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豫论场丨破电信网络诈骗“套路”,光严打还不够
  • 豫论场丨破电信网络诈骗“套路”,光严打还不够

    时间:2021-04-23 22:43:54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作者:

    □丁新伟

    日前召开的河南省政府第122次常务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强调坚持“打、防、治”结合,强化宣传教育,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手机不离身的你我他,相信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接到客服理赔的电话、商家中奖的恭喜,看过刷单返利的信息、0元学理财月赚万元的APP……如果你因这些意外福利稍微心动,离上当受骗就不远了——这些都是电信网络诈骗的惯用套路。

    2020年以来,公安部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止付冻结涉案资金2720余亿元,劝阻870万名群众免于被骗,累计挽回经济损失1870余亿元。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以来,全国日均发生2700起电信网络诈骗案,日均损失达1.4亿元。统计数据显示,受骗人群中,18岁—25岁的占整体受骗者52.4%,老人是电信诈骗受损金额最大的群体,56岁至60岁的人群平均受骗金额最高。

    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这个道理人人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多发高发态势,同诈骗招数层出不穷、形式多样且具有高度迷惑性有关。从“杀猪盘”诈骗到网络贷款诈骗,从投资理财诈骗到冒充公检法诈骗,警察黎叔列举的十大类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犯罪分子能屡屡得逞,在于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特性和很多人贪便宜、不懂网络的事实,佐以现代科技手段的包装,电信网络诈骗的套路更新更深更隐蔽。有人梳理发现,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类型有近50种,确实令人防不胜防。

    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制上找原因。骗子们能编造高富帅或白富美等虚假身份,在社交软件上通过实名注册,能在门户网站搭建虚假网络贷款APP,能精准掌握很多人的住址、身份证号等个人隐私,从而给自己的诈骗披上“合法的外衣”,让电信网络诈骗成为一个顽疾,根本原因是监管存在漏洞。

    严把审核关、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是网络平台的法定责任,一些网络平台基于流量经济的考量,无论是信息审核还是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有意无意中抬高一线,导致虚假APP登堂入室,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成为一个黑产业链。网络技术迭代升级可谓“秒计”,对监管而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既有规制难以跟上网络技术进化的步速。当网络平台的慢作为遇上管理措施的相对滞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难免呈多发高发态势,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场攻坚战。

    网安则国安,国安则民安。截至2020年,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我省互联网用户达1.18亿户,全国第四。扫码乘车、刷脸支付、网络购物、线上教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多元数字社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落实打防管控措施,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事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

    标本兼治,激浊扬清。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字当头、一严到底;做好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监管部门齐抓共治形成“合围”之势……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群防群治,加快形成“打、防、治”结合的闭环,成为运用互联网的行家里手,才能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这个顽疾,让人们更加安全地享受网络红利,促进网络经济更好发展。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