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股票大盘 > 港股“洼地”效应受内地资金关注
  • 港股“洼地”效应受内地资金关注

    时间:2016-07-28 00:40:00  来源:  作者:

    港交所借势突围证券主业

    ⊙记者 时娜 张忆 ○编辑 浦泓毅

    港股通投资额度趋于用尽以及深港通即将启动,使得内地投资者对港股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近日,香港交易所旗下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办公室推出研究报告《香港市场股价偏低之迷思》,细数港股估值偏低、股息率高等诸多优势,欲为内地资金投资港股再添一把火。

    事实上,近年来,港交所在大力开拓大宗商品、货币产品等新业务的同时,也在积极谋求在证券主业方面有所突破,以摆脱证券市场成交低迷、大中型优质企业IPO后继乏力等困境。除了积极推广港股,港交所也在完善市场本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拟上市公司及投资者对香港市场的兴趣。

    今年以来,伴随沪港通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内地资金开始关注及投资港股。

    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7月26日,港股通额度累计减少了933亿元人民币,前 7个月的使用量已接近2015年全年。继散户和私募基金之后,公募基金及险资终于在监管层放行港股投资逾一年后,受到港股的“低估值”、“高分红”,开始加入港股通投资队伍。

    港股通参与度日益提升,也让一直在寻求证券主业方面有所突破的港交所看到了希望。

    近年来,港交所的大宗商品、货币产品等新业务虽然搞得有声有色,沪港通的推出也让港交所赚足了眼球,但仍无法掩盖其主业――证券市场的低迷。

    近6年来,港股日均成交额长期低于700亿港元,2015年4月份,受内地证监会放行公募基金投资港股和保监会放行内地险资投资香港创业板等利好驱动,港股日均成交额一度飙升至1981.43亿港元,但也只是昙花一现。至2015年12月,港股日均成交量降至611.66亿港元。进入2016年,成交量低迷这一情况也未见好转。据港交所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6个月的日均成交金额为675亿港元,较去年下跌46%。

    在上市集资方面,香港市场对优质大中型企业的吸引力似乎越来越弱。包括创业板转主板上市的公司在内,2016年前6个月香港市场共有40家新上市公司,较去年同期的51家下跌22%。上证报记者梳理今年以来的新上市公司数据发现,虽然以集资总额计,香港IPO仍位居全球市场前列,但今年以来首发募集总额达50亿港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屈指可数。截至7月26日的数据显示,2016年首发募集总额超过百亿港元的上市新公司仅有浙商银行一家。

    港股市盈率偏低、成交低迷、A股较H股持续存在溢价等情况,难免让市场形成一种“拟上市公司在港股市场卖不出好价钱,投资者也较难从中获利”的印象。为了推翻这一刻板印象,港交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办公室指出,在2012年至2016年5月期间,香港市场在非必需消费品、消费品、能源、医疗保健及公共事业的首次公开招股定价,均比上海A股高。截至今年5月底,香港在非必需消费品及资讯科技行业的IPO市值加权市盈率,也均高于内地相同行业。

    瑞银证券H股策略分析师陆文杰指出,想要吸引更多的内地资金投资港股,除了加大港股推广力度及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外,还需要提升港股本身的赚钱效应。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