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吉林新闻 > 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6月3日起长春开演
  • 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6月3日起长春开演

    时间:2017-06-02 22:06:54  来源:吉网  作者:张杰蔷

      2日,吉网、吉刻APP记者从“花开桃李梅”——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媒体见面会上获悉,汇演活动将于6月3日至30日在吉林省长春市隆重举行。

      据介绍,此次汇演由吉林省文化厅主办,甘肃、黑龙江、河南、河北、福建、浙江、山东、吉林等八省文化系统共同推出,这既是吉林,也是参演各省文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吉林省文化系统积极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幸福美好吉林的一项实际举措。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以“吉剧振兴工程”为引领的戏曲事业发展,一批优秀吉剧剧目(影片)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等国家级奖项,为吉林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有力贡献。《桃李梅》作为吉剧的代表作,由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宋振庭(笔名薛白洛)、王肯、刘中等著名剧作家编写,张先程、那炳晨等著名作曲家作曲,自1960年面世以来已演出3800余场,覆盖观众200余万人次,先后被秦腔、越剧、评剧、豫剧、晋剧、唐剧、吕剧等数十个剧种移植并被拍成戏曲电影片,深受全国各地观众喜爱。2012年,吉剧《桃李梅》又荣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016年,在国家艺术基金和吉林省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下,“花开桃李梅”——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活动正式立项。经过一年来的精心筹备,来自全国8个省份、10家专业戏曲院团的千余名演职人员齐聚《桃李梅》诞生地吉林长春,将通过越剧、秦腔、评剧、唐剧、吕剧、豫剧、茂腔、河北梆子、闽剧、吉剧等不同剧种同台演绎经典剧目,联手传承中华戏曲文化精髓,力争为广大观众朋友们献上一道精美的文化盛宴。

      此次汇演活动,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名家名团名剧荟萃,多剧种精彩剧目百花齐放

      此次汇演活动,是近年来在东北地区举办的展演剧种、展演院团、展演剧目最为丰富的高规格、高质量的地方戏曲集中汇演。在参演剧种和院团方面,我们精心甄选、邀请了宁波市鄞州区越剧艺术传习中心、甘肃省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黑龙江省评剧院、唐山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市吕剧院、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等9个地方戏曲剧种的9家优秀戏曲院团,与《桃李梅》的发源剧种——吉剧、发源院团——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一起同台展演。在剧种特色方面,吉剧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适当吸收二人转的专曲、小帽等,行当齐全,台词唱段幽默、舞台气氛生动热烈,具有浓郁的东北特色;豫剧唱腔铿锵大气、韵味醇美,以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评剧以唱工见长,形式活泼自由,表演生活气息浓厚;越剧艺术流派纷呈,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秦腔表演技艺质朴、粗犷,以情动人,生活气息浓厚;河北梆子明朗、刚劲、华丽、委婉,既善于表现历史题材,又长于反映现实生活;吕剧以山东汉族民间俗曲“坐腔扬琴”为基础,语言淳朴生动,唱腔优美悦耳,具有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居民的喜爱;唐剧是在唐山皮影戏唱腔、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京剧表演艺术孕育而成的新剧种,闽剧作为八闽大地文化品牌,音乐唱腔通俗平畅、典雅婉约、清新活泼。在参演剧目方面,除了经典剧目《桃李梅》,广大观众还将在汇演开幕式演出中欣赏到豫剧《七品芝麻官》、评剧《对鞋》、吕剧《逼婚记》、茂腔《东京》、吉剧《燕青卖线》等各地方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选段。在演出阵容方面,为呈现最佳演出效果,各参演院团均带来了最强团队,演职人员总计达1000余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演奏员)就有近200人。豫剧牛派传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金不换,中国秦腔四小名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袁丫丫,闽剧当家花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陈琼等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以及深受广大戏迷观众喜爱的唐小凤、刘杨、李楠、张泉利、刘金等优秀青年演员均将在开幕式演出及接下来的演出中登台亮相。在为期28天的汇演活动中,各剧种、各院团将在吉林省东方大剧院同台亮相,各展风采,让广大观众和戏迷朋友们美美地过足戏瘾。

      二、票价亲民接地气,吸引更多观众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戏曲艺术,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本次汇演活动从6月3日的开幕式演出开始,一直到6月29日的最后一场演出,每场演出票价均设置为30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设置了票价为199元,包含开幕式演出在内的全部11场演出的通票,可以让广大戏迷观众以最为亲民实惠的价格,欣赏到全部演出的盛况。我们还将通过吉林演出网等省直官方演出网站和微信、微博宣传平台,向广大观众及时公布演出信息,并开展参与互动赠票等多种活动。同时,为促进“吉林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汇演活动期间,我们还将为各高校和中小学在校生提供每场700张总计7700张的公益观摩票,力争使更多的青少年和观众朋友欣赏到精彩的戏曲演出,更好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坚定人民文化自信,提高人民文化素养,增强人民审美品位,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到文化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搭建观摩交流研讨平台,推动各地方戏曲共同繁荣发展

      “花开桃李梅”——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活动,既是一场为人民打造的饕餮艺术盛宴,更是一次推动不同地方戏曲剧种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有益探索。通过组织来自全国各省10家戏曲表演团体1000余名戏曲工作者汇聚在长春同台竞技,不仅集中展示不同地域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最新成果,展现不同地方戏曲文化特色,更以经典剧目《桃李梅》为切入点,为10地方戏曲剧种之间在表演、唱腔、导演技法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来自不同地域和不同戏曲艺术流派的表演艺术家可以尽情地对话、交流、切磋,将有效促进不同剧种间取长补短、吸收借鉴。尤为令人欣喜的是,在汇演活动期间,由吉林省艺术研究院主办、国家艺术基金和吉林省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全国艺术研究院(所)青年戏曲理论人才培养”项目也将在长春市同时举行。李松、傅谨、王安奎、汪人元、薛若琳等国内顶级戏曲理论家和张曼君等著名戏曲导演艺术家,将与在全国省级艺术研究院(所)遴选的45位青年戏曲理论家一同观摩汇演剧目,并将之纳入“全国艺术研究院(所)青年戏曲理论人才培养”项目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6月30日,相关专家学者还将举办大型研讨会,从吉剧《桃李梅》移植现象到戏曲艺术与当下生活的对接、戏曲艺术未来发展走向等进行深入的学术研讨,从理论层面推动各地方戏曲剧种采撷众华、美美与共,进一步激发各地方戏曲剧种的创新发展能力,共同推动当代地方戏曲繁荣发展。

      6月3日下午两点,“花开桃李梅”——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活动将在吉林省东方大剧院正式拉开帷幕。

      相关链接:

      《花开桃李梅》各剧团简介

      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

      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前身为吉林省吉剧院,始建于1959年,是吉林省第一个吉剧团,承担着吉剧剧种创建、实验、创作和示范的重任。2012年,吉林省吉剧院与吉林省京剧院整合组建吉林省戏曲剧院。2013年,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入选文化部“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进入国家重点院团行列。

      几十年来,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人才辈出。有知名吉剧剧作家王肯,吉剧音乐家张先程、那炳晨、刘方、申文凯、于国忠,著名导演金玉霞、刘富英、李学忠,著名表演艺术家王青霞、隋晶莹、邬丽、杨俊英、姜秀玉、李松桥、霍福庆、刘丰等。创作各类吉剧剧目100多部,两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荣获文化部“文华奖”,吉剧经典剧目《桃李梅》更是唱响大江南北,荣获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2013年,为贯彻落实文化部《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吉林省启动了“吉剧振兴工程”,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吉剧剧目创作演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吉剧《站醒台》于2014年9月荣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新创大型吉剧《吴亚琴》《额娘梦》《关东草》《大唐女巡按》《宝贝回家》《尊严》,复排吉剧《一夜皇妃》《三请樊梨花》等重点剧目,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其中,《关东草》入选文化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巡演”活动,2014年度至2016年度,先后有大型现代吉剧《站醒台》、交流传播推广项目《绿色二人转中国行》、大型现代吉剧《宝贝回家》、小吉剧《谁是英雄》成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甘肃省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

      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前身系解放后享誉陕、甘、川、宁的天水“鸿盛社”、宝鸡“民盛社”、四川“广元秦剧团”,1956年7月由天水市政府接收,后几经易名,定名为“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迄今已有六十一年光辉历史。经过几十年磨砺雕镂,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技术职称人才,现有的80余人演职员工中,高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30余名,初步形成主要以中青年演员为骨干的演出群体。院团演出队伍阵容整齐、实力雄厚,60多年来,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共计排演大小剧目200多本(出),其中现代剧50多本(出),近年来创排的精品剧目《山里红》《麦积圣歌》《大秦文公》在全省乃至全国多次大赛中屡获大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

      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原黑龙江省评剧院)隶属于黑龙江省文化厅,成立于1948年。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心成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王向阳为非遗传承人,现任中心主任张坤。

      自成立以来,中心始终扎根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评剧“三贴近”的优势,坚持以编演现代戏为主,共创作、整理、移植、改编剧目400余部。其中《花木兰》《泪美人》等剧目被全国许多剧种和剧院(团)移植演出;《白蛇传》曾赴朝鲜、越南进行慰问和访问演出;《叛逆的皇妃》《苏宁》等剧目在世界青年联合会上被介绍给世界数十个国家;《风流小狐仙》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戏曲艺术片;评剧电视连续剧《塞外悲歌》成为我省第一部戏曲电视连续剧;《山乡清风》亦改编成戏曲电视剧;《半江清澈半江红》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并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还被翻译成日文发表。《乾坤带》《半江清澈半江红》等剧目在央视《空中剧院》《九州戏苑》《九州大舞台》栏目播出。《白蛇传》音配像已录制完成,并向全国发行。

      伴随着众多优秀剧目的推出,涌现出一大批饮誉中国评剧界的老艺术家和影响广泛的中青年艺术家,而一批青年新锐的崛起,不仅使中心人才济济,更使中心充满了艺术生机和无限活力。两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及数十项全国大奖,都为中心赢来了满园春色。

      由于多年的积累和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中心雄浑热烈、深沉凝重、粗犷野性、清丽情真、注重人物刻画、表演朴实自然,焕发着浓郁黑土味的艺术风格。

      中心演出足迹遍及全国,还多次出访朝鲜、越南、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韩国、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原青岛市茂腔剧团)建团于1950年,剧种分类为茂腔,隶属胶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年演出场次300场左右。下设胶州市歌舞团、胶州秧歌艺术团等演出队伍。

      剧团自建团来,在领导和全体演职员的努力下,不断提高和发展,多次在国家级和省市级获奖。曾受到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给予的高度评价。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同志看完我团的演出后,挥毫题词:“保持剧种特色,善于改革创新,不离人民怀抱,跟随时代前进”。

      2003年我团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演出剧目不断推陈出新,演员阵容不断壮大。2006年茂腔和胶州秧歌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秧歌《喜洋洋》更是荣获2008年全国首届农民文艺调演最高奖项—“金穗奖”。2015年为申报“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全新排演的茂腔戏《秧歌乡的故事》更是将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的融为一体。

      剧团主要演出剧目有:《桃李梅》《罗衫记》《墙头记》《东京》《南京》《西京》《小姑贤》《小姑不贤》《秦香莲》《秦香莲后传》《孟姜女》《莫愁女》《白蛇传》《双婚配》《生死牌》《三踡寒桥》《状元与乞丐》《清风亭》《龙凤面》《姊妹易嫁》《双玉蝉》《三娘教子》《鞭打芦花》等三十余出传统古装戏。

      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原青岛市茂腔剧团)全体演职员励志以更高的艺术水平,向各级领导、各界仁人志士,奉献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

      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6月,其前身是鹤壁市豫剧团(该团的前身是水利部黄委会黄河豫剧团)。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牛得草先生主演的(唐知县审诰命)改编的电影《七品芝麻官》荣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戏曲故事片奖,牛得草先生荣获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他独特的表演技艺,形成豫剧丑行牛派独特的表演风格。剧院演出剧目《七品芝麻官》《卷席筒》《拾女婿》《做文章》《伙夫县长》《草根秀才》《徐九经还乡记》《七品知县卖红薯》《憨憨公子扳倒爹》《芝麻官下江南》。2012年5月由金不换院长带领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赴宝岛台湾为期14天两岸文化交流,将本院传统经典剧目《七品芝麻官》《卷席筒》分别在高雄市中山大学、台北市社教馆2地演出,演出当日票卷全部售完,还有各地的河南乡亲专程赶来观看来自家乡的戏剧再加上民众的反映相当热烈,都给予本院最高的评价。

      宁波市鄞州区越剧艺术传习中心

      宁波市鄞州区越剧艺术传习中心成立于1969年,是宁波市鄞州区唯一的专业艺术团队。四十多年来,剧团继承、创编、上演了多部不同题材的优秀传统和现代剧目,逐渐形成了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精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以及思想内容丰富、艺术严谨、舞台清新、流派纷呈、阵容整齐的艺术风格。

      剧团在艺术创作和演出评比中先后排演了六十多台大型古装(现代)剧,已荣获国家、省、市级大赛六十多个奖项。其中多个剧目被拍成戏曲电视连续剧。四集电视剧《琥珀泪》荣获第九届全国戏曲电视剧多本剧(天安奖)一等奖;大型历史剧《卧龙求凤》荣获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银奖;2005年越剧《藜斋残梦》荣获第9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入选剧目,中国戏剧奖优秀表演奖,首届中国越剧艺术节银奖剧目,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新编越剧《富贵荣华》荣获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剧目奖、优秀表演奖,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09年越剧现代戏《孔雀西南飞》荣获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银奖剧目、第十一届浙江省戏剧节新剧目奖、中国电视戏曲“兰花奖”评选电视剧类创优三等奖、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3年精品大戏《沈光文》荣获第九届全国电视戏曲“兰花奖”剧情类二等奖、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6年创排新编越剧《琥珀缘》,参评浙江省第十三届戏剧节,晋级复赛。

      剧团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正在积极瞄准全国及省级重大艺术赛事,精心创作“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为提升鄞州文化强区软实力和文化鄞州影响力而努力奋斗。

      济南市吕剧院

      济南市吕剧院成立于1951年10月,吕剧创始团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剧院在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几代吕剧艺术工作者创作、移植、改编《逼婚记》《温凉盏》《父母官》《闹房》《姊妹易嫁》《墙头记》《小姑贤》《桃李梅》《半夜夫妻》《莫愁女》《泉城传说》《阳光大姐》《送肉记》《家有贤妻》等演出剧目230余台。获全国、省市各级专业比赛数百项,演出足迹遍及全国十余个省市,并多次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剧院曾携吕剧《逼婚记》《闹房》《姊妹易嫁》等剧目晋京汇报演出,受到了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彭真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1979年,《逼婚记》一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戏曲片在全国公映,为剧院保留剧目。有20余台剧目由齐鲁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先后录制了本院创作演出的《逼婚记》《温凉盏》《父母官》等众多优秀剧目和优秀中青年演员个人专辑。

      近几年来,济南市吕剧院结合当前形势,排演了多部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节)目。其中,现代吕剧《阳光大姐》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放13次,新编吕剧《家有贤妻》入选山东省地方戏和京剧保护扶持工程2015—2016年度项目。多年来剧院始终以创作为灵魂,以演出为剧院生命线,以管理为保障,长期坚持深入社区、农村、部队、厂矿、企业演出,每年的文化惠民演出达200多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获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三个一切”下基层先进集体,为传承山东地方戏曲艺术,弘扬泉城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成立于1959年,著名艺术大师荀慧生、李桂春曾任该院第一任正、副院长。现任院长杨连喜。建院以来,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专业艺术人才。其中,建功立业的老一辈艺术家中,有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许荷英;“梅花奖”得主张惠云、刘凤岭、吴桂云、邱瑞德等。此外剧院具有成就卓著的中青年编创人才,戏剧舞台上获取各种殊荣的表演精英,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令人瞩目的创作及演出团体。

      张惠云、田春鸟、齐花坦、许荷英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路翠阁、刘凤岭、王瑞楼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五十多年来,创作、演出剧目二百余出,最具代表性的有:《哪吒》《钟馗》《宝莲灯》《花木兰》《窦娥冤》《秦香莲》《陈三两》《六世班禅》《天竺传奇》《子弟兵的母亲》《耿长锁》《李保国》等,先后获首届和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等奖项。

      唐山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唐山演艺集团唐剧团始创于1966年,自诞生至今,经历了五十几个春秋,在河北省内许多市县及北京、天津、辽宁、吉林、内蒙、深圳、上海、宁波等地留下一串串金色的足迹。1960年实验唐剧《断桥》被誉为唐剧的始创剧之一。

      1972年,移植《龙江颂》。

      1974年,创作排练的现代唐剧《迎风飞燕》赴北京参加“华北地区文艺调演”演出获极大成功,随即应邀赴天津公演,受到天津各界交口称赞。

      1975年,中央电视台专程来唐录制《迎风飞燕》并向全国播映。

      1981年,北京电视台作了专题采访《新花一枝开唐山》,演出结束后,中央广播电台为唐剧录制了十二段唐剧主要精彩唱段和音乐。

      1985年,唐剧现代戏《杨柳湾》参加河北省第一届戏剧节,获演出奖。

      1992年,新编现代戏《乡里乡亲》参加河北省第三届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参加文化部在淄博举办“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

      1993年,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1994年,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1995年,获文化部第六届“文华奖”。

      2000年底,中央电视台三台《名段欣赏》栏目录制了唐剧片断。

      2001年,中央四台国际频道“神州戏苑”栏目专程赴唐录制唐剧专题。

      2002年,中央三台“戏迷俱乐部”录制唐剧移植剧目《金子》。

      新世纪创演的《人影》,2003年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2004年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华奖”,史凤敏、崔立国分别获“文华表演奖”。该剧还入围“2004-2005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6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可见唐剧已成为融唐山优秀地域文化之大成的耀眼奇葩。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

      1953年3月,成立了福建省实验闽剧团。1998年,更名为福建省实验闽剧院。2005年人事部、文化部联合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入选文化部“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

      作为福建省的重点戏剧团体,自成立以来,创作上演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多年来,剧院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和艺术建设,相继推出《贬官记》《潘金莲》《王莲莲拜香》《别妻书》等优秀剧目。尤其是《贬官记》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人才培养项目。现代戏《别妻书》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2012年该剧剧本获第二十届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2014年该剧获福建省委宣传部授予的“五个一工程”贡献奖。《双蝶扇》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并荣获省内多个大奖。

      剧院曾拥有过被周总理称为“北梅南奏”的郑奕奏及李铭玉、郭西珠、林务夏等一批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现有林瑛、陈新国两位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文华表演奖获得者黄愿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剧)代表性传承人朱善根等,为闽剧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培养了陈洪翔、周虹、陈琼、陈言芳等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青年演员,陈洪翔、周虹、陈琼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正在着力推行“名剧目、名演员、名剧院、名剧种”的兴院战略,努力攀登新的艺术高峰,为建设更加繁荣的海峡西岸文化谱写新篇章。

    吉网 吉刻APP记者 吕孟阳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