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野史秘闻 > 揭秘:清朝皇家办丧事奇怪规矩
  • 揭秘:清朝皇家办丧事奇怪规矩

    时间:2017-04-26  来源:  作者:

    /

      清高宗弘历与富察氏也是一对好夫妻,富察氏死后也享受了高规格的丧仪。

      清高宗即清朝著名的高寿皇帝——乾隆,富察氏14时嫁给15岁的他。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三月,富察氏随乾隆南巡时死于途中,时年36岁。

      乾隆很是伤心,在大运河的宝船上,写下痛悼爱妻的挽诗——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忍诵关睢什,朱琴已断弦。夏日冬之夜,归于纵有期。半生成永诀,一见定何时?棉服惊空设,兰帷此尚垂。回思想对坐,忍泪惜娇儿。愁喜惟予共,寒暄无刻忘。绝伦轶巾帼,遗泽感嫔嫱。一女悲何恃,双男痛早亡。不堪重忆旧,掷笔黯神伤!

    /

      富察氏去世当天,向天下公布了噩讯——

      皇后同朕奉皇太后东巡,诸礼已毕,忽在济南微感寒疾,将息数天,已觉渐愈,诚恐久驻劳众,重廑圣母之念,劝朕回銮;朕亦以肤疴已痊,途次亦可将息,因命车驾还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变故。言念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来,诚敬皇考,孝奉圣母,事朕尽礼。待下极仁,此亦宫中府中所尽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内佐,痛何忍言!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而殂落在外者,况皇后随朕事圣母膝下,仙逝于此,亦所愉快。一应典礼,至京举行。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妻子死了,丈夫一般是不穿孝衣的,但乾隆给富察氏穿了白孝服,还辍朝九日。大臣们自然也要给自己主子老婆的死去而披麻戴孝。

    /

      当时,按照总理丧仪王大臣所议“有例不灭,无例不兴”原则,定出丧制——

      皇帝辍朝九日,仍循以日易月之制,服缟二十七日;妃嫔、皇子、公主服白布孝服,皇子截发辫,皇子福晋剪发;亲王以下,凡有顶戴的满汉文武大臣一律百日后才准剃头;停止嫁娶作乐二十七天;京中所有军民,男去冠缨,女去耳环。

      富察氏丧仪规矩也很多,比明朝更严的地方是连头都不能剃了,后来成为清朝的惯例。但总体规格低于朱元璋妻子马皇后的丧事标准,没有达到真正的“国丧”级别。

    /

      据说,责办丧事的总理丧仪大臣,担心乾隆不高兴,决定向明朝“援引宋例”的方式学习,效仿明例,放弃本朝《会典》,而援引《大明会典》所载皇后丧仪,联衔奏请外省一律照京师治丧。

      乾隆很快同意了。于是各省文武官员从奉到谕旨之日为始:摘除冠上的红缨;齐集公所,哭临三日;百日内不准剃头;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内,停止音乐、嫁娶;一般军民,则摘冠缨七日,在此期间,亦不嫁娶,不作乐。从上面两例可以看出,皇帝的老婆死了,与民间一样,也是当成一件天大的事情来办的,但丧仪的规格十分严密。

      皇帝皇后出殡都出东华门,正门是只进喜不出丧的,不过也出过一次,伪皇帝袁世凯死后灵车就楞是从正门出去的,不过仅此一次,除了皇帝进出宫其它人都不能走午门正中间的御路,不过也有特例,比如皇后在婚进宫之夜和状元经过殿试金榜题名出宫之时。

    /

      清朝制度,只有先帝驾崩,嗣皇帝才能割发辫。皇后(包括皇太后、太皇太后)丧,皇帝例不割辫。孝庄文皇后崩后,礼部以孝端文皇后、孝康章皇后、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丧时,皇帝均未割发辫为例,奏请皇帝不要割辫。玄烨拒绝道:“从前后丧虽无割辫之例,太皇太后教育深恩,朕不能报,朕已立意割辫。”皇太后闻听皇帝要割辫,出面劝阻说:“太皇太后不豫时,曾向予云:‘我病若不起,皇帝断勿割辫。’应谨遵行。”玄烨还是不听,毅然割了发辫。

      出殡分为小出殡和大出殡。小出殡是从宫中移到殡宫,大出殡是由殡宫到陵寝。 出殡的日期由钦天监测算,选择黄道吉日。因为棺具不可能总停留在宫中。在宫中停棺时间最低为3天。

    /

      小出殡,由宫殿到殡宫。

      列后的殡宫地点并不一样,所以,抬棺人数会多少不等。孝庄、孝惠、孝懿在朝阳门外殡宫;孝康在坝上殡宫;孝诚则初在西华门外殡宫,后又称至都城北沙河巩华城;孝昭初在武英殿,后也移到都城北沙河巩华城;孝恭在寿皇殿;孝敬在田村殡宫;孝圣在圆明园的九经三事殿;孝贤、孝和、孝德则均在景山观德殿;孝静在绮春园迎晖殿;孝哲在永思殿殡宫。

      梓宫在移送的过程中颇费人力。有卤簿前导,卤簿可以说是梓宫出殡时的庞大依仗队,由于内容众多,在此不必赘述。卤簿之后为丹,舁、幡的人分为6班,每班32人,由部院官、内务府官各4人,共8人管辖。、幡之后为梓宫,梓宫的抬运是关键。

    /

      首先要讲究排场,但又受条件的限制,如果用人太多,出门过桥摆布不开,因而要预设大舆和小舆,在京城之内,大舆80人,小舆32人。由宫内到殡宫一般为6班,每班80人,这些抬棺之人,首班末班用銮仪卫、校尉,以示庄重齐整,其他班次之人,要由五城之内选用健壮的青年民夫,发给衣和鞋,令其洗澡,衣服用红绣团花,头戴插黄翎毡帽,称为逊衣或驾衣。梓宫所过门或桥,都要祭酒,焚香钱。在殡宫大门外,还要预设鹰和狗,这可能与满洲早期习俗有关,带有满洲特色。

      大出殡,由殡宫到陵寝。

      皇后棺椁停留在殡宫,时间长短不一。可是,梓宫不能无限期地停留在殡宫,当陵寝工程完毕之后,钦天监就要择日选时,恭靖朝廷安排出殡日期。

    /

      梓宫出殡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准备好32人小舆及80人大舆、128人大升舆。然后要选用抬棺的匠役,从京畿选用。由皇帝、太后到皇后,俱选用7920人为抬棺夫役。这些年轻的夫役一旦被选中,要发给衣、鞋、帽,并给以银两。出殡时,由于恭送人员众多,身份又不同,要修有不同的道路,称为御路。凡御路所经,无论什么建设都要拆除,黄土铺垫,以备应用。梓宫所走路线为一条,人员众多,路宽而平坦;皇帝走另一条路,在梓宫启行后,皇帝走另路,提前到芦殿等候,一旦灵驾到来,要跪迎;皇太后、皇后等女眷,要在灵驾起行后,瞻望,俟灵驾走远,随后而行。

      从京师到东西陵,一般分作5程,每程一个芦殿,日暮以后,停棺其中,凡遇雨也停驻在此,或临时扎搭罩棚。芦殿,称黄布城、黄幔城、黄网城等。灵驾到时,陈卤簿于门前,皇帝率王公大臣,跪于北门外,太后是这样,灵驾由北门进,奉灵驾于殿内正中,陈册宝于左右案上,行夕奠礼,早晨行朝奠礼后,皇帝跪送灵驾启行。

    /

      灵驾所过御路,两边百里内文武大臣,预先跪迎于路右百步外,候灵驾过,随至宿次,在黄幔城外行三跪九叩大礼,夕奠礼时,文官在正蓝旗末,武官在镶蓝旗末。灵驾过门桥时,要派内大臣2人轮流祭酒,焚楮城。灵驾到东西陵,其梓宫并不马上就入葬地宫,要暂时安奉。

      大葬,梓宫随葬地宫,是清帝后丧礼中最为关键的,也是最隆重的礼仪,称为永安大典。

      届时,皇帝、后妃、王公百官要云集陵寝,按序排立。奉安前一天,皇帝要率群臣行迁奠礼,然后,梓宫登小舆,皇帝亲引梓宫由殿之中阶降,循殿东行,然后,梓宫走陵寝中门,皇帝扶棺上方城前平台上,奉安梓宫于芦殿正中的龙上,没册宝于左右案上。第2日,梓宫安奉地宫,由皇帝亲自扶棺下去,前面有10名太监执灯引导,钦点之王大臣随梓宫后进入,敬视永安于石床之上,然后撤出龙车。

    /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帝陵地宫内宝床宽大,且有垂手床,这就为帝陵地宫葬后妃提供了前提。后陵以下,自嘉庆朝开始,其宝床面阔大大收小,而在乾隆朝之前,即使是妃型地宫,宝床也十分宽大。

      总之,封建时代宗法制度极严,礼制等级不可逾越。清帝陵地宫中,葬位的基本规律是,帝棺居中,皇后按左为贵的原则,以时间先后分葬左右;皇贵妃则按死亡先后从葬两旁。可是,那些或许是死在皇帝之后,或许是级别较低下,或许是皇帝根本就不太喜欢的后妃,就没有与皇帝葬入同一地宫之中的荣幸之事了。所以,死在皇帝之后的太后们则要单建陵寝。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