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 “驻村第一书记”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
  • “驻村第一书记”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

    时间:2019-01-10 17:38:30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作者:

    “现在好了,再也不用数九寒天大早晨出门提水了,24小时都有自来水,想几点提水就几点提。”繁峙县金山铺乡北河会村的残疾老人孙成才看着哗哗流淌的自来水发出这样的感叹。

    40年前,孙成才在一次生产中把右手4个指头切掉了,前些年他唯一的女儿又外嫁,一到冬天,他最发愁的就是如何提水入户,因为北河会村多年来只在早晨6点到7点供水一个小时。冬天冷,一只手的他无法边拿手电筒边提水,此前还因为早晨提水摔过一次,在床上躺了3天才可以正常下地。2018年11月1日,村里的蓄水池终于如期竣工,北河会村每天只能供水一个小时也成为了历史,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水。

    2017年6月16日,省人民医院选派党委宣传部干事王继侠作为第一书记到金山铺乡北河会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村不仅修建了连接省道的水泥路,修建了蓄水池,发展了800亩水地,还初步形成了以西瓜产业为主产业,小杂粮、村级电站相辅相成的产业结构,并已实现了整村脱贫。

    王继侠到村里后,经过3个多月的摸底了解到村民的真实意愿。其实,村民就是想“出行能近一点,种地水多一点,吃水方便一点,村子漂亮一点”。在与村两委商议后,决定修一条路连通省道;建一个蓄水池,解决群众吃水难;配套4口机井,完善水利灌溉设施;设一个图书馆,让村中响起读书声;建一个文化广场,让群众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栽两行树,改几处残垣断壁,画基础文化墙,使村子更漂亮;再把村委会修缮一下,换一下村子里的精气神。

    在村干部眼中,对于贫困村,对于仅履职两年的驻村第一书记王继侠来说,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所有的工程加起来要一百多万元。但是王继侠心里知道,国家在扶贫领域投入越来越大,只有跑得勤,干活细,敢负责,才能办成事。

    北河会南部的砂石路是群众去108国道、县乡政府的重要通道,全长850米。之前每逢下雨泥泞不堪,晴天又尘土飞扬。修缮此路是全村盼望已久的事,王继侠带着村两委干部多次向县交通局申请。最后由县交通局专门划拨经费20余万元修缮此路,于2017年10月动工,11月完工,从此北河会村告别了不通省道的历史。

    北河会村自来水,多年来只供应早晨一个小时,群众用水缸、水桶等储存生活用水,村中多7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不仅用水极不方便,冬天还会出现摔伤的事故。经过与县水利局和省人民医院申请,利用省人民医院帮扶的4万元资金,另向水利局争取到16万元资金,建设了一个容量100吨的蓄水池,足够全村人3天的用水量,实现了24小时供水。

    北河会村共有土地3000亩,原有4眼机井,由于年久失修,均无法正常使用。在大旱之年,这3000亩土地均面临歉收甚至绝收的境地。2018年,利用省人民医院、国际交流中心等帮扶单位的7.5万元帮扶资金和水利局价值4万元的水管,将4口机井全部配套。仅此一项即可使全村一年产值增加22万余元。另外,还利用省人民医院帮扶资金6万元,对村委会进行修缮,建设村图书文化室。向乡政府与住建局申请28万元,建成了占地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占地2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种植了980棵道旁柳树,对主干道两侧3处残垣断壁进行了改造,建设了7处文化墙。

    “其实,我能有多大本事,主要还是政府和帮扶单位投钱,多跑这些单位,国家现在对扶贫领域投资特别多,我只要做好执行者,把钱看好了、用好了,敢负责,才能办成事。”王继侠感叹道。对于村里的事业,他还有一些遗憾,觉得村里的水利设施还是太薄弱,想在来年加强水利建设。“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一定要有理想主义情怀,才能在艰苦环境中不气馁。在办事过程中,自己更要敢负责,敢担当,只有这样才能办成实事。”王继侠说。

    刘永杰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