稻子。”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