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 玉溪市“三湖”保护治理工作纪实
  • 玉溪市“三湖”保护治理工作纪实

    时间:2019-07-10 19:33:02  来源:  作者:

    原标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玉溪市“三湖”保护治理工作纪实

    清澈明亮的抚仙湖 记者 曾永洪 摄

    目前,抚仙湖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星云湖水质持续改善,杞麓湖水质脱劣向好。长期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保护第一、治理为要、科学规划、绿色发展”的思路,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把“三湖”保护治理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坚决打好“三湖”保护治理攻坚战。

    坚持生态思维,共抓大保护

    “抚仙湖流域的所有规划都要坚决贯彻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按照‘保护第一、治理为要、科学规划、绿色发展’的思路,落实好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要求,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切与保护抚仙湖Ⅰ类水质有冲突的事项必须坚决让路、坚决清除。”在今年6月12日召开的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在审议抚仙湖周边项目开发时,市委书记罗应光斩钉截铁地说。

    近年来,我市坚定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以湖泊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规划硬指标形成空间管控的硬约束,坚持规划引领、严格空间管控,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整合抚仙湖径流区15个专项规划,完成《抚仙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抓紧《抚仙湖流域控制性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星云湖、杞麓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所有的保护开发项目均以规划作为引领。

    严守生态红线、降低开发强度。我市划定流域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执行“三线一单”,严把“三湖”项目审查关,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全面实施“停审停批停建”,抚仙湖径流区开发项目从25个减少到18个,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从10.2万亩减少到3.5万亩,实供建设用地1.32万亩,开发利用强度大幅降低。

    铁腕“关停拆退”、加快“人退水进”。我市以各级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持续开展保卫抚仙湖雷霆行动,22家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全部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关闭餐饮住宿服务经营户153户,关闭砂石料场、砖厂等37个,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和养殖户557户,全湖禁止游泳,一次性启动沿湖2.8万人生态移民搬迁。加快实施星云湖水质达标三年行动计划,科学推进脱劣应急措施,加快实施“四退三还”。全面推进杞麓湖“四治一网”,杞麓湖环湖截污治污工程建设加快推进,28户地条钢企业、7座小水泥窑及34户小造纸厂全部关停,54户企业全部搬迁。

    坚持系统思维,实施综合治理

    在“三湖”保护治理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系统思维,把“治理为要”作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三湖”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整体保护,着力打造“环湖生态圈”。

    从横向上看,我市将星云湖作为抚仙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维持“两湖”水生态健康与平衡,统筹推进抚仙湖、星云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程46个项目建设。

    从纵向上看,我市坚持面源点源共治、源头末端并举、工程管理措施同施,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着力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深入实施“六城同创”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快湿地、缓冲带、湖滨带建设,在源头上控污、在中端上截污、在末端上清污,系统推进“三湖”保护治理。

    以实施山林长制为抓手,我市一次性启动15.17万亩“森林抚仙湖”植树造林工程,全面推进星云湖、杞麓湖生态修复,着力提高流域森林覆盖率和水涵养能力。同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建设调水工程,科学合理实施补水。

    既要有绿水青山,也要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为此,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三湖”流域产业经济带建设,通过产业转型、结构升级,推动流域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在一产上,我市启动抚仙湖绿色生态经济区创建工作,对坝区常年种植蔬菜、重度污染区6.35万亩耕地全部实施休耕轮作,发展生态绿色农业,打造绿色食品牌;在二产上,我市着力转变高污染高耗能发展方式,大力整顿“散乱污”企业,严禁有污染的企业进入湖泊径流区,抚仙湖径流区工矿企业全部退出;在三产上,围绕把澄江打造成为“国际旅游城市、国际健康养生城市、国际会议中心城市”三个发展定位,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着力打造“世界深蓝湖区、地球生命起源、古滇文化印迹”三张名片,提升抚仙湖品牌影响力,辐射带动星云湖、杞麓湖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同时,加大就业扶持,始终把生态移民、耕地流转和餐饮住宿、畜禽养殖关闭和搬迁后群众的生计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产业促创业,以政策促就业,加大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力度,推动群众转型就业。

    坚持机制创新,铁腕治湖管湖

    我市坚持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三湖”管理体制,着力构建运转顺畅、执行高效、保障有力的运行机制,依法治湖,铁腕管湖。将水资源保护治理的领导决策职责统一交由市河(湖)长制领导小组行使,把河(湖)长制纳入全市“七位一体”责任制,形成了“6+4”制度体系,推动河(湖)长制工作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市抚仙湖管理局统一管理“三湖”,在“三湖”设立4个综合执法大队;以委托方式将抚仙湖径流区交由澄江县统一管理,抚仙湖由3县(区)“各管一段”变为集中管理,“三湖”统管统治统保护管理新格局初步形成。

    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将沿湖3县(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跨界河流生态补偿试点取得成效。成立市抚仙湖保护开发投资公司,有效整合撬动资金59.4亿元投入湖泊保护治理。

    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大幅度降低沿湖3县(区)GDP考核权重。同时,通过实施“高原湖泊卫士”行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争当“五个先锋”,打造云南“最美党建”,着力营造全面参与治污护湖的良好氛围。

    完善法律法规,对湖泊进行严格监管。《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修改完成,《云南省杞麓湖保护条例》自2019年3月1日起施行,《云南省星云湖保护条例(修订稿)》已上报省人大常委会。同时,建立流域水环境状况分析制度、水质状况评价通报考核制度和项目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健全抚管和公安联合联动执法等五项制度,推进执法力量下沉,始终保持环境执法“零容忍”态势。今年以来,我市共查处抚仙湖各类环境违法案件16起,查处5户环境违法企业,并以动真碰硬的态度严格执法、监管和整改,从严从实落实“三湖”保护责任。

    “虽然‘三湖’保护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形势依然严峻。”市委书记罗应光指出,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各项决策部署,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行动、更加铁腕的举措,深入推进保卫抚仙湖雷霆行动,全面启动保卫星云湖、杞麓湖雷霆行动,着力提升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坚决打好打赢新时代“三湖”保护治理攻坚战。(记者 白诚颖)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