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高位截瘫却“站”着读书 轮椅女孩把生活过成一首诗
  • 高位截瘫却“站”着读书 轮椅女孩把生活过成一首诗

    时间:2018-03-30 16:02:22  来源:  作者:

    刘秀娟一边康复训练一边看书。

    3月25日清晨,巴中市平昌县镇龙镇万家村的“秀娟爱心书屋”比平时更闹热,因为是星期天,这儿的藏书又丰富,村里的小学生,甚至镇上的高中生都来这儿看书。

    书屋的主人刘秀娟,3月11日刚过完32岁生日,今年,是她在轮椅上度过的第11个年头。

    孩子们在静静看书,刘秀娟也没闲着:她将轮椅停好,两手先后抓住康复器械的两只扶手,然后缓慢起身,稍稍稳住身子后,再伸出双手紧握头顶上方那根横杆。眼前50厘米远的书架上,放着一本已看过一半的哲学书籍,间隔几分钟,她会腾出右手翻书页或作笔记。

    以这样的姿态读书,刘秀娟已坚持了3年。扛着农具从门前路过的村民、飞驰而过的摩的司机,也从最初的惊讶到如今的习以为常。

    刘秀娟的校园生活只有六年(四年小学、两年初中),但她已有数十篇诗歌与随笔见诸报端。在互联网世界里,那些涅重生的人生感悟和温暖而不失激情的文字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刘秀娟如今很忙,除了读书写作,她还要照顾爱心书屋和小卖部,为村民义务理发,她还计划开一家网店,把大山里的特色农产品卖出去。

      1折翅

    万家村是一个距离平昌县城90余公里的偏僻村庄,当年村里未通公路时,到镇上要走一个多小时。

    儿时的小秀娟爱唱爱跳,每天和伙伴们一路奔跑着上学放学。11岁那年,久雨后的一天,小秀娟背着背篓上山割草,脚下一滑侧着身子倒地,肋部硌在一块石头上。钻心的疼痛之后,嘴角流出了淡淡的血丝,母亲吓坏了,找村医开了一些跌打损伤的药。

    那块不起眼的小石头,竟是潜伏在刘秀娟生命之河中的巨大暗礁。

    读完四年级,小秀娟辍学帮母亲干农活,到县城做过家政,一年后又随亲戚到山西打小工,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一年下来,她带回家2000多元钱。

    两年的打工生涯,让小秀娟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第二年她重返学校,直接入读初一。她不敢懈怠拼命学习,考试排名一直稳居前十。

    那些年,小秀娟总感觉右侧背部隐隐作痛。初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结束时,她痛得直不起身子,被两名同学搀扶着走出教室。父母带她先后去镇卫生院和县城一家医院,均被诊断为结石,吃药不见好转,后来,就彻底躺在床上动弹不得。

    为彻底查明病情,母亲借了500元钱,带着小秀娟再到平昌县城。CT检查显示:骨裂,因时间长引发脊髓发炎化脓,病根正是六年前的那次摔倒埋下的。8个小时手术后,医生遗憾地告诉秀娟的父母,孩子的未来可能要与轮椅为伴了。父母不甘心,又带她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生判定,已无法再通过手术恢复。“孩子,都是妈妈的错!”母亲抱着她泪如雨下。

    手术那一年,刘秀娟17岁,她的青春被束缚在老屋里那张床上。

    每天早晨,母亲安顿好她之后就出门,房前鲜有人经过,她只能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望着昏暗的屋顶,从嚎啕大哭到无声啜泣。哭累了,想翻个身,双腿却不听使唤,时间久了,髋关节和臀部都生了褥疮。

    稍有空闲时,身体单薄的母亲会背她去院内透透风,每天夜里,母亲都要好几次起床,翻动她的身子,背她上厕所。

    看着体重不到90斤的母亲终日操劳,秀娟经常问自己:“这样的日子何时是尽头,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2复活

    2006年夏天的一个雨夜,母亲背她上厕所,脚下打滑,两人同时倒地。就在母亲后脑勺将要着地的一刹那,秀娟本能地伸出手去护住了母亲。也就在那一刻,秀娟感觉死去的心复活了,“为了母亲,为了家人,我不能再这样消极下去”。

    为了让女儿重新站起来,母亲想出了一个土办法。她劈了很多小木片,每块小木片都用纱布细心裹缠,然后把木片绑在女儿的膝关节和髋关节部位。做完这一切,再用绳子把女儿的身子绑在柱子上,每天一绑就是好几个小时;后来,母亲又用上了新招,她在秀娟头顶上方,由低到高设置三根横杆,开始,秀娟抓住最低的那一根,往后,难度逐渐增加,开始试着抓第二、第三根横2复活杆,克服了肌肉萎缩,身体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2007年,秀娟告别了那张躺了三年、令她无比生厌和恐惧的床,镇龙中学一位老师送给她一部轮椅。她的活动范围扩大到院坝,双手也可以派上用场了:洗脸梳头、穿衣穿鞋、煮饭扫地……远的地方够不着,就用火钳,那是她的“加长臂”,院子的一角已经有一棵杏树和桃树,她又种上了两棵樱花树。

    年复一年的康复训练,秀娟的右腿慢慢恢复了知觉,可以感知冷暖。2012年,家人带她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查,医生发现了可喜的变化:脊柱内侧长出了一根细如发丝的脊髓神经。遗憾的是,要想恢复行走已不太可能了。

    3心翼

    双腿寸步难行,蛰伏在内心的愿望――读书,却愈来愈强烈。

    卧病在床的几年间,秀娟读完了家中仅存初中教科书,她托父母到村上、镇上借书,都空手而归。2014年,她给在外地工作的哥哥写了一封长达7页的信,央求他能给自己寄些书来。

    妹妹的来信让哥哥辛酸又愧疚,他花了200多块钱,给妹妹寄来了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和医学书籍。

    这些书籍对于只上过六年学的刘秀娟而言,难度可想而知。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词语,她借助汉语大辞典,标注拼音注明字义,借助《辞海》,她啃下了一本本古典名著;她喜欢思考,那些中外哲学名著给了她新的人生感悟。

    春节到了,父母照旧要为她添置新衣。秀娟说,衣服破了可以缝补,衣服不用买了,就买些书回来吧。母亲笑着问她:“书能当饭吃吗?”她笑答:“是的”。

    沉迷在书本里,秀娟时常忘记了康复训练。母女俩想出了二者兼顾的好方法:用木头作一个可以放书的简易支架,她在紧握横杆锻炼时,可以翻看眼前的书籍。

    又是一年春来到,当年种植的樱花树开始绽放,小院坝内暗香浮动。坐在树下,花瓣缓缓飘落在书页之间,诗情在胸中悠然而生。姹紫嫣红中,秀娟最钟情桃花的热情和热烈,她写道:“曾想像杏花淡月也曾想像梨花皎洁可我生来便是桃花嫣红总是冷淡不了内心热情于是我在每一朵注满心血”。

    “蓦然想起十四岁那年植下的那几颗水杉今年又会向天空靠近一点点我知道没有一棵树可以真的抵达可亿万年的梦想和信念不懈不灭。”脚步无法抵达,固然令人惆怅,但梦想不灭,遇到合适的土壤,它会从一粒种子成长为无限接近天空的树。

    常年卧病在床,风过林梢的声音曾那么单调,如今,她喜欢听风,“风在树林里、路上、屋子里欢呼雀跃”,当年那个在田野上像风一般奔跑的小女孩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每每有了灵感,秀娟总是第一时间记录下来。2015年底,她拥有了第一部手机,那是在外打工的弟弟送的。从此,她从简陋的书斋步入了互联网世界。

    秀娟的网名叫“心翼”。她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座山用脚无法攀登有一个地方用脚无法抵达得用心而且心里要有阴暗和风雨都无法熄灭的光明。”自己的身子虽不能飞了,但心灵可以抵达任何想要达到的地方,而知识和书籍,就是那双隐形的双翼。

    4下半场

    2017年5月,家人把紧邻公路的那排养蚕房重新加固、打扫干净,秀娟告别光线昏暗的老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房间。室内陈设简单,一张白色塑料膜代替了窗玻璃。她请木匠靠墙做了一排书架,孔孟老庄、《黄帝内经》、《史记》、《资治通鉴》、《浮士德》、《忏悔录》、《尼采全集》、《杨绛散文》……哲学、历史、文学、医学、心理学等各类书籍一应俱全,总数大约600多本,其中既有自己省吃俭用买的,还有老师和朋友赠送的,当地图书馆也捐赠了200本。

    “我知道在山里借书有多难,所以就想开办一家书屋,大人小孩都可免费借阅。”秀娟说。爱心书屋挂牌后,她还在网上呼吁更多朋友加入捐书队伍。

    对于未来,秀娟以自嘲而又坦然的口吻写道:“三十二度春秋,已然人生半场,下半场就定格为坐姿吧,以坐着的姿态把百分之九十九的沉重加百分之一的希望转化为百分之一的沉重加九十九的希望”。

    轮椅上的秀娟正努力朝这个目标进发。2017年9月,父母卖掉了家里唯一值钱的大黄牛,为她开了一家平价便利店,村民们不出村子,就能买到和镇上价格一样的日用品,时间和车费都省了下来。虽然小店每个月仅有300多元的纯收入,秀娟却干得很开心。她还自学了理发技术,免费为村里的留守老人理发。

    如今,秀娟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技能。2016年她开始自学电脑,她说等快递下乡的时候,要申请加入电商平台,把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卖到更加广阔的市场。

    被浓浓的亲情和友情包围着,这个生于春天的女孩,脸上终日洋溢着春风般的笑容。她渴望爱情,希望早日遇上那个对的人,她的要求很简单,对方朴实、勤劳、孝顺,和她一样热爱生活,两人携手“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谢颖摄影报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