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房产新闻 > 一样的现象 不一样的结果
  • 一样的现象 不一样的结果

    时间:2016-10-15 02:24:11  来源:  作者:

      【明远之道】

      同样是买入同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样的现象之下隐藏更重要的因素是价格。

      陈嘉禾

      一直以来,证券投资研究有一个误区,就是在分析当前某个现象可能造成的影响时,找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类似现象,然后把当时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照搬一遍,得出“现在既然现象相似,那么结果也会相似”的结论。

      殊不知,因为事情的一些细节不同,或者一些要素不同,从而导致同样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发展出一样的结果。照搬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类似事件的演变历程,就很可能得出错误的预测。

      从2000年到2005年,A股走过漫长的5年大熊市,上证综合指数下跌逾50%。期间,不少证券公司效益极差,甚至有一些深陷泥潭、最终倒闭。在2015年的大跌中,上证综指在短短的几个月中下跌50%。按理说,这样短期暴跌对证券公司的冲击应该更大、更难应付才对,但是这次证券公司却很少爆出当年那样巨大的财务亏损。由于今天的证券行业风险控制更加完善,导致同样的指数下跌,却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1997年以后,香港房地产市场在短短几年中暴跌最多70%。彼时,由于香港银行发放的按揭贷款,在购房者断供的情况下,都有权追索购房者名下其它的财产,同时香港的个人破产法也极为严苛,所以即使房价短期暴跌70%,香港的银行却几乎没有受到此方面带来的坏账冲击。

      在2008年的美国,同样是房价下跌,结果却完全不同。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仅仅下跌了30%到35%,大概不到1997年香港跌幅的一半,但是大量的金融公司破产倒闭。

      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金融企业的杠杆过高导致,另一方面也应该归因于美国更为宽松的个人违约、破产法规。在香港和美国地产下跌的同一个现象之外,完全不同的金融企业杠杆率,以及完全不同的个人违约、破产制度,导致展现的结果完全不同。

      在杠杆的运用上,沃伦・巴菲特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同样是通过一定的杠杆获利,却取得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过于依赖短期金融性杠杆,结果在市场动荡时粉身碎骨。巴菲特通过保险公司借到大量的超长期杠杆,便足以在取得高额投资收益的同时,度过资本市场的沟沟坎坎。

      巴菲特在中国石油(601857,股吧)H股股票上取得的回报,也常常让买了同一家公司的A股投资者们愤愤不平。都是中国石油的股票,为什么巴菲特在2002到2003年以后赚了几倍,48元买入的A股投资者却亏损惨重呢?

      同样是买入同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样的现象之下隐藏更重要的因素是:价格。巴菲特买入的价格,其估值大约是48元的中石油A股的十几分之一,这也就无怪两者的回报有天渊之别了。

      不光是投资和经济,在整个社会和历史中,我们也会经常发现这种“一样的现象,不一样的结果”的情况。

      在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中,瓦剌军队不费多少力气就全歼了大明王朝最精锐的50万军队。但是,在短短几个月以后的北京(楼盘)城下,乘胜而至的瓦剌军队却无法打败于谦指挥的22万乌合之众。看起来一样的明军,换了不同的指挥,结果便大不相同。

      而在明朝万历年间发生的抗倭援朝战争,则大涨了中国人的志气。明军只不过派出了几万人的边防军,就把日本经历战国时代洗礼的举国精锐打得溃不成军。但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全国一心、锐意进取,结果,从甲午战争到满洲事变、直至全面侵华,昔日的中华上国溃不成军、丧权失地。两个一样的对手,不同的历史状态,胜负之差判若云泥。

      其实,一样的原因必然导致一样的结果。而在“一样的现象、不一样的结果”这个规律面前,“不一样的原因”其实一开始就包含在“一样的现象”里面,而正是这些不一样的原因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只是由于种种因缘,它们表现出来的现象却是类似的,从而在那些观察不够细致、思考不够缜密的人们眼里,一样的现象就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

      (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