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致敬四川科技人物】刘清友:用科技成果诠释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 【致敬四川科技人物】刘清友:用科技成果诠释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时间:2017-06-07 21:46:48  来源:  作者:

      开栏的话:

      5月27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党代会报告在回顾砥砺奋进拼搏实干五年历程时提到,经过五年不懈努力,全省呈现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积极培育高端现代产业,集中培育航空与燃机、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现代金融、旅游、石墨烯等一批重点产业,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发展的“一号工程”,列出9张清单全力推进落实,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1.6万亿元、增长128%,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提高6个百分点。

      报告在展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宏伟蓝图时明确,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动力转换接续、发展提质升级的新格局。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四川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把创新驱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科技创新带动理论、产业、管理、体制机制和文化等全面创新,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报告还专门指出,激发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高端发展上不断取得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好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用好创新人才“第一资源”,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导向,营造更具激励性和吸引力的制度环境,大力实施招才引智计划,把四川建设成为海内外高端人才汇聚高地、各类人才价值实现高地,让一切创新创造源泉迸发涌流,为转型发展打造强劲引擎、注入澎湃动力,推动我省经济加快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即日起,四川新闻网将推出系列人物专访报道【致敬四川科技人物】,聚焦我省科技创新领域高端人才,以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感召更多海内外精英来川施展抱负、实现梦想,也引领和激励更多正在成为“大咖”的路上努力的年轻人,不要停止奋斗的脚步,用智慧和汗水拼出你们的燃情岁月!

    西华大学校长刘清友参研的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致敬四川科技人物】刘清友:用科技成果诠释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7日讯(记者 陈淋)5月27日,在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上,西华大学校长刘清友教授荣获了一份沉甸甸的科技大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该奖项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的科技奖项,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

      “先设立科技工作者之日,后又批准设立‘全国创新争先奖’,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作为我国石油钻头及钻采装备领域的知名专家,刘清友参与研究的项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等多个重量级奖项,但这一次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对他来说意义尤为重大。“它将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刘清友说,能获得这个奖项,对科技工作者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一线科研工作的认可,也让我们对未来的科研工作有了更大的责任和担当。”

      实际上,在过去2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刘清友和他的团队一直用实际行动,用一个个载入史册的科技成果,诠释着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刘清友校长。

      “要把科研当事业来做,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无捷径可走”

      “要把科研工作作为一个事业来做,要有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更要严谨、务实、勤奋、踏实。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从走上科研之路起,刘清友就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时间回到1994年,刘清友考入西南石油大学石油机械专业,开始攻读博士学位。那个时候我国深井石油开采所需的钻头大多是“美国造”。在西南石油大学校史馆中,收藏着一只美国休斯公司生产的牙轮钻头――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卡特总统送给小平的礼物,将它带回中国(后赠送给西南石油大学),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引进来”的标志之一。

      “钻头不到,油气不冒。油气开采的第一步就是钻井,钻井的核心技术就在钻头上。钻头性能直接影响油气开采成本和效率。”刘清友说,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从美国全套引进牙轮钻头和金刚石钻头制造技术,但不转让设计技术,石油钻头几乎被美国公司垄断。因此,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决定成立我国第一个钻头研究室,依靠自己人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掌握钻头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立志研发国产“钻头”。1994年开始博士学习后,刘清友便进入由中国牙轮钻头研究奠基人――马德坤教授领衔创建的西南石油大学钻头实验室内从事相关课题研究。

      在他攻读博士的第二年,美国Smithtools公司提出如何进一步提高深井钻头转速和寿命,实现深井提速,降低钻井成本。刘清友以此为博士研究课题,开始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当时计算机已经进入我们的研究领域,在马德坤教授指导下,我们确定走计算机仿真的路子。就是按照钻头与钻柱和岩石互相作用的力学关系,建立全新的钻头与岩石互作用模型,开发计算机仿真软件,开展钻头破岩机理仿真研究。”刘清友说,然而,当时实验室条件有限,仅有几台台式电脑,且电脑处理速度很慢,在利用电脑编写涉及仿真实验程序时,他在实验室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熬更守夜更是常事。在读博期间,为了这个研究,我有两个春节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刘清友回忆起那段艰难的科研时光时说到,最难熬的还是冬天,冷冰冰的实验室里,没有空调,敲打着电脑键盘,他的双手冻得通红。

      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是以委托科研的方式,实际上在1998年,由西南石油大学钻头实验室交给Smith公司的仿真程序,是我国转让的第一个钻头技术,后来经Smith公司继续完善,现已发展成号称世界第一的钻头仿真设计软件,名为“IDEAS”。后来,刘清友在钻头研究中越走越深,他率先建立了钻头―钻柱―岩石系统动力学模型和钻头动态设计分析方法,成功研制出100余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牙轮钻头和深部难钻地层个性化钻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钻头技术进步,在四川、新疆、渤海等10多个油田推广应用,该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实际上,从1992年在成都石油机械厂接触钻头开始,刘清友便锁定了石油钻头、钻柱力学、管柱力学研究方向,在这一领域潜心研究20多年,最终成为我国石油机械领域学科带头人之一。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刘清友登上“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

      “搞科研不能只看眼前,更看重这个项目承载的意义”

      20多年的科研经历,让刘清友清楚地认识到机遇的重要性。这个机遇,则是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搞科研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我的目标是做事情。相较于其当前所产生的经济收益,我更看重这个项目承载的长远意义。”刘清友说。

      近年来,世界海洋油气开发的战略重点逐渐转向深海。在国外深水钻井能力已经达到3000米水深的开采技术,我国却只能达到500米。因此,打造中国自己的“超深水钻井技术”,迫在眉睫!在这个背景下,刘清友便带着他的团队参与到“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科研工作中去。

      深水钻井与陆上钻井的最大差别就是要通过隔水管建立钻井平台与海底井口的通道,因此,深水隔水管是开采深水油气钻井安全的关键因素。刘清友及其团队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发现,隔水管最大变形一定是发生在平台到海底三分之一的位置,且隔水管上下两端拉力与钻井液的密度和排量密切相关。

      2010年,刘清友率团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深水钻井隔水管力学性能实验测试装置”,编制了深水钻井隔水管设计手册,制定了深海钻井安全操作准则,进一步指导了“海洋石油981”的安全钻井,确保了我国深水钻井的安全可靠。实际上,这个实验测试装置,刘清友和他的科研团队是在没有太多可参考的文献资料的情况下,自己摸索研发出来的。“前后花了近4个月时间,进行了1000多种交叉实验。”刘清友说。从无到有,刘清友和他的团队硬是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诠释了科学的真谛。

      2014年,“海洋石油981”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作为该项目研发参与者之一,刘清友及其团队在隔水管系统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发现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整个钻井平台系统中的一项核心创新成果。作为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最大钻井深度达万米,最大作业水深达3000米,可抵御200年一遇的台风,打破了西方公司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是中国走向“海洋强国”的重要一步。“在组织团队从事科研的同时,我更希望能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为未来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发掘出一份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清友曾这样表示。在科研路上,刘清友和他的团队多次获奖数。

      总结这么多年的科研工作,他认为做好科研需具备5个要素,即确定一个好的研究方向,组建一个好的研究团队,要有必要的基础条件,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持之以恒的坚持。“具备这几点要素,就能在科研路上结出果实。”刘清友分享到。在科研工作中,他更愿意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我们团队现在在做的研究方向,都是国内甚至世界最前沿的。比如我们早在10年前,就已开始研发井下机器人,它也会是未来油气开采的技术方向。近几年正在开展的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资源开发装备,也是为了国家级世界研发的热点问题。

      “新形势下,科技工作者更应有担当精神”

      如今,刘清友不仅是一位科技工作者,还是省属综合性高校西华大学的校长。一手是高校管理,一手是科研攻关,他如何扮演好教育科技工作者这一角色?在接受采访时,他谈到,“在科研上,我带领的科研团队早已发展成熟,我们有着稳定的研究方向,团队内各个学科人才融合在一起,相互协作,并不会让人太操心。所以现在,我把主要精力用到学校的管理上,更多地思考学校的发展,要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和全校师生的期盼。平时会挪出晚上和周末的空余时间处理科研问题。”

      四川省十一次党代会刚刚胜利闭幕,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动力转换接续、发展提质升级的新格局。特别是要激发科技创新“第一动力”,用好创新人才“第一资源”。“这些报告内容也让我们教育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刘清友说,搞科研要抢抓机遇,而四川未来的发展规划也为我们带来很多机遇。作为科技工作者,也一定要抢抓机遇,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一份科技力量。在新形势下,科技工作者更应有担当精神。

      他接着谈到,作为高校管理者,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大力推进校地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服好务。刘清友介绍,今年,西华大学与省国防科工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共建四川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将探索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共同为四川省军民融合做出更大的贡献。此外,为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西华大学今年还成立了大健康管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和知识产权学院,增强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能力。学校与宜宾、巴中、泸州等地方政府和攀钢集团、同济堂集团等50余家大型企业签署合作协议,西华大学宜宾研究院、天府大健康科技城等多个项目落地,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合作的层次水平都得到提升。

      (图片由西华大学提供)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