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 美丽滴西双版纳,25年后有了全新的上海故事
  • 美丽滴西双版纳,25年后有了全新的上海故事

    时间:2019-10-24 19:09:20  来源:  作者:

    原标题:美丽滴西双版纳,25年后有了全新的上海故事

    25年前,电视剧《孽债》曾风靡上海滩。美丽的西双版纳和繁华的上海,虽相隔近3000公里,却承载着一段家喻户晓的“知青”情。

    今日(10月17日)是第六个国家扶贫日。这段珍贵的情谊又在另一个舞台上延续着。三年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上海市松江区与云南西双版纳州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

    勐海,傣语意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这个西双版纳州曾经的“贫困县”,在两地勇敢的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去年已成功“摘帽”脱贫。

    脱贫不脱责任,如今在勐海的教育、医疗等领域,以及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依然活跃着无数来自上海的干部群众。

    近日,东方网·纵相新闻通过实地走访有着“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美誉的勐海县,记录当地扶贫攻坚战中的上海元素。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东方网·纵相新闻图

    一碗松江米:“10米外都能闻到饭香”

    稻谷香里说丰年,欢声笑语庆开镰。

    今年7月,勐海县勐遮坝区的水稻田里,60亩“松江大米”抽出了沉甸甸的稻穗,收割机翻滚起片片稻浪。“松江大米”在西双版纳的土地上成功实现了大丰收!

    勐遮镇水稻田种植的“松江大米” 勐海县供图

    去年5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松江大米”承载着扶贫使命,来到勐海县。

    “短短1年时间里,松江区农委的领导和专家,不远万里来了不下4次。”勐海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他们每次都是身体力行,不厌其烦,倾囊相授。”

    据介绍,1年来,松江区多次组织专家,前往田间为当地农民讲解松江大米在育苗、栽植、三叶期、开花期等不同生长阶段的种植技术要点,同时考察松江大米不同阶段的成长情况。

    勐遮水稻田种植“松江大米”的展示板勐海县供图

    最终,松江大米不辱使命,“西双版纳版”松江大米亩产量高达700多公斤,远超550公斤的目标产量,比起亩产600多公斤的当地水稻同样高出不少。

    栽种着松江大米的绿色田园,如今已然成为了希望的田野。“松江大米的亩产量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一亩可以多收2200多元钱!”勐遮镇曼吕村村民岩龙派表示,“松江大米的质量也很高,煮出来的饭味道真香,10米外都能闻到!”

    未来,上海百姓或许也能从这次试验中获益。由于勐海县早稻的上市时间为6月份,而松江大米在上海一般在10月上市。这意味着,如果规模扩大,不久的将来,上海市民可以提前吃到独特的新米。

    在勐海大丰收的松江大米采访对象供图

    “如果只是解决眼下的粮食问题,我们大可以从松江直接运更多的大米来。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扶贫。”松江援滇干部、勐海县扶贫办副主任李延志表示,松江大米的“职责”是联系两地农业的交流。从长远来看,更是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我们的目的是让农户懂得科学种植,学会管理。从而将技术传播给更多的人,带动更多贫困户,提高持续增收的能力。”李延志向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介绍,未来将尝试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当地大米的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使两地老百姓双双受益。

    一杯松纳红:松江和西双版纳,红红火火!

    勐海县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和中国产茶最早之地,茶叶也是被誉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勐海的支柱产业。

    山山有树,村村有茶的勐海,茶叶也成了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突破口。勐海县委书记洪国正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勐海全县34万人中,有28万人与茶产业相关。此前的数据显示,当时接近3万的贫困人口,超过21000人与茶产业密不可分。

    来自上海松江的扶贫干部同样也深谙此道。

    勐宋乡蚌龙村,一个由哈尼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村寨,村子的背后正是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的滑竹梁子,海拔高达2429米。由于古树茶资源丰富,松江援建的茶叶初制所就建在了这个云雾缭绕,群山环伺的地方,由当地著名企业雨林古茶坊负责运营。

    “大企业的加入不仅大幅提升了当地茶叶的收购价格,同时也让村民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勐宋乡副乡长张继昆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凭借着松江的援建以及与之配套的企业管理模式,当地贫困户人均增收超过2万余元。目前,勐宋乡的贫困发生率已不到1%,距离打赢攻坚战,可谓胜利在望。

    勐宋乡蚌龙村茶叶初制所的内部(注:目前为茶叶淡季,故暂不运行)东方网·纵相新闻图

    无独有偶,在勐海县西定乡暖和村,松江对口援建的扶贫车间已正式投入运营。在此前援滇的松江干部吴超峰的牵线搭桥下,茶叶专家卢文举负责该项目的日常运营。

    “虽是西双版纳人,我之前并不知道家乡还有如此贫困的地方。”卢文举向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坦言。

    此前的暖和村有多么贫困?据暖和村村委透露,2013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6户共1429人,当时近一半村民属于贫困户。2017年卢文举来这之前,不少农户年均收入不足2300元。

    暖和村遍布着感谢松江的标语 东方网·纵相新闻图

    如今,这项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项目已初见成效。

    松江援滇干部、勐海县副县长王福友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通过引进企业,当地茶叶制作的专业标准稳步提升,同时从也将带动整个区域产业能力不断提高。目前,暖河村的茶叶收购价比一年前提升60%,直接带动当地122户532名群众,平均增收近2000元。该项目每年还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万元以上的收入。

    截至2018年年底,暖和村在册的贫困户仅剩15户45人,该村人均纯收入已提高至7000元,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而这个凝结着松江援建智慧以及西双版纳暖和村人民汗水的红茶,有着一个别样的名字——“松纳红”,寓意松江与西双版纳人民的友谊红红火火。

    正在制茶的扶贫车间东方网·纵相新闻图

    当垃圾分类走进“牛粪村”

    “之前我们寨子非常脏非常乱,到处是牛屎、鸡屎、狗屎!”勐海县勐混镇勐冈村是一个传统的布朗族村寨,每每回想起家乡曾经的景象,村民玉新拉的脸上写满了无奈。“朋友不敢来我们这,我们也不敢走亲戚,在这吃饭都是有味道的。”

    当地村干部向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介绍,2014年时,勐冈村这里还保持着“人畜混住”的状态——村内住着700人,却有着1000多头牛。村里的路基上布满了几十厘米厚的牛粪,有的村民家的院落里还堆着超过1米多高的牛粪墙。

    而勐冈村也有着一个不那么好听的外号——“牛粪村”。

    曾经的勐冈村道路泥泞且布满牛粪采访对象供图

    除了牲畜的粪便,村寨内其他垃圾也是随处可见。“村里的每棵树下,每个池塘边,每个角落堆满了各种生活垃圾。”

    曾经的勐冈村垃圾遍地勐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一切,在村寨引入了“垃圾分类”理念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上海松江农村实行的生活垃圾分类,代表上海接受了国家十部委农村垃圾治理验收,上海也成为全国首批通过验收的四座城市之一,这也为勐冈村的改变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然而,有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但要在偏远的山村落地,还需当地民众因地制宜的智慧。2016年7月,勐冈村小组通过学习总结,结合包括上海松江在内的农村垃圾分类的实践经验,实行了“勐混版”的垃圾分类。

    据玉新拉介绍,不同于城市的垃圾分类方法,针对勐冈村的情况,他们实行的是垃圾分类“三分法”。每户人家门口,都放置着三个小竹筐。这三个竹筐分别代表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可自然降解垃圾。

    勐冈村用来进行垃圾分类的竹筐勐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了解到,这样的分类方法不仅助力当地环境扶贫,同时还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可以通过回收塑料瓶、啤酒瓶等可回收垃圾,补贴一定的费用。一些厨余垃圾再经过处理后就能成为农户的肥料,进行循环利用。

    当然,如同在城市推行垃圾分类一样,“牛粪村”的蜕变同样需要一定的过程。好在勐海县政府的支持下,在玉新拉等人的不断努力下,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正不断提高。

    在由上海民间资本援建的勐冈村幼儿园内,每个星期都有一节垃圾分类课,“我们希望通过小娃娃来改变大人的一些老习惯,毕竟要改变他们100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不容易。”玉新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孩子们正在学习垃圾分类 勐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在上海风生水起的垃圾分类理念,也在勐冈村落地开花。

    曾经的“牛粪村”正逐渐蜕变成为一座美丽的乡村。干净的青灰色的水泥路,已然看不到从前满满牛粪的痕迹,错落有致的灰顶房屋,已然看不到从前堆砌着“粪土之墙”,倒映着蓝天白云的水塘,已然看不到从前满满的生活垃圾。

    松江与勐海,携手奔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多年来,上海切实贯彻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积极贯彻国家精准扶贫的方略,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以及对口支援工作,不断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松江对勐海的帮扶,可以说是真情实感的投入,真金白银的支持,真心实意的帮助!”勐海县委书记洪国正动情地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勐海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松江,乃至上海人民的无私奉献,这样的情谊我们始终牢记在心。”

    目前,上海共对口全国7个省区市20个地州市101个县市区,涉及贫困人口近300万人。“摘帽”的勐海县不仅体现了无数上海援滇以及扶贫干部、群众的爱心与用心,更是彰显了上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与信心。

    虽然脱去了贫困的帽子,但勐海的建设和发展不会就此止步,两地人民群众的情谊不会就此止步,而我们对于扶贫攻坚的关注也不会就此止步。

    更多上海对口扶贫的细节,更多关于扶贫的故事,欢迎持续关注东方网·纵相新闻,我们将在下周继续推出相关报道。(记者卞英豪丁一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