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天津新闻 >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对话非遗与生活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对话非遗与生活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时间:2017-10-01 21:31:38  来源: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作者:吴宏

      对话非遗与生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作为非遗工作的热门话题,“非遗与生活”的对话意义重大,二者的关系将会越来越紧密。在天津市首届“非遗与生活新作品双年展”上,既有国家级项目保护单位“老美华”与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共同打造的“纤丝不限”服装新品发布会。还邀请了北京、浙江、江西、四川深耕民艺的青年艺术家,以传统手工艺的技术观察为切入点,解读中式传统民艺材料:铁、竹、布、木、瓷。展览由非遗保护部门牵头,摆脱直白的展演模式和单一的技术传递,通过多元的艺术合作与对话,引导传承人思考非遗发展的融合、创新与坚守,实现文化感知所带来的文化认同。使得“寻匠取法”的展览主题,显现出非同寻常的实践意义。

      国家级项目“老美华传统制鞋技艺”保护单位

      负责人韩志永:融合与开拓

      “把全国传承比较好的青年艺术人才引进天津,让天津市民大饱眼福,知道更多优秀的非遗项目,了解非遗文化。对天津本地非遗项目来说也是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韩志永在感受到与大学对话的现实意义时说,“非遗技艺不仅可以互相吸取经验,还有可以合作的空间和可能。老美华的制鞋技艺在2016年和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开展了一些探索。今年,通过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让我们与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业大学联合推出了‘老美华’的首秀,我们对于新材料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充满信心。今后可以有很多合作的探索,非遗就是给我们更多机会去创造和发现。”

      在韩志永看来,非遗就是历朝历代先人创造的文化内涵不断叠加产生的。他说:“非遗项目的发展一定要从研究开始。今年老美华将成立津派旗袍研究所。我们也收藏了一些旗袍藏品,是老祖宗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历练下来的好东西。我们正在研究老的工艺,师傅们每周都开公益课。下一步,不仅要开办研究所,同时要出版一些工艺书籍,给子孙后代留下文字记载。”

      “非遗与生活”新作品双年展特邀观察单元

      策展人林力:让非遗重回到生活里

      艺术策展人林力带领他的团队负责“特邀观察单元的”策划组织。林力说:“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点,本身不被大家注意。我们对这次活动的展陈设计就是想让非遗回到功能性上来,非遗都是有功能性的,是人们流传下来的生活习惯。原有的很多功能性在当代已经丧失,所以被定义为非遗,所以要保护她。通过做非遗与生活展览,改变非遗的功能性,赋予她新的功能性,拉回到大众的生活当中这是我们非遗保护真正要做的事情。”

      “我们有意强化技术符号,同时用声音、灯光等环境因素进行引领,就是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味,不要把作品抽离出来单独表达,就是要把所有的设计元素归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考量。”林力讲述着团队这次的策展理念。“想用参与性的展陈方式,让大家感觉进来就是参与者,有一种亲近感,实现非遗与生活真正融合的目的。所有中国人都是非遗传承人,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人。”

      对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林力他们有深层理解。“历史悠久的非遗项目在产生的年代就是当时的时尚,是最适合老百姓生活的内容。我们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的表现形式,现在做的工作就是赋予非遗技艺新的生命,把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技艺的精髓从老的形式中打破,提炼其文化性,通过现代手段,适应现代人生活,做到活态化、生活化,重新回归到生活里。让当代人多一个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对话的途径。”

      铁匠铺掌柜蔡德全:天人合一方为正道

      24节气钵,是蔡德全对24节气的感知,通过造型、材质、表面的锻造痕迹感来表达一种创作情绪和状态,产生天人合一的空灵感。每一件作品都是在相应节气内锻造而成。粗糙或精细的平滑表面,都是艺术家对艺术和技艺的体悟。“传统手工艺值得我们去保留和传承,她得到复兴和发展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我希望很多艺术家和文化层面的力量介入进来。”蔡德全表达了他在传承古法锻造上的感悟。

      2012年,蔡德全发起铁匠铺艺术拯救计划,用5年的时间一锤一锤去敲打、体验、学习古法锻造技艺。他参阅大量资料,走访很多铁匠。现在基本可以进入到社会化层面推广,也期待社会上手工艺爱好者来体验传统铁匠技艺和美。

      “以朴实主义概念为纲,用艺术的方式介入传统手工艺,探讨拯救传统工艺的可能性。我提倡艺术家亲自创作自己的作品,用传统工匠技艺完成创作。让艺术融入生活,改变生活。未来的匠人绝非传统意义的普通劳动者,必须是有文化的,是工匠艺术家。他们认认真真创作,用精湛的技艺给大家呈现最优质的作品。”蔡德全说。

      

      榫卯匠人郭飞:它带着我走进纯净世界

      从事油画创作和设计工作,郭飞从没想过这样的成长轨迹会有什么改变。然而,从他一次带有功利色彩的接触榫卯(希望借鉴到油画创作中)开始,后来走着走着,榫卯技艺把他带走了,一头扎进榫卯的技艺当中不能自拔。“榫卯结构外在形式简单,但内在充满了丰富内涵,这种多组件互相卡扣、拼装,构成一个稳定的结构,通过一根或者几根插件锁定的技艺充满了智慧。”郭飞说,他每做完一个榫卯结构的锁定工作,仿佛又征服了一座高峰。

      榫卯结构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中国文化内涵内敛、深邃、平衡……榫卯外在的简洁和内在的丰富恰好可以体现这一切。一切从零开始,4年的历练,郭飞升华了。

      拼接、组装、构建和结合件,涉及到这些方面的都可以用榫卯替代,这是郭飞厚积薄发的一种感悟。他用了半年时间探索,将榫卯技艺与眼镜的设计融合,设计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传统镜架和镜框是通过螺丝固定,用榫卯结构的卡扣固定连接镜架和镜框,眼镜的拆卸也方便。现在这个眼镜结构已经成型,缩减了部件,眼镜的重量减轻,并且通过配镜业内人士鉴定,获得了认可。”说着的时候,郭飞仍抑制不住兴奋。

      竹编小匠钱利淮:技艺里有情感

      34岁的钱利淮看上去才刚20出头,也许,这就是竹编的魅力。竹编在历史上多为日用器具,因为不是高端的作品,所以保留下来的文物就少之又少,在研习技艺方面可以借鉴的史料就更是稀缺。尽管触摸古法技艺的过程比较艰难,但是钱利淮依然希望这种自古就入出上至王宫贵胄、下至普通百姓家的竹编技艺可以重新走进大众心里。“竹编创造的通常都是日用器,跟生活直接相连,一件器具可以衔接中国悠久的历史。”

      “现在竹编的市场不错,但竹编进入生活的方式仍然是廉价的生活日用品,这种观念和做法是不对的。”钱利淮创办了竹编工坊,把竹编工艺依次分解出来,做成各自独立的工艺片段,人们可以迅速掌握这种技艺,让大家都去学习DIY竹编创作。通过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竹编活动,体验竹编文化,长期坚持就会对技艺有很大推动作用。

      让钱利淮没有想到的是,在普及竹编技艺的过程中发现很有趣的现象。“开始可能是一个人来学习,后来从小孩到老人全家都来学习。给我的启发是,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审美和喜好是不一样的,但积极生活的态度是一致的。一个现代的家庭里,很少有什么事情把一家人凝结到一起,手工技艺就可以。”

      布艺染织绣娘小雅:要让艺术生活化

      成都布艺染织绣青年艺术家小雅,人如其名,恬淡优雅。她和伙伴带来的衍针绣作品和染织绣画作透着古朴和清新。这些衍针绣图案全部取材于大自然,从山峦、梯田等提取出的元素构成了作品的图样。

      染织绣自古就有,就是把印染和绣结合。小雅和同伴们希望艺术生活化,艺术应该可以让人亲近。她的理解是:“艺术有各种门类、技法,其实生活处处都有艺术,就看我们怎么去发现、提取。染织绣创作想往生活实用品上尝试。”

      墙上展示的壁挂色彩素雅,布料是用普洱茶和艾草染色,衍针绣的粗针大线返璞归真又别有韵味。传统的植物染色,最简单的刺绣针法表达的就是真诚和传承的虔诚之心。小雅依然觉得用作品和大众对话,以此让艺术进入生活。“希望通过产品来传递技艺,让更多人接触和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让受益的大众人群不是“一过式”的认知,除了感叹一个“好”字,至少能说出一两种项目好在哪里,这是天津非遗保护部门一直在探索的问题。非遗真正被人们认知并融入生活,才有持久的生命力,也才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该有的样子。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