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南新闻 > 种一片诗意的花田 ――记汨罗市新塘中学教师潘岳中
  • 种一片诗意的花田 ――记汨罗市新塘中学教师潘岳中

    时间:2017-06-10 21:11:3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

    种一片诗意的花田

    ――记汨罗市新塘中学教师潘岳中

    汨罗市新塘中学潘岳中(左二)老师为学生面批作文,细心点评。(资料照片)胡二平 摄

    记者 肖欣

    微档案:

    潘岳中,男,1958年12月生,1984年毕业于岳阳师范。现为汨罗市新塘中学高级教师,致力于语文教学、科研与班主任工作,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市级教学科研论文奖,获评汨罗市“教育科研积极分子”、“优秀班主任”等。

    故事:

    “老师,你的拼音读错啦。”

    头一回上讲台,他教二年级语文。稚气的小娃儿站起来,毫不客气。17岁的小伙子,闹了个大红脸。

    42年后,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是满头华发,说起往日事呵呵笑:“那点文革高中生的底子,实在是太薄啦。”

    幸亏,贫瘠的知识土壤里,埋着他的语文老师播下的诗词种子。42年里,它慢慢长成丰美的花果,又在更多孩子心中播下诗意,长出大片散发传统文化清香的花田。

    芒种时节,汨罗江畔,循着这份诗心之美,灵魂之香,记者寻访到59岁的最可爱乡村老师――汨罗市新塘中学老师潘岳中。

    在一间阁楼改成的小书房,潘岳中搬出一大摞已经发黄的摘抄本:“读书时语文课本都是《毛主席语录》和《沁园春・雪》等诗词,老师要求我们都要背下来。我特别喜欢诗词,背得最熟。我花了7年边教边学,考上岳阳师范,又潜心学了两年。9年里,凡是报纸杂志上能找到的好文章,我都整篇整篇地抄下来背熟。背得最多抄得最多的,就是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诗词开启他对韵律、汉字的感性体悟,也激发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热爱。通过三尺讲台传递中国的汉字之美,文化之美,是他的梦想。

    但命运差点毁掉这颗诗意的心。那一年,5岁的儿子身患恶疾夭折,他整晚流泪几近崩溃,只好休病一学期。重返讲台后,一位女孩子悄悄跟他说:老师您不要难过,我们都是您的孩子。他的心,一点点重新长出诗的绿意。

    2006年,中央教科所实施语文学科“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他负责一个子课题《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他认为古诗文不是泛泛的传统文化,它有独特的感发力量,能点化人格,培养审美情趣。经过4年反复摸索,他总结出“导入、诵读、感悟、延伸”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模式,被广泛推介,他也被评为“优秀课题组长”。

    他还倡导跳出书本的“大语文”教学,带孩子们去屈子祠诵诗,指导他们找家人亲友收集整理乡土风俗,自己也常和同事骑自行车去收集民间故事传说。读了他编写的《端午文化与地方风物志》,家长们竖起大拇指:这事做得好。再不记下来,没人记得啦。

    种子播撒下去,就会有收获。

    当年,一位叫朱俊峰的孩子非常喜欢古诗文诵读,下课后就跟在他身后转悠。现在,他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成了一名公务员,至今还保持着诵读古诗文的习惯:“潘老师还讲过‘芝麻豆子姜盐茶’的传说,介绍过屈子祠的碑林和屈原的《楚辞》。现在,当我在广东泡一碗茶,读一遍《离骚》时,能慢慢感受到家乡文化的厚重与底蕴。”

    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这样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一辈子受用。

    在学生心目中,潘老师就是传统文化与美德的化身。

    论忠,他明年就要退休了,可现在还当毕业班的班主任,每天6点到校,一点不马虎;论孝,他和妻子数年来精心护理患有老年痴呆又中风偏瘫的母亲,是远近闻名的的大孝子;论才,他能书能画能赋诗作对,已发表诗词100多首……

    新塘中心小学校长周爱军说起潘老师,湿了眼睛:“我家里太穷,好几次辍学,每次都是潘老师把我拉回课堂。像我一样受过潘老师恩惠的学生很多。新塘位于汨罗最偏远的西边,因为潘老师在这里,很多人愿意回来当老师。在老师身边,心静、心安。” 新塘中学校长余安春,也是潘老师的学生,他一下子数出全校有10位老师,都是潘老师的学生,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潘岳中的小庭院里种满了栀子花。他自称“栀园主人”,常咏花明志:“素艳存高洁,无声待锦篇”。扎根乡村传递中国文化薪火的默默者,最美,正在素艳的高洁,无声的锦篇之中。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