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达川百岁老人为家乡乌梅“代言” 贤文化助力特色产业脱贫攻坚
  • 达川百岁老人为家乡乌梅“代言” 贤文化助力特色产业脱贫攻坚

    时间:2017-06-20 20:51:56  来源:  作者:

    达川区乌梅节活动现场

      四川新闻网达州6月20日讯(杨辉 记者 余开洋 ) “酒香传家!煮酒咯!” 6月20日,随着“乌梅仙子”一声呐喊,煮酒开始了,直径2米的大锅装满了2吨乌梅酒,乌梅山广场顿时酒香四溢。6月20日,达州市达川区首届乌梅旅游文化节在百节镇乌梅山广场举行,在当地脱贫攻坚战中表现突出的十位“实干家”,被评选为十佳乡贤。

      每年五、六月份,是达川乌梅采摘的季节,今年也迎来了小丰收。当地为复兴乌梅产业,深挖乌梅历史文化,提升乌梅经济价值和文化附加值,举办了首届乌梅旅游文化节,把这一特色产业推向世界。近几年,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为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复兴当地特色乌梅产业,用一片乌梅富了一方百姓,同时大力发扬乡贤文化,助力特色乌梅产业脱贫攻坚。

    煮乌梅酒

      百岁老人为家乡乌梅代言

      “我泡了一辈子乌梅酒,也喝了一辈子乌梅酒”,101岁的达川老人庞毅甫笑着说,兴盛时期,达川家家户户都种乌梅,乌梅酒也成为各户人家的必备酒。

      据《本草纲目》记载,梅“有下气、安心、止咳止嗽、止痛止伤寒烦热,止冷热痢疾之功效”。口感虽酸,但属碱性食物,常喝乌梅酒,也有助于维持碱性体质。因此,乌梅酒在当地也被称为“长寿酒”。据达川区民政局统计,达川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有近3万人,百岁老人有16人。

      “不起眼”的乌梅 正改变当地人的生活

      “一百年我只爱一个人,她的名字叫‘乌梅’。” 十佳乡贤之一、四川宜华酒业董事长魏大旭表达出对乌梅产业的坚定信念。魏大旭出生于乌梅山下,果香浓郁的乌梅酒香贯穿了他整个少年时代。2004年,魏大旭结束走南闯北生活回到家乡,发现有些村民在砍乌梅树。经了解得知,由于当时假冒伪劣乌梅酒横行市场,导致乌梅行情衰落没人收购,村民看不到希望。

      “乌梅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更有千年种植历史,可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魏大旭想,不如发展乌梅产业,也正好可以填补市场空白。第二年大年初一,他跑到山上有着600年历史的乌梅树下发誓发展乌梅。当年他就给农民承诺,收乌梅鲜果,六毛钱一斤。第一年就收购了200吨,深加工成乌梅酒,一下子就被当地餐馆抢光了,农民们也间接尝到了甜头。

      一颗“不起眼”的乌梅,正在改变当地人的生活。陈家乡大田坝村支书徐德明,带领全村种植乌梅脱贫攻坚,也成为当地英雄。

      2013年,为将村民拉出“贫困”深渊,在村民对乌梅前景不明朗而不愿种植时,他带着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劝说,并承诺种了保证能卖到钱。家里没有劳动力的,村委组织人帮他种;村民不懂种植技术,村委专家来开班上课,甚至下到田头手把手教。如今,大田坝村已经发展乌梅1300多亩,乌梅产量连年增加,农民持续增收。

      目前,大田坝村里有贫困户100户共333人。村民在2013年开始种乌梅,预计明年,全村乌梅销售量达500吨,“大田坝村也将实现脱贫。”村支书徐德明肯定地说。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达川乌梅园

      避免同质竞争复兴产业

      近年来,全国各地农产品滞销的新闻层出不穷。“我们就是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导致滞销,乌梅是药食同源产品,在国家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大背景下,比起一般农产品用途更广。”达川区林业局副局长谢朝军说。

      乌梅山所在地蔡家坡村,梅林虽成片,但此前村民“各自为政”,管理粗放,正如“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所言。2011年,七联乌梅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农民土地入股,对5000亩梅林统一管理、经营、采摘销售,效益大增。

      为调动农户积极性,蔡家坡村创新“包产到户”形式,每户参考劳动力多寡,负责管理30-60亩不等。每年采摘时节,每户对自家管理的梅林采摘,每人每天最多可收400斤。每斤提成一毛钱,作为合作社的日常开支,其他全归农户所有。

      如今乌梅市场走俏,普遍卖到1.5元/斤。村支书蔡炳权告诉记者,因为乌梅,蔡家坡村不用戴“贫困”帽子,即使小年,农民年收入也上万,比以前翻了两翻,每逢乌梅丰收大年,甚至翻三翻。

      效益在前,扩大种植随后。在当地政府帮助下,2012年,乌梅苗种进了黄庭乡连心村。连心村地处偏僻,到达川城区两三个小时。连心村党支部书记黄勇说,连心村曾是黄庭乡唯一一个贫困村,因为乌梅,已于2016年脱贫。

      “按照当时的脱贫标准,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280元/年。种植乌梅后,每人每年增收五、六千元,光这一项就满足脱贫了。”今年53岁村民刘永平不仅摘掉“贫困户”帽子,还在市区帮儿子买了90平方米婚房。

    乌梅花开

      贤文化助力脱贫攻坚

      乌梅产业复兴起来后,如何走的更远更长久,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达川区融入了自己的元素――乡贤文化。通过乡贤对产品进行代言,深入研究和实践乡贤文化与农产品融合的模式,激活沉睡的资源,践行中央提出的生态经济建设,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据介绍, 近年来达川区狠抓特色产业品牌化经营,并探索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大户+基地”等多种生产模式,成为脱贫攻坚的抓手。达川乌梅和米城大米、安仁柚、双椒(山胡椒和青花椒)、达川柑橘,已成为达川特色农产品五朵金花,声名远播。

      目前,达川区已发展乌梅10万亩,实现产值1.8亿元。达川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012年的181366人减少到2016年的50576人,特色产业扶贫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达州市委常委、达川区委书记许国斌表示,达川区试点乡贤文化+特色产业组合拳将从达川乌梅开始,让乡贤文化助力特色产业脱贫攻坚。“乡贤是最了解农产品、也是对农产品感情最深的人,用乡贤代言农产品,能够更好解决市场对产品的信任度以及市场对产品的溯源。同时发展乡贤文化,以文化树人,涵养文明乡风,营造良好的乡村秩序。”许国斌说。(图由达川区委宣传部提供)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