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红色宝藏 馆长来荐丨一条军毯见证军民情深
  • 红色宝藏 馆长来荐丨一条军毯见证军民情深

    时间:2021-04-23 22:45:11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作者: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建新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冰珂

    一条墨绿色的军毯,虽因年代久远,磨损出了核桃大小的洞,却静静地躺在纪念馆内,迎来一批又一批参观者驻足观瞻。

    “这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军毯,但却见证了郏县人民与八路军的深厚感情,是军民鱼水情深最好的信物。”4月20日,郏县八路军豫西抗日纪念馆内,一段革命年代的感人故事,随着安良镇机关干部、纪念馆工作人员魏裕容娓娓讲述,慢慢浮现在眼前。

    1944年4月,日寇调集9万多兵力,从河南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同年12月,八路军总部在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基础上,抽调太行军区第一、二、四、五军分区各一个连,组建了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六支队,素有“军中猛张飞”之称的刘昌毅任司令员,挥军豫西。

    1945年3月,刘昌毅率军围攻宜阳西赵堡时染上下麻风,下肢瘫痪、卧床不起。为了更好地养病,部队用担架将刘昌毅转移至禹县,隐藏在文殊镇刘扒村。“到达禹县后,部队派出两名士兵,四处寻医问诊。”魏裕容说。

    李干卿是郏县白庙乡赵庄村人,时年47岁,祖传行医,擅长针灸,名声响遍禹县神垕一带。得知情况后,李干卿毛遂自荐,前往为刘昌毅治病。经过针灸和艾灸治疗,一个时辰后,刘昌毅下肢恢复知觉,直赞其妙手回春。此后,每天都针灸一次。

    “治病期间,爷爷发现这支部队的战士们都亲民爱民,于是穷尽所有去给刘昌毅治病。”李干卿的长孙李红回忆,从神垕到刘扒村有19公里山路,难行且易暴露行迹,于是连夜将刘昌毅接到神垕,住进李干卿家隔壁的老庙。

    刘昌毅住到神垕后,李干卿每日为他针灸、煎药,全家八九口人轮流给他送饭,还拿出家里珍藏多年的老酒,用来给他活血化瘀。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刘昌毅恢复如初,离开神垕。

    1945年9月,八路军南下桐柏与新四军五师会师。临别时,刘昌毅专程赶到李干卿家中,赠送给他一把缴获的军刀和一幅珍藏多年的字画,以及他生病期间一直盖着的、也是他唯一的一条军毯。

    后来,刘昌毅参加了淮海战役和西南战役,立下赫赫战功,并在部队担任重要职务,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多年来,刘昌毅一直惦念着李干卿,多次安排工作人员及家人前往探望,直到1999年逝世。期间,李干卿和家人从来没有向刘昌毅提过任何诉求。

    “爷爷说过,他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治好了刘司令的病。”李红说。1982年,84岁的李干卿身体每况愈下,弥留之际交代李红,一定要把这一条军毯和刘昌毅赠送的画保存完好。

    革命文物的价值在于照耀后人。1995年前后,郏县老促会在民间征集文物,并计划在郏县安良镇曹沟村筹建八路军豫西抗日纪念馆。经过家人商量,李红把军毯和画作无偿捐献出来,还将李干卿曾经抓药用的戥子及铜秤悉数捐赠。

    2014年,纪念馆落成,布展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枪支弹药、大刀红缨枪及当时使用的作战地图、宣传刊物和生活用具等。珍贵的历史图片、翔实的历史资料,再现了硝烟滚滚的抗战场面,也反映了郏北抗日军民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

    如今,豫西抗日根据地曹沟旧址先后被评定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老促会“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社会各界纷纷到此参观学习,感受峥嵘岁月的革命精神。“我们组织学生来参观学习,就是希望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郏县安良镇一中校长王运旭说。

    军毯、红缨枪、老式地图……如今,岁月静好,这些老物件静静地躺在纪念馆内。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们在革命年代发出的光,永远闪耀。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