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30年:记录城市的变迁 30年:见证我们的芳华
  • 30年:记录城市的变迁 30年:见证我们的芳华

    时间:2017-12-28 15:38:43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春霞

    原标题:30年:记录城市的变迁 30年:见证我们的芳华

    航拍2017年上海站。受访者供图

    据《青年报》报道,1987年12月28日,国内首座多功能、综合型的现代化车站――上海站(新客站)正式开站运营。今天,这座当年软硬件设施国内领先的车站迎来了30岁生日。

    30年间,在那些飞机还不普及、长途汽车没几个班次的悠长岁月里,新客站一直是上海最重要的门户。在这里,上演过无数人离别和重逢的瞬间,也见证了铁路和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如今,尽管上海已经又有了更宽敞、更漂亮的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但对很多市民和旅客来说,新客站仍是记忆里一个特别的存在。

    辉煌开站

    从老北站到新客站 “做梦都会笑醒”

    1987年12月28日,上海新客站开通运营,当天的首发列车是上海至北京的14次列车。说起当年开站时的盛况,在这座车站整整工作了30年的鲍红政仍记忆犹新:“当时觉得,在这么漂亮的车站工作,简直太幸福了。”

    1986年,为了给即将开站的新客站储备人才,铁路部门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18岁的鲍红政彼时刚高中毕业,赶紧报了名。“那个年代,铁路工人穿制服、戴大盖帽,很神气的,所以报名的人很多很多,可以说是百里挑一了。”

    经过层层选拔,鲍红政如愿被录取,1986年12月6日,她成为上海站的一名客运员。当时新客站仍在建设中,所以鲍红政这批新人要在位于天目东路的“老北站”(今上海铁路博物馆)过渡一年。而这一年,也让鲍红政体验到了铁路工作的艰辛。

    当时的老北站,候车室被分为南区和北区,最大的候车室不足400平方米,每天却有5万旅客乘车,最高峰时平均每2个平方米内要站立5个旅客,显得拥挤不堪。

    鲍红政先是被分在北区做安检,“那个时候没有安检仪器,安检全靠客运员用手摸。安检的时候,一排客运员站好,前面是长条的台子,旅客进来把行李放在台子上,我们就一件一件排摸。”鲍红政说,那个年代旅客的行李几乎没有行李箱,都是蛇皮袋之类的,一天安检下来,常常累得直不起腰。”

    三个月后,鲍红政又被安排到检票岗位。由于候车室座位少,整个候车区基本上是“三条线”――人坐两边,行李放中间。“当时车次什么的都是人工插牌,旅客候车的时候我们举着牌子在队伍最后面引导,检票放客的时候我们又到队伍最前面检票,一边检票一边还要唱票,避免旅客弄错日期、到站。”让鲍红政印象深刻的是,上海到青岛的一趟车,因为人太多、候车室坐不下,每次客运员都要举着牌子引导旅客在户外绕圈候车。而等到旅客全部检完票上车后,鲍红政和同事们就开始清扫候车室的地面。“老北站的地面坑坑洼洼的,扫把也是比我人还高的那种竹扫把,我当时只有80斤,扫起来非常吃力,手上磨的都是茧子。”鲍红政回忆道。

    经历了一年老北站的“艰难困苦”之后,鲍红政第一次进入新客站时觉得像天堂。“还没开站前,我们去参观,进去后简直惊呆了,里面有电梯、有空调,那么宽敞、那么漂亮,当时就觉得,在里面工作做梦都会笑醒。”鲍红政笑着说。

    电梯、空调“顶配”硬件设施国内领先

    1987年12月28日,新客站正式投入运营,成为“上海站”。而当日23时30分,送走了最后一列开往宁波的97次列车之后,原来的上海站――“老北站”的运行使命宣告结束。但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了区别于老北站,提起“上海站”,市民和旅客都习惯称之为“新客站”。

    “与老北站相比,新客站完全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客站的第一任团委书记,即便30年过去,说起当年的新客站,上海利民服务公司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董焕青仍如数家珍。“中央空调、电梯和全新的乘降模式,从硬件设施上来说,在当时,新客站绝对是国内领先的。”董焕青说,建成后的新客站,配备的电梯数量让人咋舌,站区18部电梯供旅客上下进出,预留的16间候车室全部覆盖空调,全站设售票房5个,线路15条、长500米的站台7座,东西两侧各设一条9米宽的旅客地道。

    而作为全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新客站2万平方米的主楼采用“高架候车、南北贯通”的新格局,这一全新的乘降模式凸显了车站的人性化设计,也被之后全国各地火车站广泛采用。董焕青回忆说,老北站的候车室分南区和北区,中间是站台,旅客如果不小心走错了候车室,就没法上车。“新客站是候车室在上面,站台在下面,旅客无论从南还是北进入,都能顺利到达候车室。”

    此外,新客站在车站管理上也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装备:行车作业实行集中自动化控制,在这方面,当时只有18岁的信号员刘维新感触很深。

    “在老北站的时候,是手扳道岔,而新客站是6502控制台,信号员在控制台上操作一下就可以实现自动扳道岔,这不但大大提高了准确率,信号员的安全也有了保障。”刘维新说,靠人工一条一条扳道岔,很容易出错,“在老北站的时候,上班都提心吊胆的,生怕出错。到了新客站,人一下子就轻松多了。”

    他们的30年

    买票情缘 专职购票22年曾经一到过节就害怕

    1987年12月28日新客站开站时,给当时只有20多岁的黄继名的印象就是气派、洋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高大上’。”彼时的黄继名并不知道,未来他和新客站会有一段长达22年的“缘分”。

    “1993年,随着员工出差量的增加,西门子公司设置了一个‘专职票务’的职位,我去应聘成功了。”黄继名回忆说,这个职位的工作就是专门给公司的出差人员跑腿买车票、办签证,于是,新客站就成了他每天“打卡”的地方。

    “刚开始,出差的老外比较多,我主要是到车站旁边龙门宾馆的涉外窗口买票,后来涉外窗口取消了,就主要到北京东路的售票处买,因为那里是卖软卧车票的。再后来,北京东路的售票处也撤销了,就改成在车站的售票处买了。”黄继名说,由于公司人数比较多,全公司有2000多人,而且那些年又正值业务拓展期,几乎每天都有人出差,因此他就成了新客站的常客,“一天要跑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买火车票少不了要排队,黄继名笑称,现在他去三甲医院看病,会觉得现场的队伍是“小case”,“多少年春运买票的队我都排过,医院排队的这点人不算啥。”黄继名说,这些年,一听到“五一”“十一”“春节”这些假期他心里就“抖豁”,因为一到假期就意味着火车票很难买,“尤其是春节,我一听到就要吓死了。”

    多年“泡”在火车站排队买票,黄继名积累了丰富的购票经验,哪些方向、哪些车次的车票难买他心里“门儿清”。而对于春运抢票,他也有自己的心得:“有春运售票大卖场的时候,要想买到票,必须排在第一个,热门的车票一开售就被抢光了,排在第二个根本没用。”而为了能“抢”到第一的位置,他经常要通宵排队。

    在黄继名的记忆中,“最苦”的要数2008年春运。那一年年初,我国南方多地遭遇了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导致南方地区大量列车停运。他排了几个通宵才辛苦买到的车票,列车却停运了,“我当时都快哭了,这相当于我前面的通宵都白费了,(同事)他们走不了,我还得继续排队买票。”没办法的黄继名只能继续没日没夜地泡在售票处买票,“那时为了保持秩序,工作人员会在购票旅客的手背上标记数字,我那时手背上都写满了,现在想想真是苦。”

    2015年,随着铁路网络购票的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在网上购票,黄继名这个“专职票务员”的“业务量”大幅萎缩,于是他就离开了公司。专职买了22年的火车票,黄继名说自己是这些年新客站变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有我这样经历的人估计也很少。”

    卖票能手 从“一瓶糨糊走天下”到刷证乘车

    新客站开站以来的30年间,火车票的“容颜”也几经变迁。1987年开站时,新客站发售的车票还是沿用了百年的“卡片式”车票。当时的车票是一张小小的硬纸板,售票时,售票员要先从一大摞票板中抽出正确的车次票板,然后用针孔机打上日期,再在背面刷糨糊贴上座位信息的小条。也正因此,那个年代的售票员都笑称是“一瓶糨糊走天下”。

    由于卡片式车票不易保存,记车次全凭人脑,票价更是纯手工计算,工作效率非常低下,1998年,微机联网售票终于代替了人工“刷糨糊”模式。打印机制票让火车票从硬纸板变成了更为工整美观的红色纸质票,电脑查询也让售票的准确率和效率大大提升。2008年,上海站又升级“软纸式”车票为“磁介质”车票,即沿用至今的“蓝票”。

    在新客站,邹俊是有名的售票快手、售票能手,全局的售票竞赛上每次她都会名列前茅。与鲍红政一样,邹俊也是1986年新客站招聘的那批客运员之一,新客站开站后,她几乎干过了所有客运工种。2002年,她进入上海站票房开始做售票员,并一直工作至今。

    因为喜欢动脑筋钻研,邹俊在售票员这个岗位上成绩斐然:她是2004-2006年上海市劳模,也是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而她在新客站创造的10小时3000多张的售票纪录至今仍无人打破。“那是2007年春运后期的一个夜班,卖的是当日票,10小时卖了3000多张。”邹俊说,当时正常的速度,10个小时卖2000多张票。而实名制实施后,由于售票时增加了刷身份证的环节,售票速度有所下降,如今10小时最多也就能卖1800-1900张票。这就意味着,邹俊的售票纪录以后很难会有人打破。

    15年的售票生涯中,让邹俊最难忘的还是春运售票。2003年起,上海站连续7年在春运期间开设售票“大卖场”,最高峰时开设售票窗口达200个,却依旧难解“大排长龙”难题。“那些年的春运售票大卖场,每天7点开窗售票,我们售票员6点前就要到,晚上结束走的时候经常已是半夜,每天都见不到阳光,所以我们经常说,那些年旅客是凭体力买票,我们也是凭体力卖票。”

    2011年起,12306网络订票问世,为购票方式带来颠覆性的革命。截至今年,上海三大火车站人工窗口数量较最多时缩水一半还多,取而代之的是超过260台的自助售(取)票机,而通过互联网订购车票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8%,售票处“大排长龙”的景象从此成为历史。邹俊坦言,如今的售票工作量确实小了很多,“现在售票窗口的服务举措越来越多了,售票员的工作也逐渐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换。”

    改建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实施一系列改造扩建

    上海是中国铁路商业运营的起源之地。早在1876年,英国人就在上海兴建了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作为连接南北铁路线的重要节点,上海站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和经济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新客站开站后,继续走在了全路前列。

    1996年4月1日,中国第一列快速旅客列车“先行号”在新客站首发,时速140公里,上海至南京全程2小时48分。

    1997年5月19日香港回归前夕,新客站首发K99次沪港列车。

    1997年12月1日,新客站首发第一辆行包专列。

    2004年4月18日,新客站首发Z14次庞巴迪京沪直达列车(免费供应晚餐)。此列车夕发朝至、一站直达,被称为车轮宾馆、陆地航班。营销广告曾在2014年4月做到南京东路一家五星级酒店楼顶,这是全国铁路对外的第一个大型户外广告。

    2004年12月8日,沪宁铁路提速,上海至南京运行时间缩短至2小时17分钟。

    不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铁路客流量的猛增,曾经无比宽敞、旅客进来会迷路的新客站,慢慢开始显得局促和拥挤。1987年上海站全年发送旅客1859万人,次年即历史性突破至2000万人。而到2002年,全年发送旅客已达到3118万人。

    为此,新客站也陆续开始了一系列改造扩建。2000年7月4日,新客站南立面开始实施改造,于10月1日竣工。2008年,新客站实施新一轮客运设施改造工程,包括高架候车室下站台自动扶梯及垂直电梯等配套改造。2009年,为配合沪宁城际铁路开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新客站相继实施了北站房和无站台柱雨棚改造工程、南站房贵宾室和自动售票机改造工程。2010年5月29日,新客站北广场交通枢纽建成启用。

    而这期间,上海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分别于2006年7月1日和2010年7月1日开通运营。

    艰难时刻

    2008年初大面积雪灾最苦最累

    在新客站30年的历史中,有过很多难忘的时刻,但2008年春运是让所有铁路职工和旅客最难忘怀的。

    2008年1月10日起,我国南方发生大面积雪灾,致使大量列车停运。由于正值春运,列车停运导致数万旅客滞留,为保障旅客运输平稳有序,上海站全体职工都在一线抗击雪灾。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铁路职工们纷纷感叹:“那一年真的是苦啊,旅客苦,我们也苦!”董焕青说,在铁路工作这么多年,2008年春运是他觉得最难的也最刻骨铭心。“我记得我们在南广场踩着雪水搬铁栏杆,鞋子里全都湿透,三天下来,我的腰就落下了毛病。”

    时任上海站售票车间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的张连喜回忆说,当时很多一线职工连续一个月都没回过家,“因为雨雪冰冻天气,当时很多车都开不过来,旅客越积压越多,好不容易来一趟车,经常是三趟车的旅客并在一趟车上,列车上是挤得满满当当。客运员们几天几夜连轴转,很多人嗓子哑得都说不出话。”

    而在信号员刘维新的记忆中,2008年大雪那段日子就是上班、扫雪,累得昏天黑地。“道岔中的尖轨部分不能有异物,如果上面有雪,道岔就会扳不动,所以为了确保列车运行,我们必须随时随地待命扫雪。”刘维新说,最尴尬的是长时间不能回家,衣服没得换,最后只能让家里人将换洗衣物送到站里。

    未来规划

    5年内将实现东南西北四大客运站并发新格局

    2007年,中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上海站率先跨入高铁时代。随着沪宁、沪杭、京沪高铁的相继开通,上海虹桥站、南翔北站、安亭北站相继建成,上海站、上海西站先后改建,上海地区已形成了“三大三小”的客运车站布局。

    由上海、上海南、上海虹桥三大客站,以及上海西、南翔北、安亭北、松江南等客站组成的上海铁路客运枢纽,在2010年开通高铁初期,由日常开行高铁列车166对,到现在已达331对,每年以9%的增幅递增,每日运营时间内平均1分多钟就会有一趟高铁列车驶离或到达上海。

    作为国家铁路网重要客运枢纽,上海直属站年旅客发送量也稳居全国前列。2017年12月4日,上海市铁路交通吞吐量历史上首次突破2亿人次。而在重中之重的安全方面,截至2017年12月3日,车站已实现无铁路交通事故8481天。

    根据铁路新的生产力布局,除现有的上海站、虹桥站和上海南站之外,上海另一个火车新站――上海东站选址已确定。5年内,上海将实现东南西北四大客运站并发的新格局。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