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 院士到山村里种洋芋 朱有勇院士团队定点帮扶普洱澜沧脱贫攻坚
  • 院士到山村里种洋芋 朱有勇院士团队定点帮扶普洱澜沧脱贫攻坚

    时间:2017-04-28 23:09:40  来源:  作者:

    编者按: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5年,中国工程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开始结对帮扶澜沧县。2016年以来,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由朱有勇院士牵头的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项目组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在澜沧县竹塘乡东主村和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开展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林下三七、早熟葡萄种植和禽畜养殖等项目示范点建设。经过持续的努力,当地种植、养殖产业壮大了起来,村民的日子也逐渐好了起来。

    林下三七

    一顿午餐三道菜是洋芋,或炒或舂或煮汤,全部用洗脸盆装。这是记者连日来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走访吃的第一顿饭。

    大厨朱永情对菜的口味信心满满,说他的这农家乐开业以来“零差评”,饭菜水准有口皆碑。他特别推荐了这3道不同做法的洋芋,“好吃吧?食材用是院士教我们种的冬季马铃薯。”

    院士到大山里教村民种洋芋,这在澜沧县已传为美谈。去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率团队驻扎竹塘乡蒿枝坝村,建起一座“科技小院”。院士、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作物以及科学养殖牲畜,探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科技扶贫路。

    林下三七

    据了解,2015年中国工程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开始结对帮扶澜沧县,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当地尤其农村发生了显著变化。村容整洁起来了,村民精神起来了,产业发展起来了,钱包也鼓起来了。

    “我经常和院士交流啊,他们告诉我农家乐要怎么经营,我媳妇的手工艺要怎么提高,如何打造拉祜族品牌。”朱永情聊院士朋友时格外健谈,“而且他们还给了我们一种精神上的鼓励。”

    村民收获冬季马铃薯

    种洋芋,长子弟

    “这个洋芋怕有得1公斤。”吃过洋芋,记者来到了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项目冬季马铃薯示范基地。在这里,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劳作,李娜朵挖出了一个“体格健硕”的洋芋,反复掂量,“光这个就够吃一顿了。”

    云南有句谚语:吃洋芋,长子弟。云南人对马铃薯喜爱非常,竹塘乡的村民也不例外。然而在过去,当地吃的洋芋大多是外来的,几乎没人种过马铃薯,更别说冬季马铃薯这特殊品种。那么,为什么偏偏在这么一个没任何种植基础可言的地方,会建起一个冬季马铃薯示范基地呢?

    事实上,虽然没种植基础,但当地种植冬季马铃薯的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澜沧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冬早蔬菜产业发展,如冬季马铃薯,完全有11、12月间播种,次年3、4月收获的可能。

    于是2016年10月,朱有勇院士团队在竹塘乡蒿枝坝种下了100亩冬季马铃薯。紧接着,今年3月起,农民就不断从地里挖出令人兴奋的“宝藏”:平均亩产3.3吨,最高亩产4.7吨。如果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每亩可以增收9000多元!

    而且,这些马铃薯不愁销路。冬季马铃薯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而蒿枝坝的“明星产品”更是昆明高校学生的心头好。

    当地政府官员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冬季马铃薯示范地收获工作计划。根据安排,早在3月25日,一些马铃薯就已经运往了云南农业大学食堂;3月27日,昆明理工大学的学生们也有口福了。

    “我很高兴,赚到了实实在在的钱。”李娜朵告诉记者,她种洋芋的积极性非常高,预期今年可以靠此赚3万块钱,“而且学到了技术,以前根本不会。”

    冬季马铃薯 

    跟院士,学技术

    竹塘乡村民和记者聊天时常把“科学”一词挂在嘴边。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可见可触的收成已经让他们意识到了科学种养殖的重要性。而且,对院士、专家工作耳濡目染,他们深刻领悟了“技术”这个词,焕发出一种向上好学的精神面貌。如朱永情所言,“现在根本见不到睡懒觉的了,以前睡到10点、11点,现在8点甚至有的7点就起来了,想着要去干活。”

    晨间的中国工程院澜沧冬早蔬菜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3户农民像上班打卡一样准时地来到这里,他们撸起袖子修剪枝叶,番茄树已经长得有人那么高,上面挂满了正由青变红的果实。

    劳作的村民告诉记者,这里种有番茄、辣椒、茄子、菜花和白菜五种蔬菜,用的是无害化防控有害生物技术, 是真正的生态蔬菜。热心者摘下一个已经红了的番茄递给记者,一口咬下,除略带点儿生涩味外,没有多余的奇怪味道。

    冬早蔬菜示范地

    澜沧马开农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开祥介绍,示范基地的田地来自农民,从他们手中租来。农民到基地来工作,贡献力量赚取报酬,与此同时学习种植技术。到了明年,这片田地起好带头示范作用后就会还给农户,由他们自主种植经营,而院士、专家和公司则会继续解决技术、物资及销售方面的问题,大家齐心协力做好脱贫工作。

    院士+基层党组织+公司+农户,这条产学研的道路走出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去年两个专家都没有回家过年,和我们一起劳动,一同吃住。”说。“以前我家种包谷一年就1万块钱,现在发工资可以有5、6万。钱也得了,技术也得了。”村民李小换说。

    “通过把产业发展、扶贫攻坚与科技运用结合起来,中国工程院在蒿枝坝村民小组开展了包括科学种植、科学养殖和素质提升为主要内容的“科技示范园”建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精准脱贫双丰收。”竹塘乡党委书记黄镇说。

    蒿枝坝

    提素质,换新貌

    实际上,朱永情说现在村民不睡懒觉起来就去干活的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因为他们在工作前还有件事一定要做,扫地。

    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位于国道214线旁,这虽然是一个典型的村落,但全然没有常见的脏乱。家家户户人畜分离,鸡圈、猪圈收拾得很整洁;村间小路连一个烟头都找不到,每家门口都有用水桶或竹筐改成的垃圾桶,路的尽头还建有冲水式公共厕所。

    朱有勇院士团队深入田间地头

    朱有勇院士团队指导农民科学种植

    随着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当地村民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且这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素质。

    李娜袜家有3间整齐的平房,窗台上插着芦苇。张克秀做拉祜族民族服饰,针线穿梭编织着美好生活。李扎袜说自己和院士处得不错,闲时会一起喝喝茶,谈谈心。朱永情已经收了4个徒弟,他的农家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们懂技术、会经营、有素质,渐渐成长为了新型农民。

    黄镇说,竹塘乡目前共有贫困村10个,贫困人口9720人,为实现贫困群众精准脱贫,今后将继续抓好科技示范成果的推广工作。全乡发展林下三七5000亩、冬季马铃薯1000亩、冬早蔬菜1000亩、早熟葡萄种植1000亩,在院士和专家的带领下,实现科技培训覆盖全部农村人口,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贫困群众。

    而澜沧县各部门目前也正依托中国工程院科技示范成果,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实现全县整体脱贫摘帽不懈努力。

    云南网记者 李星佺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