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脱贫攻坚中的第一书记】王永建:心里放不下乡亲们
  • 【脱贫攻坚中的第一书记】王永建:心里放不下乡亲们

    时间:2018-03-30 15:47:39  来源:大河网  作者:

    开栏的话

    在脱贫攻坚最前沿、在服务群众第一线,驻村第一书记扑下身子踏实干,下足“绣花”功夫、敢啃“硬骨头”,让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今日起,本报开设《脱贫攻坚中的第一书记》专栏,讲述他们夯实基层强党建、精准施策促脱贫的精彩故事,描绘他们紧跟新时代、领悟新思想、展现新作为的精神风貌。③7

    □河南日报记者 卢松

    阳春三月,内乡县马山口镇唐河村的大山里到处生机勃勃,春光无限。

    村民刘文举房前山沟边的田里,去年种的软籽石榴树开始冒芽尖儿,树下油菜花开得正盛。3月28日下午,看到刘文举老两口在田里忙碌,内乡县商务局派驻唐河村第一书记王永建停车、进田。

    “技术员指导的修剪技术都学会了?”王永建问。

    “学会了。你看,俺家的石榴树都修剪好了,今年秋季就能结果了。”刘文举答。

    唐河村共有221户725人,散居在大山深处,资源匮乏、产业薄弱,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2015年9月驻村后,王永建入户走访、上山勘察、请教专家,最终与村里的党员干部及贫困户形成共识:要脱贫致富,必须在17500亩荒山上做文章。

    王永建和村两委成员积极组织贫困群众,加入全县统一规划的聚能光伏发电合作社、聚爱养猪合作社,在山顶和山间发展光伏产业和生猪饲养。村里的19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入股分红的稳定收入超过6000元。

    村干部和党员带头示范,带领贫困户搞特色种植。贫困户赵正华去年靠养猪和种植大棚香菇,挣了20多万元,今年又扩建15万袋大棚香菇、栽种70亩软籽石榴。52岁的赵正华感激地说:“多亏了王书记到处张罗贷款,又找技术人员,要不然我们根本养不起、种不成。”

    沿着唐河村新修的水泥路往深山里走,一路上能看到规划合理的软籽石榴、香菇、“八月炸”果品种植基地和生猪饲养基地……“项目多了,村民有活干了,整个村子就活起来了。”唐河村党支部书记朱明学说,以前外出打工的青年,这两年也回村搞起了产业。

    王永建总说自己干的都是小事:“只不过是多跑跑腿、磨磨嘴皮子,不值一提。”可对于生活在山区的贫困群众来说,都是天大的事。

    贫困户孙国全去年蜂蜜获得大丰收,但遇到了销售难题。王永建得知后,找做电商的朋友推广,在朋友圈里转发,很快就把600斤蜂蜜销售一空,孙国全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进村的石桥年久失修,没有护栏。王永建向派出单位争取3万元资金,对33年的老桥进行整修,并安装了路灯和栏杆。“我是开拖拉机不小心冲到桥下,重伤致残,才成了贫困户。”村民孙合伟满含泪水,“如今天天走在新桥上,人人都夸共产党!”

    “不是说永建能力有多大,而是他用热心、诚心感动人,最终把事情都办成了。”马山口镇工会主席、唐河村脱贫责任组组长杨丽青说,“村民有困难都找王书记,不管大小忙他都会帮。”

    去年11月,第一书记换岗消息传来,镇、村领导心里都很纠结:于公,他们想留住王永建,带领唐河村发展得更好;于私,他们不忍心再留王永建,想让他回城歇一歇。

    可没想到,王永建坚决要求继续驻村:“心里放不下乡亲们,很多事还没干完呢,更担心换了人接不上茬!”

    新建村委会大院、启动村河整理、建设文化广场……王永建在村里每天忙得像个陀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王永建说,“中央描绘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我将继续团结和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更加美丽的唐河村。”③7

    王永建感言

    第一书记驻到村里,就像嫁进村的姑娘,要和村民一条心,劲儿往一处使,把村子建设得更好。回想在村里的日日夜夜,我和村干部经常奔波于田间地头,一家一户理思路,加班加点挑灯夜战,一项一项解难题,其中的辛苦和付出无法言表。但看到村子越变越好,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干劲儿足了,我又有了满满的成就感。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既然选择了继续坚守,就要拼搏向前,多为群众办实事,多为唐河村发展贡献力量。③7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