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在“微改造”中重建社区公共生活
  • 在“微改造”中重建社区公共生活

    时间:2017-05-09 10:02:5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上个月15日,普陀区甘泉路街道新沪小区很热闹,一场志愿服务为居民们带来许多市面上难觅的小修小补服务――修了五十年钟表的老师傅好手艺,居民家里送来的老古董钟和外国高档手表,他照单全收且不收费;细心的外来务工小伙子是修家电的一把好手……十来个服务项目在小区“小广场”上整齐列队,居民们排了一上午队都没有散去。

      这样的志愿服务项目,每月都会在街道各个老式居民区轮转,把民生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居民区能有这样的贴心服务,特别要感谢20个建在居民区的“百姓小广场”。这几年来,甘泉路街道陆续在20个居民区规划建造“百姓小广场”,将公共空间化零为整。从逼仄中“突围而出”的小广场,聚拢了人气,让居民们的“公共生活”变得有趣。

      改建“存量空间”

      甘泉路街道是典型的老式居住型社区,居民小区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口密度大、公共活动空间狭小、公共服务和文体活动的场地和设施严重匮乏,居民们茶余饭后很难找到一方可供休闲和交流的“乐土”。

      老小区的烦恼也不是解不开。许多老小区其实也有“存量空间”,问题在于规划不够周密,一些小路和绿地因设计不佳而利用率不高,街道相关负责人反复实地考察后觉得,只要调整得当,就可以把“边角料”地块像拼图一样拼凑起来,形成一个相对舒展的空间。

      新沪小区的小广场就是这么调整出来的――原先,这里的公共空间植物繁密却杂乱无章,绿地中间的小路少有人踏足。街道出资进行改造,将植物移往四周、中心区域整修为平地,在小广场一角以及小广场外的一片边角料地块各建起一座古色古香的“馨和亭”。居民随时随地可以到亭子里休息、聊天、下棋、唱歌。居民们很自豪:“馨和亭这名字好听伐,用上海话读就和我们小区‘新沪亭’一样的读音。”

      如今,每个“百姓小广场”都各具特色:周家巷小区的小广场的设施讲究,休闲桌就有圆形、长条形等5种,其中一种是象棋专用桌,室外还接通了电源,方便早晚跳操的居民接插录音机。

      规划过程中,街道尽量因地制宜利用原有资源。曾经被称为“沪上绿宝石”的甘泉苑小区,拥有上海第一个小区园中园“泉园”,但多年来“泉园”一早开放、傍晚闭园,小区居民无法进入纳凉。为此街道先后两次对“泉园”进行改造,将泉园围墙打通与小区连通,还在园中央建造湖心亭和健身步道,供居民休闲,无需另辟场地建小广场。

      共建“百姓广场”

      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小广场改造的两个难点在于,一是没有大量资金投入,只能在有限的预算里实现设想,二是居民的需求也众口难调,必须根据原有条件、满足居民普遍需求这两个前提下完成。

      新长小区约有44.8%的老人,但老人总是不习惯身边的事有所改变,尽管对原先的老环境有诸多不满,但真的面临改造,不支持的声音还是很多。建小广场之前,居委干部发放了许多书面告知和意见征询表,在规划设计前尽可能了解居民的意愿。施工单位出设计图纸时,还做了许多前后对比的效果图来说明情况,一次次听证、一次次修改方案,最终设计出的小广场很受居民欢迎。

      如今步入这个小区的小广场,让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小广场共分“四季苑”“翠竹林”“奇石苑”3个区域,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透过圆形门洞,“四季苑”内的亭台楼阁设置精巧,小区竹林改建成了清幽的“翠竹林”,“奇石苑”则怪石林立,如今是居民拍照取景的首选地点……一些本想搬走的居民,转而留恋自家的“景观房”。

      有了居民参与设计,小广场里多了很多人性化细节。就拿“四季苑”里的围栏来说,小区里原本的围栏都是水泥的,老年人歇脚时嫌冷嫌脏,只能自带报纸、硬纸板等各种“坐垫”,不但麻烦还会留下许多垃圾,有些居民甚至不来了。改造之后,水泥栏上每隔一小段铺块木板,变成了干干净净的木条凳,老人们特别愿意坐上去晒晒太阳聊聊天。

      如今,新建成的“百姓小广场”,许多创意来自居民,比如普遍受欢迎的健身步道、立体绿化、木凉亭、长条椅等等,都成了小广场的“标配”。

      重建“公共生活”

      街道和居委会干部发现,小广场改建完毕后,社区的公共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重建:广场上出现了各种“社群”,有聚在一起切磋棋艺的老人,有每天约好了一起遛狗的居民,还有骑滑板车、打球的“孩子帮”、喜爱唱歌跳舞的“文艺帮”……

      注意到这些变化,街道和居委会开始有意识地把公共活动放到广场上来。比如,街道组织的12场夏季露天电影就摆在各个小区的小广场里轮流放映,夜幕降临之后,广场一侧绿地中架设了幕布开始放映电影,许多人从家里搬出板凳看电影,老人们说,这让他们想起年轻时看露天电影的岁月。

      志愿者服务机制也应运而生。街道组建了一批志愿者团队,招募社区单位的专业人士和小区中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到各个小区的小广场巡回提供服务,内容包括环境美化、健康教育、群众文体、法律咨询、平安守护、助老扶残、综合便民等类别。如今这些志愿者团队总共可以提供30余项相对固定的服务项目和16个机动项目,每逢志愿者服务日,居民们就像赶集一样来到小广场,有的居民还会打听好每场志愿服务的时间地点,到别的小区去“赶集”。

      就拿新沪小区最近的一次志愿服务来说,居委会借着活动,在小广场举办了一个“馨和一家人”邻里互助公益项目的启动仪式。今后还要开设“馨和小食堂”,试点在小区一位热心居民家里开设“小食堂”,为放学后暂时无家长看管的小朋友们提供暂时照护志愿服务,期间还会供应爱心小点心,点心材料供应方式为居民们自筹、共建单位吉买盛超市提供;开设“馨和小课堂”,通过整合周边学校和小区科普志愿队等资源,每月为小朋友开展一次公益课程,教授生活科普小技能;组建“馨和敬老队”,由小区内具有一定专长的志愿者们提供集医疗、编织、看护、维修等多功能的综合性为老志愿服务,让楼组孤老感受到温暖。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燕洁说,“百姓小广场不但是居民享受志愿服务的场所,我们还可以借助这个大家都喜欢的平台发布更多服务便民信息、创新服务方式,更全面发挥这个小广场的作用”。(解放日报记者 栾吟之)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