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口述历史│一张《战旗报》背后的故事
  • 口述历史│一张《战旗报》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1-04-16 20:14:57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作者:

    我叫王艳,是嵩县纪委监委一名工作人员,今天我讲述的是一张《战旗报》背后的故事。

    《战旗报》1938年由时任抗大一分校代二大队(团)政委安征夫同志创办。《战旗报》原名《锻炼报》,是安征夫同志在平型关战役后山西前线任八路军随营军校宣传股长时所创,为纪念随营军校又改名为《火炬》,后成为抗大一分校机关报。1940年为纪念抗大一分校东征到山东,最终更名为《战旗报》。据介绍,1941年2月3日出版的《战旗报》真迹,乃是至今珍藏在国防大学校史馆内绝无仅有的一份。头版头条是他为皖南事变连夜赶写的社论《充分准备自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我家至今竟也保存着这样一份《战旗报》真迹。这背后的故事就要从我亲爱的爷爷王安定说起了。

    我的爷爷王安定(1926-1979),是济源市坡头镇孝庄村人,幼年随母讨饭,四方飘零。民国32年(1943年11月)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警卫员、战士,1947年10月随陈谢兵团黄河支队渡黄河入嵩,先后任第六区(大章区)区委委员,区委书记兼区长、中共嵩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副书记兼县长。

    我父亲兄妹六人,姑姑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出生后爷爷就把她当成了掌上明珠,只要有空就喜欢给她讲故事。有一次,为了教育孩子们好好学习,爷爷就现身说法:原先他自己是要饭的,不识字,参加八路军后才跟着首长开始学文化,说着还拿出一份发黄的报纸,说当时他在部队学习时,这份报纸不仅是政治教育的教材,更是战士们学习文化的教材。姑姑那时年幼,并没有特别记忆,前几年在家整理东西时偶然发现此报,于是便开始回忆、查证资料,来还原爷爷与这份《战旗报》的情缘。

    1943年,爷爷参加了八路军,跟随772团团长陈赓当警卫员,豫西解放后以太岳干部为主建立了太岳5地委、专署和军分区并建立了各县领导班子。10月下旬中共豫、鄂、陕三地委(简称伏牛山地委)专署和军分区机关从宜阳九间房迁住嵩县大章村,爷爷也从那时起开始留在嵩县这块土地上,开始了另一段革命生涯。

    右二为王艳爷爷,右三王艳奶奶,左一、右一为王艳叔叔,左二为王艳小姑,后中间为王艳爸爸(照片由王艳提供)

    据爷爷讲,陈司令平时特别关心贫苦子弟在战斗之余的文化学习。那时部队十分艰苦,学习内容少之又少,这份《战旗报》就是当时战士们学习时用到的其中一份教材。这份《战旗报》是解放区纪念皖南事变的重要史料,皖南事变是国民党操纵的,以消灭我党领导的江南新四军为目的的一次卖国活动。1941年1月4日-6日,国民党军队对我9000余名新四军进行围剿,除2000余名新四军分散突围外,其余7000余名新四军全部壮烈牺牲。消息传到解放区后,安征夫同志连夜赶写了《充分准备自己》的社论以及解放区各部悼念烈士、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章,均发表在这篇报纸上,这是我党解放区反映当时状况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这份报纸也就一直跟随我爷爷转战南北。

    爷爷留存的这份《战旗报》,历经战火纷飞的抗日、解放战争,即便是他在文革时期,被打为走资派,多次被抄家竟仍能幸存下来,实属不易。今日还原那段红色的历史,也算是我们后辈对爷爷的崇敬与纪念吧!(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宗宽通讯员罗孝民王志军整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